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燕与“矿”十分有缘,作为河南省矿业大市、资源型城市三门峡市的市长,她最关心的是如何开发保护和利用好现有的矿产资源,为城市转型赢得空间和时间。
三门峡市是我国矿业开发较早的地区之一,也是“先矿后城”的资源型城市的典型代表。作为全国重要的贵金属、有色金属及能源矿产基地,建市五十多年来,累计生产原煤5亿吨、铝矾土8000余万吨,交售黄金320多吨,上缴税费并承担黄金、铝土矿、原煤等差价达3000亿元以上。主要矿山企业和辅助产业职工最多时超过20万人,占全市全部职工总数的50%以上。对三门峡市矿产资源家底十分清楚的赵海燕话锋一转,十分忧虑地说:“经过多年持续高强度开发,三门峡市的矿产资源储量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危机。目前全市黄金保有储量仅为102.16吨,铝矾土保有储量1.8亿吨,煤炭保有储量11.3亿吨。加强地质找矿工作,加快城市转型,已成为三门峡市的当务之急。”
赵海燕的担忧并非多余。三门峡作为资源型城市,跟其他资源型城市一样,长期以来,以资源为中心形成的发展模式,造成经济发展过度依赖资源优势。而随着资源的日益减少,发展中的问题逐步凸显:一是后续接替资源不足。按目前的开采速度和资源储量计算,三门峡市的金矿开采年限不足5年,铝矾土开采年限不足7年,煤炭开采年限不足20年。二是结构性矛盾突出。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重工业占94.05%,其中采掘业增加值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6.6%以上,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三是民生问题较为突出,社会保障压力巨大。全市采掘在岗职工较多,2012年达到7.54万人,占全部在岗职工的29.2%。全市急需改造的棚户区1.6万户,拆迁改造面积达2.95万平方米,初步测算,需要改造资金15亿元以上。随着矿井枯竭和资源企业转产,资源企业职工下岗、失业问题较为严重,就业再就业任务艰巨,社会保障压力巨大。四是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环境治理任务艰巨。目前,全市累计煤矸石堆存量2000多万吨,占地近100平方千米,尾矿总容积达697.2万立方米。全市已形成50多平方千米的沉陷区,并以每年1.7平方千米的速度递增,预计全市矿区沉陷区治理资金超过10亿元。
“实际上,三门峡市这几年一直依靠内力,在着力破解资源性城市转型发展难题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赵海燕如数家珍般地列举起来:一是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围绕煤化工、铝工业、黄金工业、果品加工等主导产业的延环补链,促进传统产业向产业链的末端、价值链的高端发展。二是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大力培育新材料、装备制造、食品、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三是积极培育接续产业。加快通关体系和交通建设,全市“三纵四横”交通体系初步形成,依托交通区位和旅游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商贸、物流、金融、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努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千亿元产业集群,现正在推进加快商务中心区和特色商业区建设。四是扩大开放招商。坚持开放招商“一举应多变”,通过大招商承接产业转移,引进外部动力。五是以自主创新驱动转型。建立省级院士工作站11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2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1家;规模以上企业省市级各类创新平台达到66家。在主导产业的关键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攻克了“清洁镀金新材料”、“金属镓提取”、“亚熔盐法氧化铝”等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比如,中科院张懿院士研究出的亚熔盐法氧化铝生产工艺,解决了低品位铝土矿的利用问题,可以将该市铝矾土资源使用期限再延长7年。
“虽然我们靠内力转型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经济基础和产业支撑能力较弱。近年来,随着资源储量的大幅减少,已经威胁到主导产业和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赵海燕最后建议,“作为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城市,三门峡市任务很重,在接续产业的培育、生态环境恢复等方面需要国家予以扶持。我市所辖的灵宝市,在国家资源型枯竭城市政策的扶持下,转型有了明显起色。国家应将三门峡市列入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市,加强对我市的转型发展的支持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