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地调业务 > 汶川地震专题 > 最新进展

为灾区人民找到安全的家园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用学科优势支持抗震救灾

来源:地调局办公室 作者:于德福 王忠义 发布时间:2008-06-05

    5月30上午9:18,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所长龙长兴办公室。
   “对不起,请稍等一会。”龙长兴抱歉地对记者说:“我还有个急事要安排一下。”
    借着这个机会,记者对这个国家级研究所的所长办公室进行了详细扫描:12平方米的办公室里,一张不太大的办公室桌、一排书柜、二个单人沙发,摆放完这些后,只剩下不到三平方米的空地。一张折叠单人床不得不折叠起来放在办公桌旁边,上面堆着枕头、毛巾被。
    地质力学研究所是1956年由我国卓越的地质学家李四光教授亲手创立的,主要从事大地构造及地质力学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地质力学的一个重要应用领域,就是开展活动构造、地质灾害及地壳稳定性方面的调查与评价。
    因此,自5.12地震发生以来,地质力学研究所的几十位专家已经先后走进了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走进了国土资源部、科技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为抗震救灾而成立的各专家组,走进了四川地震灾害现场,也走进了中央电视台的现场直播间和国土资源网在线访谈直播间。
    现在,他们又抽调了11人组成的专家队伍,准备再次赶赴抗震救灾一线,开展地震迁移趋势及灾后重建选址的调查与研究工作。
    伴随他们走过的轨迹,倾听他们的心声,记者深深感到:为了早日给灾区人民找到安全家园,他们随时准备着听从党和人民的召唤,让自己的专业知识、能力成为抗震救灾工作可靠的技术支撑。


我也要到震中去


    5月12日,地震发生后,地质力学研究所主动向中国地质科学院请缨,愿意组织专家队去地震灾区进行科学考察,通过考察在第一时间确定发震断裂、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为抗震救灾、预防余震等提供科学依据。
   “这一提议得到中国地质科学院领导肯定后,科技处立即挤满了要求到地震灾区考察的人。‘我也要到震中!’是这段时间我听到最多的话。”龙长兴说:“直到出发的前一天,陈正乐研究员才最后挤了进来。”
在等待出发通知的时间里,地质力学研究所的专家们立即开展了室内科研和现场考察的准备工作。龙长兴介绍说,在地震发生后的当天下午,他们就召集所内对龙门山断裂地质背景、构造较为熟悉的专家,开展资料收集整理工作,推断地震的发震断裂。晚上,进一步收集美国地调局和中国地震局的有关资料。5月13日,在综合研究收集到资料,结合自己建在甘肃山丹地应力监测站传回的数据以及地震机制分析,初步确定了这次地震的发震断裂及其活动特征,并以要情通报的形式上报国土资源部。 
    5月16日,张岳桥、张永双、杨农、陈正乐、雷伟志、施炜、石菊松等,在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董树文的带领下,向震中进发。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这就是我们所专家在考察中所表现出来的气概。”龙长兴对记者说:“因为他们知道,自己虽然不能制止地质灾害的发生,但可以为利用自己的专业特长,调查灾害隐患,提供预防地质灾害的技术指导。这是地质工作者的责任。”
    为了这个责任,只要地方政府有需要,他们就会不顾一切直赴灾害现场提供服务。5月18日早上7:00,在余震中度过一夜的张永双,雷伟志,石菊松即在安县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抵达重灾区雎水场一带进行次生地质灾害调查。车辆只能到达雎水沟口,他们就下到沟底淌过河水,四肢并用越过近2公里的连续滑坡段,最终抵达邓家坪堰塞处,为政府对这一灾害的处置提供了科学的意见;
    为了这个责任,这群最早进入到震中进行科学考察的地质专家们要拿自己的生命冒险。5月20日,考察组在进山道路处于警戒状态下,毅然进入重灾区之一的青川考察。沿途,不时有崩落的岩块掉下,他们能采取的措施也只能是严密观察、让车队保持100米的间距、前后车辆随时用对讲机相互通报情况、相互叮嘱。因为他们很清楚:这些突然而至的飞石,不可能因为他们是专家就不袭击他们。在整个科学考察的过程,这些专家还要冒着余震的危险;
    为了这个责任,他们在青川县关庄镇考察结束后,立即向青川前线指挥部说明滑坡情况和建议,还手把手地教村民进行滑坡体的监测技术,教给村民专业的避险知识; 
    为了这个责任,他们无条件地满足地方政府的要求。在完成安县、汶川映秀、北川县和青川县等几个地震重灾区次生地质灾害调查任务后,考察组又接到了为北川县城重建推荐新址方案的任务。张永双、雷伟志、石菊松三人二话没说,第二天调转车头再次返回灾区,在冒险考察后提出了重建新址的初步意见;
    为了这个责任,从15日到23日,他们克服了交通不便、余震不断、食宿困难等艰苦条件,在震区一线进行科学考察的过程,不断传回相关考察资料、图片,为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及时掌握灾区情况、科学调配抗震救灾中的地质力量,提供了依据。
    责任是一份沉甸甸的承诺,更是实实在在的行动。地质力学研究所的专家们既是在用行动兑现承诺,也是在用生命去实践承诺。

 
只要有需要 我们随时可以顶上去


   “5.12地震发生以后,我们所的技术人员都向领导明确表态。”在地质力学研究所党委副书记何长虹的办公室,他对记者说 :“只要是抗震救灾需要,我们随时可以顶上去。不管是到灾区一线,还是在后方提供支持都可以。”
    他介绍说,由于地质力学研究所的专业特长,自“5.12”8.0级大地震发生后,国家及有关部门经常向地质力学研究所寻求技术力量的支持。所内专业技术人员向领导明确表态,就是在这一情况下发生的。在到目前为止的抗震救灾过程中,所内的专业技术人员也是这样做的:
    5月14日,张岳桥研究员做客中央电视台4频道早新闻节目“众志成城,全民抗震”访谈中,向观众介绍了发生在四川汶川强地震产生机理和动力学背景、地震诱发次生地质灾害及其对人类生命财产的威胁等。在访谈过程中,他面向全国观众郑重承诺:地质工作者要在这次地震抗灾救援工作中的承担起自己任务和职责;
    5月16日上午,龙长兴、吴树仁、徐刚等人参加中国地调局组织的专家组会议,为抗震救灾提供技术支撑;
    5月16日下午,吴树仁、彭华、吕古贤、易明初、马秀敏等人组成的地质力学研究所专家组,在国土资源部通过震区视频,对震区滑坡等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技术支持; 
    5月17日下午,安美建、冯梅作为地震专家接受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邀请,就“地震之后如何防治地质灾害”问题,参加在线专家的访谈,回答网友提出的热点问题。
    5月20日,徐刚、乔子江、孙炜锋等9名技术骨干,进驻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灾害评价专业工作组,保障遥感卫星提供的地质灾害影像数据在24小时内处理完成,为指导一线防治地质灾害提供了最新的专业成果;为确保一线工作需要,他们还准备了4人的预备队,准备随时根据工作需要补充到一线工作中。
    5月27日,吴树仁、石菊松、张永双、杨为民、姚鑫、易明初等人参加地调局汶川地震灾后重建规划组,进行地壳稳定性分区及评估和活动断裂分布图绘制。
    5月28日,张加桂、孙东生、吴满路参加地调局震后次生地质灾害排查资料汇总联络组,主要任务是对陕西19个县市震后次生地质灾害排查资料进行及时汇总。
    5月29日,与地震局、李四光基金会、地质学会联合召开地应力与地震预报讨论会,分析研究汶川地震发展趋势。
    5月30日,地质力学研究所组织11人的专家队伍,准备赶赴灾区一线开展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重建选址、余震趋势及活动断裂的进一步调查分析。
    据科技处的不完全统计,从抗震救灾到现在,地质力学研究所直接或间接投入到抗震救灾的专业技术人员,已经达到了全所科研人员的半数。由他们提供的专家,有三人成为国务院国家汶川地震专家委员会的成员,七人成为科技部的专家,更多的人则直接参与到中国地质调查局和中国地质科学院组织的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各专业组中。

 
和抗震救灾比 自己的事都是小事


   “为了解除参加抗震救灾工作技术人员的后顾之忧,我们在大家出发前都反复强调,家里有困难所里会尽一切力量帮助解决的。”龙长兴对记者说:“可是,我每次听到的都是大家相同的话,都说没有困难。”
事实并非如此。龙长兴对记者感慨到,只是大家觉得和抗震救灾比,自己的事再大都是小事。
    在感慨后,他给记者简要的介绍了几位技术人员的事迹:
吴树仁、马寅生、彭华等人自地震发生以来,不分昼夜的连续工作,自己的项目放一边,家事顾不上,没有怨言,认真负责,至今仍奋战在自己所属的抗震救灾专家工作组中。 
    彭华及其地应力小组,他们目前所在的陕西汉中几乎已经成为一座空城,居民全部转移出去避难,可他们却必须留在那里完成地应力建站工作。没有地方吃饭,他们就自己做;找不到人帮忙打钻,他们就自己动手;没有商店开门购买日用必需品,他们尽量节省,也抽不出时间和人员去别的城市购买。在这期间,彭华研究员的母亲腰部受伤需做手术,可他在接到电话后只对家里说了句“我实在没有办法顾及,这边工作任务很重”后,就再也没管了;
    张永双是最早进入震中进行现场考察人员之一,现在他又参加了第二批专家组将再次向震区出发。从地震发生以后,进震中考察、回京后参加各类专家会议,到再赴震区,这段时间家里人都难得见上他一面。
    在地调局紧急成立的地质灾害遥感信息获取与数据处理工作组里,徐刚不仅将自己手上的科研项目放在一边,而且连自己的研究生答辩也不管不顾,在自己承担相当数据处理量的同时,还要统筹协调保障全所在这个组所承担的工作;
    在这个数据处理工作组的还有,花甲高龄的乔子江,与年轻人一样昼夜奋战;计划今年夏季毕业的孙炜峰博士听说为抗震救灾,主动请缨,将自己的毕业论文暂时放下不写,也参与到地质灾害解译的技术保障工作中来。
    而这样的事情发生在太多的技术人员身上了,大家将自己研究的工作搁置,应国家之号召,急灾区之所急,日夜奋战,任劳任怨。
    正是有了这些把自己的任何事都当成小事的技术人员,地质力学研究所才可以更好的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全面投入抗震救灾工作。


为灾区人民早日找到安全的家园


    提前预约的采访,到达后还要再等待,这样的情况对在抗震救灾中采访的记者来说,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事后了解到,龙长兴当时正在安排的,是再次进入灾区开展灾后重建选址工作的有关事宜。
龙长兴介绍说,围绕国家抗震救灾的整体部署,他们主要在三个方面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一是科学考察,通过掌握第一手资料分析研究地震发展趋势;二是次生地质灾害调查和预防;三是灾后重建服务,提出了灾区重建选址的建议设想。
     在谈到重建选址问题时,龙长兴首先对记者进行了地质科普教学。
     他说,这次汶川地震强度大、受灾范围广、灾后重建任务重。在地震灾害发生后,许多人心里也存在一个疑问:灾区还有适合进行重建的地方吗?
    “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龙长兴说,地震是因断裂活动引发的,但并不意味着在地震区就没有适合进行重建的地区了。只要我们研究透这次地震的发震断裂、它的活动机制、余震的发展趋势等科学问题,就有可能找到适宜作为灾后重建的地区。
    他说,目前,中央已经明确了要在三年内基本完成灾区重建任务的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先完成科学选址的工作。“因此,在抗震救灾进行中,我们已经在结合自己掌握的资料,考虑灾害重建选址的工作了,并将自己的想法及时提交到了国土资源部。” 
    那么到底如何在灾区中为人民选一个安全的家园呢? 
    针对这一疑问,龙长兴介绍说,他们现在进入灾区开展这一工作,就是运用李四光地质力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通过对震区活动断裂调查、地应力动态监测、重大次生地质灾害调查、地震机理研究、重灾区场址安全性和地壳稳定性评价工作,找出震区里的“安全岛”,为灾区人民重建选址工作提供决策依据,为灾区人民找出今后生产生活的安全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