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建设生态文明的美好家园
——代表委员为治理雾霾献计献策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王琼杰
发布时间:2014-03-14
3月3日,全国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开幕式当天,雾霾的再次光顾北京,让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对生态环境又平添了几分担忧和责任。
而随后李克强总理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又十分罕见地提到了雾霾。《报告》特别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生活,关乎民族未来。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下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这无疑更激发了代表委员对治理雾霾、改善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文明美好家园的关注。
严格控制汽车尾气
“燃煤、机动车、工业和道路扬尘的排放是重污染天气的根本原因。环境保护部相关负责人透露,中国污染物排放量巨大,已超过环境容量。
城市长时间出现雾霾天气肯定与汽车尾气排放有莫大关系。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农林大学环境资源学院教授徐秋芳指出,从技术和国家政策看,中国工业排放中存在的污染未来不会出现明显增加,因此当前雾霾治理的主要变量在汽车尾气。她说:“美国洛杉矶和我国香港两地此前治理空气污染时也主要是关注汽车尾气。”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也认为,治霾能否有效,关键是要联防联控。一方面是包括汽车、油品等各行业联手控霾。另一方面是区域联防。
实际上,在年初召开的地方“两会”上,一些代表就剑指汽车尾气。浙江人大代表雷永金就认为,“在浙江,造成雾霾的来源主要是汽车尾气”。他建议,政府可以通过在全社会推广低硫生物柴油、禁止高硫非标柴油,来缓解雾霾天气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湖北省政协委员、武汉市环保局局长丁雨也表示:“雾霾的集中爆发是污染物长期积累的后果。近期全国灰霾区域性污染问题频繁发生,城市PM2.5监测值居高不下,都与机动车尾气排放密切相关。”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出重拳强化污染防治。以雾霾频发的特大城市和区域为重点,以细颗粒物(PM2.5)和可吸入颗粒物(PM10)治理为突破口,抓住产业结构、能源效率、尾气排放和扬尘等关键环节,健全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的新机制,实行区域联防联控,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今年要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600万辆,在全国供应国四标准车用柴油。
毫无疑问,在远离工业企业和机动车集中的大中城市,严格控制汽车尾气排放无疑成为治理雾霾的最有效、最直接的措施之一。
植树造林造“风道”
“解决雾霾问题不是一蹴而就,不是一年两年就能解决的,这是一个艰巨和漫长的过程。”全国政协委员王文彪指出,世界上其他国家也出现过雾霾,我们完全可以借鉴别国的经验来解决国内的雾霾问题。
王文彪对此开出了“良方”:“解决雾霾问题应在种树上下功夫。一是在城市建立一些生态公园;二是大力建设城郊的生态农场。只有这样才能配合我国的减排政策和能源结构调整政策,才能有效解决目前的雾霾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林业局森林保护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杨忠岐则强调了“科技治霾”的重要性。他认为,除减少污染排放,减少煤的使用和机动车辆使用,还应该加强科学研究。
杨忠岐指出,北京的雾霾目前需要风来吹散,可以设想建立一个林带,形成一个生物的穿堂风,以吹散雾霾。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院长许皞也认为,风力不足是城市被雾霾困扰的重要原因之一。大气治理,如果从一事一议的角度切入,大中城市要拆墙透绿,提高地面的通风度,为空气流动打开走廊,另外在大中城市周边设立生态缓冲带,这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雾霾天气。
调整优化能源结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广东核电集团董事长贺禹则表示:“在能源领域最核心的防治措施就是要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提高天然气的使用量,大力发展核电、可再生能源等替代能源。”
全国政协委员王玉锁与另一委员贺禹的看法基本一致。他认为解决城市雾霾问题,一是解决能源结构,而能源结构问题的重点是能源规划问题。现在我们的能源是以煤为主,但不是每个城市都有煤炭资源。每个城市每个区域都有自身的能源特点,都有可以再利用的能源。如果把当地可再生能源充分利用起来,再外加少量输入能源,这样能源结构调整就达到目的了。他特别强调,调整能源结构的重点是能源规划要立足于综合利用本地能源,不能把输入能源作为主要电源。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南存辉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应该在城市的大规模工业和商业建筑楼顶添加太阳能设备,鼓励企业运用自用电,用“自产自销”的数量抵充远程输送的数量,进而来调整能源结构。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指出,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变革,要提高非化石能源发电比重,发展智能电网和分布式能源,鼓励发展风能、太阳能,开工一批水电、核电项目,加强天然气、煤层气、页岩气勘探开采与应用。
不难看出,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调整优化能源结构,将是国家治理雾霾的又一把利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