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局其他活动 > 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 典型教育

雪域高原显风采——江西省地质调查院党委书记兼西藏区调队队长谢国刚

发布时间:2005-05-26


  

2000年,江西省地矿局响应党中央西部大开发的号召,组建了西藏区调队,奔赴藏北开展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谢国刚第一个报名,并被院党委任命为西藏区调队党支部书记兼队长。

  谢国刚工作的区域,是党的好干部孔繁森同志工作过的西藏阿里地区,平均海拔高度在5000米以上,是被称为人类难以生存的“地球第三级”。那里,冰天雪地,高寒缺氧,空气含氧量不到内地的60%,水烧不开,饭也煮不熟,平地走路都会感到胸闷、气喘、四肢无力。昼夜温差很大,白天气温可达十几度至二十度,晚上就降到零下十多度。气候特别干燥,经常出现脱皮、唇裂、冻手等现象。许多人出现了血压偏低、心跳变慢、胃病等多种疾病,一旦感冒得了肺气肿,就会有生命危险。迷路、陷车、野兽侵袭等危及生命安全的突发事件,几乎伴随着队员们的每一天。

  当他们第一次翻越5231米的唐古拉山时,天正渐渐地黑下来,狂风暴雪疯狂地袭击着他们,剧烈的高原反应袭击着他们,所有人都在经受巨大的生理和心理考验。谢国刚也开始呕吐、胸闷、流鼻血。他不断地提醒自己,这是一场特殊的战斗,是一场人与自然的生死较量,是一场对意志与毅力的严峻考验,必须要带头顶住。他强打起精神,对大家说:“关键时刻共产党员首先要顶住,要当好汉,绝不能当逃兵。”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大家终于闯过了进藏的第一关。

  他们的工作区,大多属于无人区,只有少数游牧民,几个小小的乡,交通给养极为困难。从工作区到拉萨,相当于南昌到北京的路程,来回要十天以上。间隔一个月,队里的大车要到拉萨去买一次菜。拉回的蔬菜,干的干,烂的烂,所剩无几。队员们每天早上7点左右开始工作,一路上翻山过水。饿了,吃点干粮,渴了,随手抓把雪对付,到晚上七八点钟,还要背着十几斤甚至几十斤的矿石标本往回赶。在高原上每爬1米,相当于内地步行上百米所付出的力气,而队员们有时一天要翻越几座相对高差几百米的山头。许多人白天到野外工作,晚上回到帐篷打吊针。但谢国刚和同志们都顽强地坚持着,没有一个人打退堂鼓,也没有一个人后悔自己的选择。

  进藏5年来,谢国刚带领队员们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踏踏实实的工作作风,一个脚步一个脚步地踏勘,一条路线一条路线地调查,认真观察、精心素描、详细编录。有时为了一个重要的地质现象,在冰天雪地里一蹲就是几个小时,往往手指都冻得僵直麻木、皲裂流血。5年来,他们在世界屋脊的“生命禁区”累计完成地质调查6.8万余平方公里,相当于江西省国土面积的43%;新发现铁、铜、锑锰、金等矿点、矿产地13处,取得了6处探矿权,提交了4份调查成果报告和3项专题研究成果报告,在国家级、省部级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进藏队伍由原来的20多人发展到39人,没有发生一起安全事故,先后有5名队员在高原入党,7名队员获得了工程硕士学位。谢国刚本人也被破格晋升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并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科技工作者”、“全国地矿系统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地调局先进工作者”、“江西省十大杰出青年”等十多项省部级以上的荣誉。

  面对成绩和荣誉,谢国刚表示,要和他的队友们继续弘扬井冈山精神,高举“地质尖兵”的旗帜,以一流的工作再创辉煌。

自中国国土资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