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聚焦两会 > 聚焦2013年两会

强基固本惠“三农”

——两会代表委员热议农业农村农民话题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周怀龙 发布时间:2013-03-15
  “三农”是发展之基,新世纪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年聚焦农业。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今年两会上,代表委员们热议“三农”话题,各抒己见、各亮高招,为强基固本惠“三农”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

  聚焦一:明天谁来种地?

  “一直把土地视为命根子的农民,如今很多人却弃土而去。”这样的事实,让长期研究“三农”的谢德体代表心痛不已。在一些地方,农村土地撂荒现象与日俱增,少则5%,多则达20%以上。不少代表委员发问:“明天谁来种地?”

  对此,农业部有关负责人分析原因认为:第一个原因是耕地质量不好,没法儿种地;第二个原因是比较效益差,农民不愿意种;第三个原因是缺少劳力。

  我国耕地保有量达18.24亿亩,但耕地质量状况却不如人意: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的2/3,同时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农田“靠天收”的现状与农业现代化生产的要求相距甚远。

  一些代表委员认为,解决这些问题首先要夯实农业生产基础。“全面改造中低产田、大力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提高耕地质量,是解决农业生产效益不高、现代化生产基础不牢的根本途径。”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农业厅厅长任永昌表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性、基础性工作。

  要让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获益,不但要夯实农业现代化基础,还要激活农业造血功能。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在记者会上表示:“这一问题要从根本上来解决,一是要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把低产田改为高产田。二是要建立土地流转机制,出去打工了把土地流转出来,让有能力的人把它种起来。三是要不断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使农民种地有利可图。”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春晖集团董事长谭伦蔚建议,在不损害农民权益、不改变土地用途、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加快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实现农业适度规模化经营;打造“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新型农业经营联合体,在资金扶持上,注意将各方扶持资金捆绑使用,增强联合体的“造血”功能。  

  应对农业后继乏人问题的挑战,有代表认为,要大力培育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更多的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还要创新制度和政策,吸引一部分大中专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到农业领域大显身手,发挥聪明才智。

  聚焦二:农民权益如何维护?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农村土地制度关乎农村的根本稳定,也关乎中国的长远发展,其核心是要保障农民的财产权益,底线是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们对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投入了极大关注。

  “保障农民权益,特别是保护农民的财产权利,需要实干家,而不是空谈家。”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成都市市长葛红林说。

  作为一线农民代表,来自辽宁凌海市小上五旗村的张占宇,带来了村民们的四个希望:一是希望在城镇化和农民工成为市民工过程中切实维护好以土地为核心的各种权益;二是希望贯彻惠农政策做到不拖延、不走样、不落空;三是希望加大打击侵害农民利益犯罪行为的力度;四是希望加快乡镇体制改革步伐,精“兵”简政。

  对于农民维护权益的期盼如何得以实现,全国政协常委、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说,要让农民得到承包地使用权和权证,宅基地使用权和权证,宅基地上自建房屋的产权和房产证。农民有了三权三证,就有了财产,有了财产收入。如果农村和小城镇金融得到发展,农民经济就活了。土地确权保障了农民权益,无偿或低价征用农民土地的情况不可能再出现。农民可以自愿参加土地转移,愿意土地入股的,股权和土地分红就有保证。

  全国人大代表、南京市市长季建业指出,第一,要通过国土整治把基本农田数量保持住,让老百姓今后有可耕之地。第二,维护好农民在城镇化过程中的切身利益,包括改变户籍制度、解决农民住房等问题。第三,解决就业问题,让农民有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第四,做好社会保障。“如果能统筹地解决农民的户口、就业、住房、社会保障问题,他们就没有了后顾之忧。”季建业说。

  对于城镇化过程中如何保障被征地农民的土地权益,钱学明委员建议,除了提高土地补偿标准做好被征地农民的补偿和安置外,还应从三方面入手:征地前,政府要做好规划,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城镇规划控制区内农民的正当住房需求,保障农民的生存发展权;征地中,要安排好被征地农民的生活出路,如规划建设商业门面,以优惠的价格出售给被征地农民;征地后,要对被征地农民进行职业培训,让他们掌握生存技能,实现就业,真正融入城市。

  聚焦三:如何破解“城乡二元”难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这也为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

  “医保、社保、住房、子女教育……城乡二元之间的差异,是横亘在城乡居民之间的权利鸿沟,同时也制约着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和进步,通过改革消除差异是当前必须要向前跨越的一步。”不少代表委员指出。

  如何破题?全国人大代表、衡水市市长杨慧认为,一要“明确方向”,就是坚持城乡一体化发展;二要“开渠”,就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三要“修堤”,就是坚守耕地这条红线,保住农民财产权益这条底线,进一步完善“三农”产权制度、保障制度和服务平台;四要“提闸”,就是在政策引导下大胆提倡、大胆鼓励、大胆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关键是要‘让资源要素动起来’,要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归根结底是要促进形成农业、农村和农民等各种资源因素的平等自由流动。”全国人大代表、山东潍坊市市长刘曙光说。

  全国政协委员万宝年认为,一要为农村转移人口构建合理的制度基础,建立农村转移人口土地经营权收益保障机制,探索“以土地收益权换城市就业岗位”的新模式,使农村转移人口的土地收益逐步转化为财产性收入。二要完善农业转移人口社会福利保障制度,面向农村转移人口,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让他们在城市“居有其屋”。

  对于改革试点,全国人大代表、国土资源部规划司司长董祚继建议,应以试点探索加快制度供给,坚持“超前部署——试点示范——政策储备——总体提升——制度供给”的工作思路,推进改革进程。

  聚焦四:农村改革“金钥匙”在哪里?

  在破解“三农”问题中,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躲不开、绕不过的课题。厉以宁说:“土地改革是农村改革新起点。”

  重庆、四川成都等地的多位代表委员,以当地的实践向参会的代表委员推介他们的经验。

  重庆市市长黄奇帆在两会接受采访时说,近年来重庆着眼于城乡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推动农民工户籍、双轨制住房制度、地票交易、“三权”抵押融资、要素市场建设、微企发展等统筹城乡改革。实现转户359万人,转户居民权益得到有效保障。

  重庆市巴南区区委书记李建春告诉记者,巴南就是通过土地等资源要素的流转,激活“三农”发展的潜力,实现“以农业的产业化来转变农民生产方式,用农民的职业化来改变农民劳作方式,以农村的社区化转变农民生活方式”。

  而近年来成都的实践探索,则是将“农村耕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农村集体资产收益权、农房所有权和林地使用权”确权到户,使之成为农民法定的资产,实现农村资源向资本的转变,也为农民带着土地“进城”提供了基本保证。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市长葛红林说,成都市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在保护耕地的基础上,切实保障好农民的财产权益,把农民的权利还给农民,以达到“还权赋能”的目的。

  进一步明确农村的产权制度,并让它在流转中实现真正的价值。黄奇帆说,对宅基地、承包地和林地确权之后,要让使用权能在银行抵押贷款,要能够流转,真正赋予农民这方面的产权,要让它真正有价值,这正是农村各种改革的基础。

  有代表指出,确权为“农村改革”和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一把“金钥匙”,下一步的改革或许该从这里开始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