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金三角地区位于豫、晋、陕三省交界,包括山西省运城市、临汾市,陕西省渭南市和河南省三门峡市,国土总面积5.78万平方千米,人口1697万。赵海燕说,这一区域早在1986年就建立了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4个市在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农业、旅游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方面进行了有效合作。在国家有关部门和豫、晋、陕三省的大力支持下,2012年5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设立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这一区域位于我国中西部交界地带,加强区域合作、加快承接产业转移,对于培育中西部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具有重要作用。
赵海燕认为,在这一区域合作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困难:一是缺乏具体的政策措施。虽然批准设立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但还需要国家出台支持该区域发展的产业、财税、金融、土地等具体政策措施。二是缺乏协调指导机制。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批后,需要国家层面建立具体的区域合作协调、指导、推进机制。三是存在一些跨省合作障碍。由于跨省行政区划的局限,在实际的合作中一些政策难以突破。
赵海燕建议:一是尽快编制批准黄河金三角区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由国家发改委尽快牵头编制批准示范区规划,在规划中应该允许4个市共享“3+1”优惠政策,一起享受西部大开发、关中-天水经济区、山西省国家资源转型配套改革试验区和中原经济区在产业规划、财税、金融、土地、环保、教育等方面的支持政策。二是抓紧建立协调推进机制。设立由国务院相关部门和河南省、山西省、陕西省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组成黄河金三角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指导委员会,对示范区的总体发展进行宏观指导与协调,对示范区发展战略和规划实施及合作中出现的重大政策性问题进行研究协调。三是鼓励跨省合作先行先试。国家在黄河金三角地区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设立银行分支机构等方面应突破行政壁垒,从方便群众、支持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进行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