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聚焦两会 > 聚焦2014年两会

为了蓝天白云,付诸行动

——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生态环境保护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李响 发布时间:2014-03-07
    大面积国土被雾霾笼罩,地下水污染严重,耕地重金属污染情况不容乐观——在今日中国,人们赖以生存的水、空气和土地这三大要素,在污染面前无一幸免。

  3月5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生活,关乎民族未来。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下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

  在雾锁中国的当下,代表委员们关注的焦点,离不开生态环境保护。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源头开刀,不能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实质是个经济问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表示,“问题的难点,在于调整地区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解决这个问题,主要靠政府的力量,同时也要发挥市场的作用。”在今年全国两会提交的提案中,民建中央建议国家从经济社会生态发展全局出发,在政策层面给予大力引导和支持。

  治理环境污染釜底抽薪的办法,就是治理产能过剩,这在代表委员中已成共识。其实,从此前召开的地方两会中,也可以看出端倪。在河北、陕西、青海、山西、江苏、山东、重庆等省(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均强调加快传统产业调整,部分省(市)还出台了淘汰落后产能的具体办法。其中,京津冀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最大。例如,河北省政府明确表示,2014年将压减1500万吨粗钢、1000万吨水泥、1500万吨煤,力度空前。而从产业维度来看,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五大严重产能过剩行业,去产能力度最大。

  在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看来,治理污染的措施,不能再走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老路了,而应该从整个生态系统着眼,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的路径,来设计治理方案。

  “目前的环境管理,基本上是重视部分的点源和面源污染。例如,典型污染物、典型的排污企业等。但如果整个生态系统的容量已经过载,生态服务功能已经低于一定限度,即使这些污染物、污染源都控制住了,生态环境也不一定能变好。”王如松说。

  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让污染制造者承担更多成本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可能一蹴而就。保护生态环境,当前要在推动能源消费方式变革上下工夫。不少代表委员认为,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是有效的措施之一。

  其实,作为经济体制改革中的重点和难点,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并不是第一次被提及。在经济社会加速发展,资源瓶颈越来越紧的现实背景下,“计划电”、“廉价水”等早已不合时宜。

  这几年,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从探路走向提速,改革逐步进入深水区。而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由于与生态环境保护息息相关,这一改革在代表委员中再次引起热议。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曹湘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资源性产品当前的价格,根本无法向社会传递资源紧缺、能源供应不足的信号。”资源的价格过低,导致这些资源使用者的成本太低,也是造成污染肆无忌惮的原因之一。他强调,要改变现状,必须推进水、电、气、油等领域价格改革,让污染环境者、生态破坏者们承担更多成本。

  全国政协委员、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则认为,还要加快推动资源税改革,将资源税“从量”计征变为“从价”计征,并尽快覆盖到煤炭等主要能源品种。

  但也有政协委员认为,价格是社会各阶层利益交会的敏感点,任何一次资源性产品价格的波动,都会影响不同人群的利益再分配,任何动作也当慎之又慎。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银行外部监事梅兴保如是回应:“想要蓝天,想要清洁的空气,也要做好付出成本的准备。”

  开展环境承载力评价——建立干部考核机制的基础和依据

  对生态环境保护,一部分代表委员把关注点放在“指挥棒”——对干部的考核上。

  王如松建议,应对官员设立生态审计制度,“每一个官员,离任前都要进行生态审计。你当年作的决策,若干年以后,如果环境和生态产生了灾难性的后果,要追究责任。”

  而开展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对干部进行生态环境任务考核的基础。

  就此,农工党中央在向全国政协递交的一份题为《关于建立环境容量资产负债表核算体系的建议》的提案中,建议编制全国环境容量资源资产负债表,生态环境与干部绩效挂钩。

  提案建议,通过环境容量核定和卫星遥感调查,探索编制近两年全国环境容量资源资产负债表,选择东、中、西部的部分地区,开展环境容量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试点,建立干部生态绩效考核制度体系。

  其实,建立环境容量资源资产负债表,目的在于全面记录当期各地方对环境容量资源的占有、使用、消耗、恢复和增值活动。农工党中央认为,评估当期环境容量资产实物量和价值量的变化情况,是领导干部生态环境绩效评估考核、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等一系列制度的基础和依据,也是引导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挥棒、衡量生态文明建设效果的检验器。

  事实上,相关工作已在进行中。在今年的全国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上,开展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成为国土资源部推进生态国土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国土资源部明确,充分利用卫星遥感、信息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将土地、矿山、地质环境各类监测机制和网络联动起来,建立统一的国土资源监测网络预警机制,严密监测资源数量、质量、生态环境、国土开发强度和国土空间格局动态变化。对资源开发强度过大、资源环境容量超限的地区,采取限制性措施。

  建立生态功能区补偿机制——“谁破坏谁治理谁赔偿、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有偿”

  有代表委员指出,几年来,我国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地下水、矿产等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情况仍十分严重,特别是生态补偿机制方面因立法相对滞后。

  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环保厅副厅长潘碧灵提交了一份《进一步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提案。他认为,近年来生态补偿在协调我国区域间、流域间、产业间的发展上已初见成效,但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一套全面、系统、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补偿政策体系,与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期盼相比,仍有不少差距。

  “特别是跨省、市的生态补偿难以落实,目前全靠各地方自觉。”潘碧灵建议,要加大投入力度、扩大补偿适用范围、探索多元补偿方式、出台政策法规,并提升全民生态补偿意识,从源头上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台盟中央也建议尽快制定《国家生态补偿法》,要明确“谁破坏谁治理谁赔偿、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有偿”的生态环境补偿的基本原则,以此来确定补偿的主体、方式和资金来源等,确定相关利益主体间的权利义务和保障措施。

  对此,一些来自生态保护区的代表委员感触最深。

  来自祁连山脚下的全国人大代表常海霞表示,应把天然林、天然草场管护,水资源、矿产资源开发等全部纳入补偿机制。多年从事生态保护工作的全国政协委员尚勋武也建议,严格限制祁连山保护区核心区及缓冲区内矿产资源开采、水电建设、旅游开发等经济活动。

  尽管治理污染的形势严峻,但代表委员仍对未来表示乐观。

  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影星成龙对媒体表示,“香港和美国严重污染的地区经过治理,也能恢复蓝天白云,那么只要努力,北京的天空恢复蓝天白云是不是也指日可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