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全国震惊。
在举全国之力抗震救灾的过程中,中国地质调查局从一开始就调动系统内各种专业技术力量,全力为抗震救灾提供着有力的技术支持。
地质人总动员:全力提供技术支持
从汶川地震发生之时起,中国地质调查局就为抗震救灾提供技术支持当成了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并建立起了快速反应机制。
5月13日上午,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系统内各单位要按照国土资源部的统一部署要求,全力以赴协助配合部和地方人民政府及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做好抗震救灾和防治次生地质灾害工作,发挥技术优势,指导地质灾害防治。同时决定,有关单位向灾区派出专家,对救灾工作提供现场技术指导。
5月14日上午,中国地质调查局再次召开专题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要发挥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的业务优势,全力以赴为抗震救灾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当天,中国地质调查局再次发出通知,在要求各单位职工立足本职工作,尽职尽责,以实际行动支持抗震救灾的同时;地科院、环境监测院、航遥中心、地质力学所等单位奔赴灾区开展救灾工作的专家组,每天要向局汇报情况,使技术指导的前线和后方建立起联运机制。
5月15日下午,中国地质调查局召开“抗震救灾与预防次生地质灾害情况分析会”,并成立了应急协调组,以协调全局力量对随后更大规模的救灾工作,提供更为直接有效的指导与服务。
在全面部署的同时,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地震发生后,立即组织各路专家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开展了提供技术支持的实际行动:航空遥感技术、地面环境监测、地应力监测、对此次地震构造机理探讨研究、对今后次生地质灾害的预防等,随即全面展开。
5月17日下午,中国地质调查局再次召开抗震救灾防灾专题会议,提出统一指挥、统筹部署,分工合作、互相配合,消息互通、资料共享,加大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的力度,加强对抗震救灾情况的报道和科普知识的宣传,进一步增强提供技术支撑的力度和效率。
身在灾区四川和陕西的单位,在开展自救的同时,把为抗震救灾提供近距离的技术支持放在了更显著的位置:
成都地调中心地震发生当日,立即成立抗震救灾指挥组,主动进行震区地形、地质、遥感、地震等相关资料的收集分析,结合震区灾害情况,及时研究震区灾害形成机理和灾害发生趋势,并派出了专家组赴重灾区为抗震救灾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成都工艺所在组织好内部抗震救灾工作的同时,及时派专家参加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组织的应急救援专家组;
成都综合所地震当晚成立抗震救灾领导小组,出差在外的刘亚川所长马上赶回成都,研究部署抗震救灾工作;
西安地调中心在地震发生后立即启动防震应急预案,从12日16时到19时,连续召开第二次紧急会议,部署本单位抗震救灾工作。同时,积极与西北各地调院联系,了解野外生产及防震救灾工作。
技术支持到抗震救灾一线
在强调为抗震救灾提供技术支持时,中国地质调查局更注重将这种支持提供的现场性。
5月15日上午,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灾害应急工作小组开赴安县,查看地震灾害诱发的山体裂缝,副总工程师、水环部主任殷跃平及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有关专家对山体裂缝的危害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并向受灾人民介绍了灾害的防治方法,安抚受灾群众。
下午,应急工作小组开赴江油市受灾区,信息室将所有仪器设备安装到位并测试良好,再次与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会商室、部应急值班室进行会商。前言后方,建立起了灾情通报与会商通道。
与此同时,中国地质调查局组建的各现场调查组纷纷赶赴各灾区,及时开展应急调查: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派出的现场调查组也到达雅安地震灾区现场,在了解灾情、地方政府救灾基本情况、现场调查后,调查组与当地政府密切协同,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预警预报工作和群测群防工作,加密预警预报,加快了安装监测警报设施的步伐。
地质专家四川组在对广源新川等地进行现场指导后,又针对堰塞湖溃坝后影响问题及灾后重建选址等问题,展开了进一步工作。
甘肃组完成甘肃受灾最严重的文县完成现场应急调查;
地科院在北川调查时发现,在105国道192公里处发生约10万方大型滑坡,形成堰塞湖,威胁当地居民安全,并提出了立即通知附近居民撤离、在遥感图片解译时结合地质图判断滑坡趋势等建议;
成都中心按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的统一部署,于17日赶到尚不通公路的重灾区茂县开展次生地质灾害巡查;
工艺所于16日派出15名专家、车辆4台,开展次生地质灾害巡查。
地震发生后,由于交通设施被毁,震中汶川一时成为信息孤岛。为及时给中央决策提供信息,航空遥感中心在地震当日即紧急命令正在成都执行任务的飞机原地待命。 14日,对汶川地震灾区进行了第一次航空遥感拍摄,获取了1∶3000黑白航片200余张,摄影范围涵盖汶川、茂县、北川等6个区块,有效覆盖面积约1385平方公里; 15日,使用高清晰数字航空测量相机,对都江堰—漩口镇—映秀镇—汶川县城—茂县县城进行航空遥感拍摄,飞行测线330公里,面积350平方公里,获取航片330张。截至5月20日,该中心共飞行7个架次,取得航片2700余张,累计飞行面积超过7000平方公里。先后为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等10家单位提供地震灾区遥感资料,成果包括灾区遥感影像图48张、解译报告3份、航遥中心抗震救灾情况综述1份以及专报1套。
技术支持 全方位进行
在这次抗震救灾过程中,中国地质调查局提出了举全局之力提供技术支持目标,并将其落实到了行动中。
大震过后,地震灾区到处是滑坡、堰塞湖,如何防止次生地质灾害已成为重要任务。为给严防次生地质灾害提供更为可靠的支撑,5月18日下午,中国地质调查局水环地调中心召开紧急会议布置工作,加班加点赶制10000套地质灾害监测仪--裂缝报警器。19日,由他们自主研制的300套裂缝报警器送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并将很快启程送往四川灾区,对滑坡等次生地质灾害进行监测; 20日,他们赶制的第二批4890套裂缝报警器送至国土资源部。目前,中心职工正夜以继日加班赶制10000套地质灾害监测仪器,以让灾区更多的地方能实现对滑坡体的实时监测。
在为抗震救灾提供实时技术支持的同时,中国地质调查局还对自己的网站进行了紧急改版。地震科普知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地质灾害科普手册、地质灾害监测与治理技术等板块,为公众了解地震常识、地震逃生、灾后卫生防疫、地质灾害的识别、应急防治措施等内容,一应俱全,除能作为广大社会公众的科普学习资料外,还能为没有地质专家指导的灾区的抗震救灾人员提供专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