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晖
孟 杉
鲍荣华
李 伟
以生态文明之基建设美丽国土
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物质基础和基本要素,生态文明建设为国土建设指明了方向,那就是必须走生态国土建设之路。
生态国土建设的要求主要是在资源保障与利用、资源开发与格局、生态安全系统建设等方面体现出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思想。因此,要在这些方面走出一条完备的生态国土建设路径。
民主党派作为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参政党,积极参与推进生态国土建设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工作任务。为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开展生态国土建设试点工作。为加快推进生态国土建设,充分吸收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国土综合整治和修复、国土资源监测网络建设等工作经验,选择一批基础条件较好、典型性较强的地区,开展生态国土建设试点工作,探索符合我国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国土生态系统,以及地质环境动态监测与承载力评价的生态国土建设模式。
二是重视地质环境保护。地质环境工作是具有社会属性强、公共服务突出的特点,是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抓手。在目前国土资源管理“土地管理、地质矿产、地质环境”三头并进的总体布局下,更需要加强不同尺度和不同功能的区域地质灾害、矿山地质环境、地下水、地质遗迹等基础调查,监测其变化情况,评价其地质环境质量和承载能力,建立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相关技术标准和工作体制,构建国土生态安全格局。
三是应逐步加强地质灾害风险评价和管理。目前,在我国广大农村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但在城市和的基础工程建设地区,仅仅依靠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是不能很好地实现地质环境的合理开发利用。需要树立地质灾害风险管理的制度防灾减灾理念,逐步使地质灾害风险评价成果精细化,并将其转化为经济发展、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编制依据,逐步建立与完善风险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与体制。
地质环境调查监测除了为国土资源规划、城镇化建设、农业现代化、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等生态国土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外,还要为我国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灾害应急响应提供决策支持。通过地质灾害防治和应急响应的实践,再弥补地质环境调查监测工作中的不足,两者互相支持,共同促进,日趋完善,为地质灾害防治、地下水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作出新贡献。
(作者为第三届民盟国土资源部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综合研究室副主任)
发掘自然潜力 构筑生态城市
今年大气污染严重,我国中东部地区数次出现大范围雾霾天气。其实在中国,雾霾天气只是众多城市过快发展的病症之一。水资源的短缺、土壤的污染、较高的能耗、交通拥堵等问题接踵而来,使得现代城市变得不再那么宜居。
土地作为一切人类活动的载体,在整个生态系统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土地利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施加于生态环境的压力,它与环境的脆弱程度一道,决定了生态环境的质量。土地利用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是长期性的、累积性的,有时是不可逆转的。比如陡坡地开垦为耕地可能会引发或加剧水土流失,引发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围湖造田缩小湖面面积可能会增加洪涝灾害发生几率和程度;对某些水面、荒草地的开垦可能会破坏湿地或野生动物栖息地,进而对保护生物多样性造成负面影响;在水资源紧缺的地区,增加城镇用地(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增加) 、扩大耕地和园地面积(农业用水增加)可能加速水资源的耗竭;非农建设可能会导致高质量农田的损失;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不当可能会导致生物群落生活环境的破碎化和岛屿化等。当然,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也会对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例如:土地整理复垦可以增加农地数量和植被覆盖,改善生态环境;生态建设用地的供应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保护与建设等。
确保规划方案的科学性就要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前要将生态环境要素纳入分析范围,遵循“生态效益评价先行”的原则。要不断建立和完善符合生态发展需要的土地利用功能分类体系,确立生态用地在土地利用规划和区域土地资源开发中的重要地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后需要利用土地动态监测技术对环境因素变化进行实时跟踪,构建土地生态环境预警系统。
城市的开发和快速城镇化会造成该区域自然资源供给不足等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城镇化发展较快,致使耕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都受到影响,导致了生态环境服务功能下降。为了提高区域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能力,我们应该加强保护天然林木植被,维持城市绿地系统的自然生态结构;将耕地或者基本农田作为城市绿色空间来保护。还需要推广清洁能源与绿色消费,提倡应用浅层地能、太阳能热等再生能源;倡导绿色建筑,严格控制城市生态用地改变用途,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及技术创造。在区域开发的过程中要树立生态经济优先的观点,从土地利用规划方案,建立土地规划评价体系到开发利用方式到生态预警等诸多方面综合考虑,充分发掘自然资源潜力,构筑生态城市。
(作者为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会员、北京市地质工程勘察院工程师)
将绿色贯穿矿产开发利用全过程
当前,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积极推进生态国土建设,已列入部2014年重点工作。笔者理解,生态国土就是整个国土空间,包括空中、地表及地下的状态都保持自然、清洁、平衡、稳定,适宜生物生存发展。生态国土建设就是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中要尽最大努力保持自然和谐状态,减少对它们存在状态的扰动、改变及破坏,防御、停止大的扰动,修复以往的伤害、破坏。
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是我国面临的严重问题。而矿产资源开发及矿产品加工利用对生态国土造成了很多影响。
例如由于地下开采形成大量采空区,造成地应力改变、地面塌陷、地下瓦斯突出、涌水等事故;露天开采造成地表植被、土壤层的破坏;选矿、冶炼排放的废水、尾矿污染地表土壤、水系、空气,有些还含有毒性严重的化学物质和重金属;一些有毒有害化学产品及重金属在加工制造、运输、使用、报废环节散布及输入水系、土壤及空气中。
我国金属矿和煤矿的采空区较多。许多老的金属矿山都存在大量的采空区,致使矿山开采条件恶化,引起矿柱变形、相邻作业区采场和巷道维护困难、井下大面积冒落、岩移及地表塌陷等,更为严重的是空区突然垮塌的高速气流和冲击波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设备破坏,这些都给矿山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并造成环境恶化、矿产资源严重浪费。同时,大量煤炭采空区的存在,还容易引起采空区浮煤自燃。
此外,PM2.5也是生态国土建设的逆向指标。PM2.5严重超标,呈多类型污染:有传统的煤烟型,如乌鲁木齐、兰州、太原等;有煤烟、扬尘和机动车混合型,如郑州、石家庄等;还有复合型,如北京、天津、广州等。PM2.5主要成分是碳、有机碳化合物、硫酸盐、硝酸盐、铵盐。其他成分包括各种金属元素,既有钠、镁、钙、铝、铁等地壳中含量丰富的元素,也有铅、锌、砷、镉、汞、铜等主要源自人类污染的重金属元素。
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全过程开展生态国土保护和修复,可采取以下措施:提倡生产和使用高科技、精加工产品,如洁净汽油、洗精煤、生态环保的涂料、燃料、油墨、粉刷材料、浓缩环保洗洁精等;提高三废的处理科技水平,包括尾矿废水浓缩、无害化处理技术、垃圾处理技术等;建立标准,监控生态国土建设,如产品质量标准、汽车排放标准、工厂企业三废处理标准、有害废品处理办法、标准;建立实施尾矿处理、回填监督管理法规制度体系;政府部门应把生态治理、修复作为一个产业支持其发展;将生态国土建设、环境修复作为考核地方领导业绩的重要指标。
(作者为九三学社社员、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矿产资源研究室研究员)
美丽中国始于生态国土建设
国土资源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能源来源、空间载体和构成要素,党的十八大“五位一体”总布局,为国土的生态建设明确了发展方向。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地质勘查工作的科技工作者和农工党员,笔者简要谈谈对生态国土建设的认识。
——建立保护国土生态安全的动态监测体系。现有的监测手段以定点、定时采样为主,间隔周期相对较长,对突发污染事件反应滞后。建立动态监测体系,可以实时掌控国土生态现状,为评价生态体系提供动态数据,有助于生态动态变化预测;也可以监管突发污染事件,为应急处置与后续修复提供技术支撑。在技术层面,要加大科研和资金投入,在摸清国土生态现状的基础上,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规律、建立动态数学模型,研究利用在线传感器、无人机、GIS等高科技手段,实施国土生态安全的动态监测。
——突出国土资源行业优势,治理土壤环境污染。修复被污染土壤环境,是生态国土建设中一个重要环节。治理土壤环境污染,包含矿山整治、废弃矿山复垦及污染土壤修复,将矿山整治、废弃矿山复垦与周边的土壤环境统筹考虑,控制污染物迁移方向;开发绿色的治理技术,治理土壤环境污染要从大的生态环境考虑,抛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各行业通力合作,系统修复土壤环境,杜绝污染循环产生;对修复治理产业实施生态管理,如废弃矿山复垦中常用的护坡覆绿,对所种树种、草种的枯草、落叶,专门收集处理,防治污染物迁移。
——全民参与,共建生态国土环境。普及全民生态意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节约资源使用,培育良好文明的生活习惯,减轻资源的供求压力;推行垃圾分类实施,从废弃物中回收可利用资源。
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既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更是国土资源行业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认真履行参政党的使命,攻坚克难,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向前进。
(作者为农工党党员、江苏地调院测试所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