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聚焦两会 > 聚焦2013年两会

加快推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访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杨维刚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黄远峰 发布时间:2013-03-05

  全国政协常委、湖南省政协副主席、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杨维刚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本次两会湖南将继续提交关于加快推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提案,建议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优先地区。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包括湖南岳阳、常德、益阳三市及长沙市望城区、湖北省荆州市,共33个县(市、区),规划总面积6.05万平方公里,常住总人口2200万,现有22个商品粮基地县、9个商品棉基地县、13个水产基地县、5个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是我国重要的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继长株潭、大湘南、大湘西板块进入国家战略层面之后,湖南省委、省政府把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作为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版图的第四大板块来打造,正在抓紧编制国土资源、交通、环保等一系列建设规划,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呼之欲出。

  长期工作在国土资源部门的杨维刚,对资源环境问题关注最多,研究最深:“洞庭湖是长江最重要的调蓄湖泊,是国家的重要粮仓、生态宝地,争取将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层面,有利于进一步完善湖南区域发展总体布局,推动和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对于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长江流域水资源生态安全和构筑长江黄金水道发展轴线,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具有重大意义。”

  杨维刚认为,抓好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水是核心,生态是目的。一要有充分的水源保证,采取综合工程措施,增加长江入湖流量,扩大湖区面积,增强洞庭湖调蓄功能。二要加强湿地保护。    

  洞庭湖湿地具有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维系生态平衡等生态功能,要大力推进湿地恢复和保护,因地制宜建设重要湿地、湿地公园、各类湿地保护小区、湿地野生动物栖息地;积极申报国际重要湿地,全面提高对湿地的监测、保护和管理水平。三要加强物种保护,加快重要候鸟栖息地、迁徙停歇地,珍稀鱼类重要产卵区等生态敏感区域的恢复和保护。四要加强入湖污染控制,加快建立“源头预防、过程阻断、清洁生产、末端治理”的全过程污染综合防治体系和长效机制,实现湖区污染治理标本兼治。五要建立安全评估监测体系,加强区域环境质量监测网建设,形成对区域内重点污染源、跨界断面、饮用水源、主要水体和各类保护区的连续自动监测和预测体系,提高对湖区生态环境应急响应能力。 

  加快推进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在建立区域统筹协调机制,全面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关键是要从国家层面实施重大工程项目带动。杨维刚透露,从2011年开始,国土资源部门已率先启动实施环洞庭湖基本农田建设重大工程,第一期工程概算总投资65亿元,建设规模309万亩,可新增耕地24万亩,目前进度和质量在全国十大土地整治重大工程中均居前列,为进一步提升洞庭湖区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