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地调业务 > 汶川地震专题 > 最新进展

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发挥技术优势提高地灾预报等级 加密地灾预报频次

并对防范地震引发次生地质灾害提出六条建议

来源:国土资源部门户网 发布时间:2008-05-20

    汶川地震引发大量山体滑坡、崩塌落石等次生地质灾害。地震导致山坡岩土体更加松散,灾区又出现强降雨天气。因此,余震和降雨极易进一步引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对此,承担全国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技术支撑的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迅速反应,积极与气象部门密切合作,并考虑降雨和地震因素,提高地质灾害的预报等级,加密预报频次。
    从5月13日开始,制作地质灾害预警预报产品的频次由每日1次增加为3次,分别在中央电视台6时、7时、12时和19时30分等天气预报节目发布,并在中央电视台多个频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气象节目一起滚动播出,在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上实时发布。警示当地居民和抢险救灾人员注意防范余震与降雨引发的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警示临时居住帐篷和救灾场所的百姓要避开山体斜坡、河流沟口等易发地质灾害的部位,提醒沿山路行驶的车辆和行人注意山体滑坡、崩塌落石和泥石流。

    又讯  汶川地震发生后,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迅速组织有关专家和技术骨干,以县(市)地质灾害 调查资料为依据,对震中汶川县附近地区的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编图,绘制地震前后地质灾害对比 图,提出抗震救灾和防范次生地质灾害的有关建议,并及时上报国土资源部。随后,该院又抽调精干 力量参加国土资源部组织的四个地质灾害应急调查专家组,赶赴灾区配合有关救灾指挥工作。
    该院提出,在抗震救灾的同时,紧急持续地应对和防范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一是要加强灾区防震避灾场所的选址工作,临时居住帐篷和救灾场所要避开山体斜坡、河流沟口等易发地质灾害的部位,确保灾区居民和抢险救灾人员的生命安全。二是要密切关注地震影响区滑坡、崩塌、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灾情动态,做好应对重大突发地质灾害事件的各项准备。三是实时掌握大气降雨实况和天气趋势预测,加密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频次,考虑到地震影响区域斜坡岩土体等地质环境的变化,适当提升降雨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预警预报等级。四是适时开展地质灾害应急调查评估工作,重点调查居民点、重要交通线和基础工程设施等所在区域的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险情,及时提出防范对策。五是以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成果资料为依据,核查地震后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变化,评估地质灾害点的危险性,判别补充新生地质灾害点或隐患点,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六是抗震救灾重建工作告一段落后,要跟踪研究地震影响区与地质灾害易发区的空间位置关系,调查评估避灾和灾后重建场址的地质稳定性,从国家、省和县(市)等不同尺度重新评判地质灾害易发区。(记者  范宏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