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地调业务 > 汶川地震专题 > 最新进展

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

贠小苏介绍国土资源部门防范次生地质灾害工作的有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丁全利 发布时间:2008-05-23
    5月22日下午2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就抗震救灾相关工作进展情况举行第十场新闻发布会。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部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副组长贠小苏介绍国土资源部门防范次生地质灾害工作的有关情况,并回答了记者的提问。部地质环境司副司长柳源,中国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滑坡协会成员殷跃平等参加。来自国内外51家新闻媒体的记者出席了发布会。
    贠小苏说,这次特大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龙门山断裂带,重灾面积达10万平方公里。四川、甘肃、陕西等受灾严重的地区,山高、谷深、坡陡,是中国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高发区。这次地震前,国土资源部对受灾区域中的41个县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过普查,查出地质灾害隐患点4929处,其中,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158处、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1271处、中型地质灾害隐患点1817处,这些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着94万多人的安全。特大地震发生后,灾区许多地质灾害隐患点已经成灾,巨大的滑坡、崩塌、泥石流造成许多建筑物和民房倒塌,造成了人员的大量伤亡,也使公路、铁路、桥梁、通信等大量基础设施被摧毁。地震引发的大量地质灾害造成了灾区的巨大损失。初步分析,汶川特大地震引发的地质灾害呈现出四个特点:范围广、程度深、危害大、持续长。
    贠小苏指出,在了解地震引发地质灾害的现状的基础上,我们要更好地防范次生地质灾害。特大地震使山体稳定性降低,形成了大量新的地质灾害和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而且当前余震不断,进入主汛期后,降雨量又在增加,极可能导致灾区地质灾害频发,再次造成灾区的重大损失,给灾区抗震救灾中的人民的生活安置、重建家园都可能会造成新的更加严重的后果。
    谈到国土资源部在灾后重建中的地灾防治工作如何开展,贠小苏说,主要按照中央的部署,举全系统之力做好这样几件事情:一是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到灾区帮助现在受灾的群众,调查了解现在的地质环境情况,做好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避险工作。二是做好地质灾害的调查评估,总结分析灾区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特点、成因以及今后防范的有益经验和教训。同时,为灾后重建选址做好地质环境评估和服务工作。三是利用遥感资料的解译和分析,为当前受灾群众安置和下一步的灾后重建提供服务。四是科学防灾。对次生地质灾害,不但要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到现场做好排查,帮助群众做好避险 工作,同时要向群众宣传科学的避让方法。
    柳源、殷跃平分别就地灾防治、地震预报等问题,回答了提问。
    新闻发布会结束后,记者仍然不愿离去,围上来踊跃提问,贠小苏就土地利用、灾毁耕地等有关问题回答了部分记者的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