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3日,展览宾馆的一间会议室。
当王成锡带着12位双眼通红的部下往外挪动身体时,时间的指针已经走到了凌晨2点。
疲惫,还是疲惫,自20日下午进驻这里后,疲惫就和他们成了莫逆之交。但伴随着90小时的疲惫,150多万个数据文件、合计100多个GB的数据被及时地送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抗震救灾航片解译组、卫片解译组、地质灾害组以及有关赴灾区工作的单位,为中国地质调查局部署灾后地质灾害调查提供了最基础的资料。
数据资料组的快速反应,受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国土资源部的肯定,也得到了三个专业组领导和专家的赞赏。
24日上午,记者来到这里,目的只有一个:数据资料组为什么能有如此的快速反应能力。
责任感 工作的加速器
“面对地震灾害,地质工作者的责任感让组里的所有人员都把自己当成了工作机器。”面对记者的采访,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数据资料组组长邓志奇一语中的,道出了数据资料组快速反应的秘密。
他介绍说,由于这次地震强度大、震源浅、发震地区地理位置特殊等原因的综合作用,使这次地震引发的滑坡、崩塌等次生地质灾害世界罕见:一是受灾面积大,达到10万平方公里、受灾县达到94个,其中重灾县就有21个;二是次生地质灾害规模大,最大的滑坡体达到上千万立方米的规模,并且因滑坡形成了几十个堰塞湖,严重威胁着灾民和抗震救灾人员的生命安全。
面对如此大面积、大规模的次生地质灾害,国土资源部提出了严防死守的口号,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这些灾害带来的人员生命和财产损失。
但是,要进行严防死守,就要先弄清防什么、守哪里的问题。为此,中国地质调查局决定利用现代化手段,通过航空拍摄、卫星拍摄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内弄清这些次生地质灾害的位置、规模、性质、危害等情况,最大限度地查明各地的地质灾害隐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防得住、守得牢。
于是,5月20日,以防止次生地质灾害发生为主要任务的中国地质调查局抗震救灾数据资料组、航片解译组、卫片解译组、灾害评估组成立。四个专业组的工作成果,既可以为当前严防死守提供方向,也可以为今后的灾区重组提供科学依据。
“中国地质调查局的这一部署,体现的其实就是我们地质工作的责任感。”邓志奇说:“在抗震救灾的过程中,这种责任感体现在每一个地质单位,每一个地质工作者身上。”
看了以下的事,记者相信每个读者也会产生共鸣的:
5月20日下午3点,地调局地震灾区次生地质灾害调查评价部署会决定,由发展中心充实组建基础地质资料组;下午4点,确定的首批15名数据资料组成员带着大幅面绘图仪、工作站服务器、新购的3台计算机进驻展览馆宾馆;下午5点,数据资料组全体人员会议召开,明确了任务、要求、纪律、现场指挥等。
现场指挥中心副总工杨东来克服夫人腿受伤、数据室主任张明华克服小孩中考的困难,坚守岗位。
刘荣梅,来不及回去看望只有1岁2个月大的孩子,直接从中心随小组成员来到宾馆;
王成锡,将家里装修的事一推,却承担起了数据资料组基础地理数据处理小组负责人的担子。
而这一切,都是在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地点搬迁过程中完成的。
快点 再快点
发展研究中心总工程师谭永杰说,数据资料组的任务大致可分为三部分,一是收集,通过国家测绘局、部信息中心等渠道获取基础地理数据和发展中心积累的各种基础地质数据库,为三个专业组提供1:5万的地形图资料、分县的行政区划图及地质数据;二是对按国际标准图幅1:5万的基础地理数据进行拼接、格式和坐标转换、分割按县形成地理底图等加工处理,以便航片、卫片信息、灾害评估准确定位并编制成果图件,三是地调局抗震救灾成果的出口,将灾害评估组形成的成果进行整饰、打印,及时送达部应急指挥部和有关部门,以便决策部门、前线队伍应用。
“从这一任务定位可以看出,数据资料组处于基础中基础地位”谭永杰说:“如果收集不及时,航片、卫片的收集到的灾害信息就无法定位;如果成果提供不及时,领导决策、前线救灾队伍就没有依据。因此,我们这个组的技术人员从进入宾馆的那一刻起,在心里念的就是五个字:快点,再快点。”
据他介绍,在快速理念的支持下,在从进入到记者采访时的90个小时里,数据资料组完成的两类工作量包括:
接收1:5万基础地理数据93个县、55万个文件、数据量33GB,行政区划地图93个县、数据量4.7GB,及时复制给3个组;已经完成23个重灾县和甘肃9个县的基础地理图件的处理和编制工作,形成分县数据成果920个数据文件,数据量4.6GB;发送到灾害评估组、航片解译组、卫片解译组、局领导、部信息中心、各大区中心前线队伍的各类资料26次,累计数据文件超过150多万个,合计数据量100多个GB。
他介绍说,无论是收集还是发布,数据资料组的同志都要经过大量的数据处理过程。“以1:5万地形图的收集为例,我们收集来的资料全部是ARCGIS格式,而航片和卫片解译组的专家们需要的是MAPGIS格式,而在这一转换过程中,不仅前一格式的许多数据会消失,而且在转换的过程还要进行拼图、坐标转换、按县边界进行切割、要对因条件限制的要素进行整饰等。通常情况下,转换一个县的1:5万地理地图,一个人需要工作7天。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期,我们的技术人员将这一效率提高到了1.9天。”
快收集、快集成、快发布,成了数据资料组全体人员的共同目标。
接着,谭永杰又向记者介绍了两个快速反应的实例:
20日下午5:00正式开始工作,晚上10点即收集地震灾区78个县市的全部1:5万基础地理的全部数据,包括DEM、DLG、DRG数据约136000多个文件、10GB数据,经初步检查、复制、备份后,晚上11:00就将这批数据送到位于郊区的卫片解译组使用。
23日21:30,拿到灾害评估组的第一批成果数据-甘肃的文县、武都震后灾害评估报告,晚23:30,完成整饰处理、制图、紧急购置高级重磅绘图纸和制图打印任务。12点,这批成果图件、文字报告和电子文件就到部应急办。
一切为了灾区重建
责任感,激发的不只是工作的能量,还有对灾后重建对地质信息需要的主动思考。
“这种主动思考带来的地质资料服务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邓志奇对记者说。
据他介绍,这种转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资料服务内容超前准备。5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提出在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工作中,要“充分考虑当地地质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镇、工农业生产布局和建设标准”后,发展研究中心在22日一上班就组建了地质数据处理小组,自己的力量不够就从山东国土资源系统抽调骨干力量,开展以县为基本单元、借助GIS技术、以发展中心的地质数据库为支撑综合编制21个重灾县(市)的地质、重力、化探(有害元素和放射性元素)、水文地质、地质灾害图件,并进行简单的综合研究,图件和文字报告建议,准备提供给各级政府部门,供编制灾后重建规划使用。
资料服务方式的超常规。制订了《中国地质调查局抗震救灾地质资料数据利用暂行规定》,简化借阅手续和程序,提供免费服务;将最新有关地震断裂带的重力等数据图件及时供读者查阅,公布全国地质资料馆馆藏涉及地震灾区的地质资料数据计3147种目录在网上公布;地质资料馆正在搬家,在新馆尚未开通电力的情况下,用手电帮助北京水文地质勘查院查阅灾区有关资料。
“这样做虽然增加了我们的工作任务和经费压力,但我们的心里更好受些。”邓志奇告诉记者,围绕灾区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发展研究中心下一阶段还将继续自我加压,开展以下工作:
地质数据处理小组加快地质灾害、地质构造与地壳稳定性、有害地球化学元素分布等方面进行研究,编制综合性图件,准备为国家编制灾区的重建规划提供基础资料;继续深入开展国外地质机构对这次地震灾害的技术评价及有关信息,供领导决策、科研机构科研利用;尽快研究制订资料数据的异地备份方案,探索确保国家资料数据信息安全的机制;部署研究部门开展灾区应急地质调查工作部署研究。
结束采访,记者从一个又一个疲惫的技术人员脸上读出了责任感的真正含义,这就是无私无悔无怨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