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单位:河南省地质调查院
完成人员:杨长青、刘伟、柴建玉、宁福正、杜保峰、贺承广、李开文、何凯、王柳林、张景超、王跃峰、翟文芳、李滢琪、王亚柯等
项目来源:中国地质调查局
起止时间:2010-2012年
主要进展
1、通过矿产地质调查,厘清了地层层序;将测区分布的燕山期和喜山期侵入岩进行了系统的相带划分;基本查明了沙莫勒-麦拉-洛巴堆-米拉山断裂展布情况和构造性质,初步查明了各构造单元的成矿环境、矿化类型、矿化特征及成矿控制条件。厘定出4个具有重要找矿意义的控矿层位。其中下拉组(P2x)和塔克那组(K1t)的碳酸岩与燕山期、喜山期花岗岩接触部位是工作区夕卡岩型铁铜铅锌多金属矿的重要成矿部位;年波组(E2n)和帕那组(E2p)中Pb、Zn、W、Mo、Bi、Ag、Sn、Cd等元素在该地层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富集,是区内构造热液充填型铅锌矿的主要富矿层位。首次在中二叠统下拉组(P2x)地层中首次发现40m厚的热水沉积硅质岩。指示区内及区域上应该在二叠世发育一次火山事件,也预示着在该套地层中存在寻找火山喷流型硫化物矿床巨大潜力。
2、根据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成果,查明了地球化学背景,圈定综合地球化学异常74个。为下一步矿产调查评价工作提供了可靠的化学依据。
3、通过矿产检查,新发现各类矿(化)点5处,提交新发现矿产地3处矿产地(勒翁铁、卡窝查、恰我)。提交资源量:铁矿石量(3341)3312.69万吨,WO3(3341)2758.94吨,两处达中型规模。
4、首次在恰我矿区新发现夕卡岩型钨矿床,该发现也是在冈底斯成矿带西段首次发现夕卡岩型的铁钨矿化,指明并指出区内及区域除以铁铜铅锌等矿种为主攻矿种外,应兼顾钨、钼矿床的寻找。
5、系统总结了区内的成矿规律:夕卡岩型铁铜多金属矿和岩浆热液型铅锌矿分布在中二叠统下拉组和下白垩统塔克那组分布在燕山-喜山期岩体接触带及其附近;构造热液型铅锌矿床主要分布在林子宗群始新统年波组和怕那组的近东西向、北西向和北东向断裂破碎带中。确定了工作区优势矿种为铁、铜、铅、锌等,矿床类型以夕卡岩型铁铜、岩浆热液型铅锌多金属矿床为主。
6、通过矿产检查和典型矿床研究,厘定了工作区成矿演化的时空框架(图1),划分了燕山期铁(钨)(191~81Ma)和燕山末期-喜山早期铁铜铅锌(68.8~48.45Ma)两个成矿阶段,建立了区内的夕卡岩型铁铜多金属矿、岩浆热液型铅锌银和构造热液型铅锌矿的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遥感多元信息成矿要素,为下一步的成矿预测和评价提供了依据。
7、首次在工作区采用资源潜力评价方法开展了系统的成矿预测工作,圈定出39处预测区,提交9处以铁铅锌多金属为主的找矿靶区,并提出了下一步工作意见和建议。

照片1 恰我矿区铁矿体地表露头

照片2 恰我矿区铁矿矿石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