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聚焦两会 > 聚焦2013年两会

努力提供更优质公共服务

——聚焦职能转变中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刘振国 发布时间:2013-03-08

  政府机构改革,转变政府职能,是今年全国两会代表委员热议的话题。

  在国土资源领域,如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企业的关系,同样引人关注。

  正如业内人士指出的,政府职能无论怎么转变,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在守护18亿亩耕地红线、土地与矿业权市场建设等方面,各级政府应该继续围绕构建国土资源工作新格局,推动国土资源管理与服务工作继续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更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

  “核心是下放权力”,但该管的必须管好

  “转变政府职能的核心是下放权力。”全国政协委员、中组部副部长王秦丰日前表示。在他看来,“政社分开”,就是向社会下放权力,提高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

  在国土资源管理与服务中,不乏社会“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例子。以耕地保护为例,一些地方政府在保护耕地中转变思路,改变传统管理方式,将权力交给社会组织,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典型案例是在江苏、湖南、湖北、河南、安徽等地农民自发成立的耕地保护协会,在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协助管理以及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作用凸显,许多都得到了当地政府或国土资源部门的资助,显示了当地政府开明的放权态度。

  按理说,政府是保护耕地的“第一责任人”,但是,通过社会组织、广大群众“自我管理”,构建共同责任机制,保护耕地的权力下放或者转移,不仅大大减轻了政府的压力,而且筑牢了第一道防线,顺利实现了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制衡,推动了依法依规管地用地。

  “企业和老百姓感觉办事难,难在哪里?政府审批事项太多,而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方面又做得不够。今后要减少审批,加强市场监管,搞好公共服务,真正改善民生。”全国人大代表、河北省保定市市长马誉峰表示。

  除了鼓励、规范社会组织、社会团体参与国土资源管理与服务,近几年,按照“削手中的权,去部门的利”的思路,国土资源领域的权力下放,更多体现在审批制度改革。在国土资源部层面,为了提高保障效能,已经取消了七成的行政审批事项,减少了大量审批报件;在地方政府层面,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土地市场、矿业权市场的有关管理审批权限也在从省到市、县层层下放。

  当然,并不是所有权力都要下放或简化,该加强的要加强,对下放权力后的监管必须及时跟上。据了解,当前,很多城市向国土资源部提出了城市批次用地审批制度改革的意愿。但是,有些地方在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等方面的制度或工作力度并不到位,如果盲目下放权力而监管跟不上,必然给土地管理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不该放的权力不能下放,反而应该更加集中。

  市场的归市场社会的归社会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在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创新的主体是企业。国土资源管理与服务的职能转变,要体现在为市场主体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方面。

  正如全国政协委员韩启德所言:“政府应做该做的事,不做它不该做的事。大的政府不一定就是强的政府,小政府未必就不强,关键在于政府是否尽到了做政府的责任。”

  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一大特色,就是调动方方面面尤其是找矿企业的积极性。参与地质找矿的企业多,就能激活市场,形成找矿的大投入,也能聚合高端人才,推动找矿技术的进步。

  但是,在矿业权管理问题上,一些地方政府对市场干预过细过多,突出的表现是垄断矿业权,在一定程度上搞地方保护主义,以行政手段干预矿业权。与此同时,政府对找矿的公共服务则较为薄弱,挫伤了找矿企业投资找矿的积极性。 

  土地市场也存在类似问题。除了经营性用地招拍挂制度执行比较到位外,目前,我国工业用地招拍挂制度仍存在行政干预过多问题。为了抢项目、抢投资,一些地方“零地价”招商,或者通过税收返还等压低土地价格。这种做法,难以使真正的创新企业得到发育,与政府职能转变背道而驰。 

  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经济学院院长吕忠梅认为,我国如今出现旧有体制迈不过去的两道门槛,一个是经济发展能耗大、污染重,一个是社会领域内的一些旧机制难以适应现实新需求。为企业发挥创新主体作用营造环境,应成为政府职能转变努力的方向之一。 

  资源管理的权力大、利益大、诱惑大。在资源管理与服务上,政府职能转变是“拿刀割自己的肉”,将市场的归市场、社会的归社会。正如全国政协委员、中纪委原副书记干以胜认为,此次机构改革的着力点放在政府职能转变上,思路非常正确,要“解决权力过于集中的问题,使政府真正成为服务型政府”。 

  为人民服务是永远的宗旨 

  “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从‘三不’走向‘三勇’,转变管理理念、转变管理职能、转变管理方式,从微观走向宏观,从审批走向监管,从项目安排走向制度设计,不与市场争权、不与企业争利,做好政策储备,加强制度供给……”这些论述在国土资源系统已深入人心,应该说,国土资源部近几年在职能转变方面可圈可点。 

  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谈及用地管理时,向记者着重介绍了国土部进行节约集约用地考核标准的试点情况,称这套考核体系将在全国推广。 

  将政府该做的事情想到位、做到位。本质上,政府职能转变无论怎么“转”,都要坚持为人民服务,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为人民服务是政府永远的宗旨。为了迅速回应地方和群众关切,国土资源部针对一些事关经济发展全局、关系群众切实利益和队伍建设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做了大量改进示范工作。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营造改革发展环境、加大试点力度并不断规范、服务改善民生、改进工作作风等方面。 

  在破解地方反映强烈的土地计划指标紧方面,国土资源部提出了“超前部署——试点示范——政策储备——总体提升——制度供给”的试点思路,推动各地积极探索试点,同时,为了体现差别化供地,不仅年初有总量,而且后续有流量、有变量,充分发挥土地政策的引导调控作用。 

  在激发地方政府保护耕地、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积极性方面,国土资源部推动实施土地行政责任追究,开通了12336举报电话,设计了重大典型案件公开通报和挂牌督办制度,并大力推进政务公开和信息公开,以阳光执法、阳光行政主动接受外部监督。 

  在改进作风方面,国土资源部安排机关干部“三进四同”了解群众疾苦,克服“老爷”习气和“衙门”作风;在服务民生方面,调集全国地质队伍找水打井,解决干旱地区饮水问题。 

  “政府一定要明确自己的职责,要把权力型政府转变为服务型政府。”全国政协委员顾也力认为,政府职能转变,可以更多地让社会组织有序参与社会管理。 

  政府职能转变离不开改革的推进,需要燃起热情,需要凝聚共识,更需要担当和行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要勇于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和利益固化的藩篱,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以开放的最大优势谋求更大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