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1-9 碱性岩浆活动与金的成矿作用-以哈达门沟金矿集区为例

发布时间:2015-01-20
所在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
完成人员:聂凤军、侯万荣,张伟波等
项目来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和中国黄金集团科研项目
起止时间:2010-2014年

主要进展

  聂凤军项目组在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重点项目和国家973课题过程中通过系统野外地质勘探和和室内测试分析,对哈达门沟金矿集区主要金矿床(体)的产出环境、地质特征、成矿时代和形成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图2到图4)。另外,采用最新成矿理论,对以往找矿资料数据进行了全方位收集整理,同时提出综合性成矿模式和找矿模型,并且指导有关单位在本区开展了找矿勘查工作,所获成绩主要可概述为以下几点:

  1、首次提出叠生成矿作用概念: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和详细的室内综合性研究结果表明,哈达门沟金矿集区各个金矿床(体)的形成作用具有继承性、长期性和阶段性的特点。随着区域构造环境的改变,特别是区域地壳和岩石圈从古生代挤压应力场到中生代拉张应力场的转变,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构造-岩浆作用及相关流体活动一方面在构造有利部位形成富碱和碱性侵入岩脉群及相关金矿体,另一方面对太古宙乌拉山群进行多重叠加改造,并且致使成矿组分发生活化、迁移和富集,并且在构造有利部位形成含金石英和石英-钾长石脉以及构造-蚀变岩带。依据上述认识, 首次提出“哈达门沟式:成矿模式,为在早前寒武纪变质岩分布区寻找隐伏金矿床提供了理论依据。

  2、建立了哈达门沟金矿集区综合性找矿模型:与国内外前寒武纪变质岩地层中产出的金矿床相比,哈达门沟金矿矿集区产出的金矿床(体)无论在产出环境、地质特征、控矿构造方面、还是在含矿侵入岩,还是在矿物组份、元素组合、热液蚀变、流体包裹体方面均存在有明显差别,其独特的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和形成作用为国内外矿床地质学家所关注。在本次工作过程中,我们从地层、构造、侵入岩、热液蚀变、矿物学、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角度,在前人工作基础上,结合本次研究工作所获各类数据对“哈达门沟式”金矿床的找矿标志进行了系统总结,,建立了不同级序(矿田、矿床和矿体)的找矿模型,并且提出寻找隐伏金矿体的8条建议;

  3、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找矿技术方法组合:、根据哈达门沟金矿集区的地质构造特征、自然地理条件和矿(化)体覆盖层厚度以及不同找矿技术方法的探测能力,并且本着准确、可靠、快速和经济的原则,在找矿工作之初,就确定了综合性找矿评价的程式即“地质先行,化探扫面,研究跟进,物探法定位和钻(坑探)验证”。根据上述找矿评价预测程序,对前人圈定的物化探异常进行了再次筛选甄别,明确了找矿方向,确定了主攻矿化地段,并且20号、24号和32号脉发现多处具有工业价值的金矿体。找矿实践表明,上述找矿评价程式是在该区寻找隐伏金矿体,并且进行矿体定位预测的行之有效技术方法组合,多快好省地推动了隐伏金矿床找矿工作的开展。

  4、发现大型隐伏金矿床一处:通过系统的钻探工作,先后在20号和32号脉新增(122b+333)各个类别资源储量(矿石量)782.47万吨,平均品位2.56克/吨,探获金的可采金属量23吨,找矿工作获的重要进展。


含金钼的石英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