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聚焦两会 > 聚焦2013年两会

城镇化应当让农民富裕起来

——全国政协“推动科学发展”记者会侧记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王少勇 发布时间:2013-03-08

  3月7日上午,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举行记者会,全国政协委员厉以宁、林毅夫、陈锡文、李毅中、杜鹰、贾治邦就推动科学发展等相关问题回答记者提问。针对城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两个记者最关心的问题,几位“大牌”专家给出了精彩回答。

  我国经济继续保持稳中有进势头

  在国际经济复苏形势还不明朗的情况下,我国的经济将是怎样的走向?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认为,2013年,我国经济形势应该还是稳中有进。虽然今后的经济增长不可能像过去那样达到两位数,但完成7.5%~8%的增长率没有问题。虽然物价上涨的压力还在,但只要国际政治形势平稳,气候正常,石油价格和粮食价格不发生大动荡,通货膨胀率控制在3.5%内也能够实现。

  厉以宁认为,最大的风险还是金融方面,而产能过剩可能导致金融风险。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结构布局,说明产能过剩已经成为我国产能结构不合理的一个比较集中的体现。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原部长李毅中指出,钢铁、铝、水泥、煤化工等行业确实存在产能过剩问题。化解这个问题,要根据市场状况,采取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办法。通过扩大内需来化解部分产能的过剩,坚决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的进度。对那些确实有市场、有基础、有希望的,要通过技术改造来提升它的经济技术指标和质量。通过重组兼并形成新的产能。最根本的是对存量的化解,千万不要再形成新的产能过剩,一定要把住源头,从节能环保、质量安全、自动化水平等方面提高这些行业的门槛。

  城镇化要避免粗放无序扩张

  “城镇化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这几乎是全体中国人的共识。”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说,以往城镇化过程中,既有经验,也有教训。有三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在今后的城镇化中应当认真加以解决。一是粗放。城市的规划粗放、建设粗放、管理粗放,导致大量资源能源的损耗。比如耕地占用过多、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等,这已经成为城市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二是人口城镇化明显滞后。最近12年来增加了2.5亿城镇常住人口,他们绝大多数都没有所在城市的户籍,无法享受必要的公共服务。三是城市扩张非常快。现在我国有近670个城市,还有将近2万个城镇。但是城市的布局、体系和功能都不够明确,因此造成了很多城市的功能不能互补,城市面貌千城一面。

  在城镇化过程中,最重要的是保障被征地农民的生活水平有提高,长远生计有保障。陈锡文说:“据我们了解,凡是在城镇化进程中社会比较平稳的国家,都把城镇化的过程作为一个富裕农民的过程。而如果城镇化过程变成了剥夺农民、损害农民利益的过程,这个成就就不能持久,社会也很难安定。”

  厉以宁认为,城镇化建设也要避免产能过剩。“不能走过去的老路,一谈到城镇化,全国一窝蜂而起,大量花钱,楼盖得漂亮,却可能导致金融方面危机的发生。”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则指出,要避免过度城镇化。如果产业结构没有升级,生产力没有提高,在这种状况下又有大量人口流入城市,他们就会因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变成贫民,收入分配差距就会不断扩大。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增加就业机会,降低贫富差距。

  “美丽中国”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国家林业局原局长、全国绿化委员会副主任贾治邦认为,建设“美丽中国”,就是人和自然要和谐相处,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也要改善。一方面要加大政府对生态产业的投资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强环境污染的防治。他建议,要抓工业、交通、建筑等领域的节能减排,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积极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切实降低能耗和二氧化碳的排放。要加大生态补偿资金的投入力度,切实保护好森林、湿地、海洋、草原等生态系统里蕴含着的生物多样性;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继续实施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比如说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石漠化治理、大江大河湖泊整治等项生态重点建设工程。此外,要完善制度,健全法规,加大执法监管力度。通过宣传教育,动员全社会参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针对近期公众普遍关注的地下水污染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杜鹰指出,国土资源部、环保部等有关部门高度重视对地下水的保护,进行了大量调查,采取了一些措施。总的来看,地下水目前的总体状况是有保障的,特别是涉及人饮用的这部分是有保障的。但是也不排除现在地下水有污染进一步加重的趋势。主要表现是地下水的污染是从城市周边向农村扩散,从浅层水向深层水扩散。下一步,要对地下水超采的地区进行限采,加强对我国地下水整体情况的调查,加强监测、预警、执法,建立完善的相关法律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