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土资源部航空遥感技术投入抗震救灾纪实
来源:国土资源部网站
发布时间:2008-05-20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生命是最沉重的话题。国土资源部有一支航空遥感队伍,第一时间飞赴四川,活跃在地震灾区的上空。他们没有直接从废墟中救人,但他们所从事的数据采集和解译工作,直接关系到灾区的人们能不能以最快的时间从危险地带安全撤离,关系到救援人员的安危,关系到一些地灾隐患能不能被及时清除,关系到灾后重建能不能顺利进行。
哪里存在需要避让的崩塌、滑坡、泥石流隐患?哪里出现一旦溃决就会危及下游居民生命的堰塞湖?通往灾区的公路有多少处塌方?打通这条生命通道需要多长时间?哪条是通往灾区最快最安全的道路?前方飞机拍摄到的高精度遥感图片,经过专家的快速解译,迅速传递给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用于指导抗震救灾。
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的同志看到这些遥感图时非常激动,真诚地感谢国土资源部为抗震救灾提供科学依据。执行飞行任务的机组人员,国土资源部地灾防治与航空遥感领域的专家们,用连日来高强度的工作,搭建起一条特殊的生命线。
紧抓时间,空中摄取“孤岛”最新信息
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路堵,桥断,通信中断,汶川、北川等重灾区成为信息“孤岛”。
怎么打破地震造成的信息封锁,为抗震救灾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国土资源部部长、部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领导小组组长徐绍史在连夜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时明确提出,启用航空遥感飞机,拍摄地震灾区高精度遥感图片,是国土资源系统当前服务抗震救灾最大的事情。
灾情就是命令。常规用于土地调查、重要地质找矿、区域性地质环境调查的航空遥感飞机,火速支援抗震救灾前线。中国国土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正在成都作业的两架飞机就地待命。国家测绘局的两架飞机紧急调往四川灾区。国土资源部支持研制的无人飞机从贵州出发,经过20小时的飞行,抵达成都。国土资源部副部长、部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副组长贠小苏明确要求,对灾区的航拍,应统筹安排。
终于盼来好天气。14日10时30分,航遥中心对汶川地震灾区进行了第一次航空遥感拍摄,获取了1∶30000黑白航片200余张,摄影范围涵盖汶川、茂县、北川等6个区块,有效覆盖面积约1385平方公里。
15日8时,航遥中心的飞机使用高清晰数字航空测量相机,对都江堰—漩口镇—映秀镇—汶川县城—茂县县城进行航空遥感拍摄,飞行测线330公里,面积350平方公里,获取航片330张。
16日7时55分,国家测绘局派遣的飞机,对都江堰、汶川、茂县、理县等重灾区的河谷居民地实施了航空摄影,航摄面积约2200平方公里,成功获得了该地区的真彩色、地面分辨率为0.35米的航片200张,运抵北京。16日下午,国家测绘局派遣的飞机完成平武、青川、什邡等地约500平方公里的航空摄影,影像分辨率约0.2米。
16日下午,航遥中心由高清晰彩色数码相机获取航片500余张。17日凌晨1时,现场作业组4名技术人员携带最新获取的资料数据返回到北京,连夜对数据资料进行预处理。
18日,无人飞机获取的嘉陵江镇数据已经处理成图,并进行了解译,制作了汶川、茂县、北川地区地震灾害图集(A3幅)。
至18日中午,国土资源部已经安排飞行五架次,覆盖面积达4000平方公里。
第一手航拍数据,第一时间用于抗震救灾
能够拿到最新数据,令人振奋。面对航空遥感图所展现的灾情信息,人们心情格外沉重。已发生的大型山体崩塌和滑坡很多,还有多处大型滑坡体,如果发生余震或强降雨,很可能引发新的灾害。
“我们要在第一时间将这些宝贵的信息送给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力争为全面了解和评估灾情提供依据。”徐绍史在第一时间发出明确的指令。
在抗震救灾中,航空遥感图的作用非常大。14日飞行所获数据,连夜进行解译后,火速提供给水利部、四川省水利厅,交通运输部、四川省交通厅。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宋光齐用“雪中送炭”来形容此举。航空遥感图上,堰塞湖的情况,前方道路损毁情况,映秀镇到汶川县城还有多少滑坡,都非常清晰,图上不仅有滑坡的分布状况,还预测出滑坡方量、所需施工力量、工期等。
15日15时,国务院抗震救灾会议上,徐绍史向国务院领导汇报了相关情况,并向有关部门提供了成果图。解译结果由专人携带赴川供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使用。带去的光盘受到各方的热切关注,被各方索取一空。国务院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华能集团公司、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等,各相关部门都向国土资源部索取最新的航空遥感图。国务院领导高度肯定了国土资源部的抗震救灾工作,特别是航空遥感对国务院和其他部门掌握整体灾情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四川前线指挥抗震救灾的国家土地副总督察、部抗震救灾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副组长甘藏春说,17日 上午,空运到的航空遥感图送到四川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时,省政府领导都很激动。救援队伍进入灾区后,对崩塌、滑坡、泥石流的情况并不了解。我们要求即译即送,充分发挥国土资源部门防治地质灾害的科技优势。
通过对同一个地区不同时间的航空遥感照片对比后发现,有的河流突然变宽。专家解译后,提出是滑坡造成的堰塞湖。历史上曾发生过地震后因堰塞湖溃决造成人员伤亡。国土资源部将航拍资料和专家现场意见提供给了有关部门。专家建议,灾民安置选址应当避开这些地灾隐患点。
来之不易的航拍资料,如何扩大覆盖面,实现抗震救灾数据共享?国土资源部出台《抗震救灾期间航空遥感资料提供使用服务暂行办法》,旨在保证航空遥感资料能够得到及时充分利用,提高遥感资料为抗震救灾防灾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国土资源部明确规定,抗震救灾防灾期间,航空遥感资料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受灾地区人民政府,航遥中心须及时提供可供利用的资料目录清单。
18日深夜,记者在航遥中心巧遇14日被派往四川执行地震灾区航空摄影调查任务的解译专家晋佩东。在前线多日连续作战,疲惫仍然写在他的脸上。但被问起当地是不是特别需要航拍图片时,他很兴奋地说,前来索要航空遥感图的部门很多,对指导抗震救灾用处很大。
四川是多云多雨多雾地区。一般区域性的工作,更多的是利用卫星遥感数据。然而,卫星遥感数据不是应急性的,卫星运行周期一般是26天转一圈,无法满足突发事件的需要。航遥中心主任王平说,再好的卫星遥感图,也很难看清房屋有无倒塌。
飞机航拍数据优势在哪里?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科技发展处处长高平说,飞机比较灵活。只要白天有好的时间点,可以随时起飞。对大的飞机来说,只要云层高度在6000米以上,一般就能飞。如果云层再低,重点区域比较小的区域,可以调用无人飞机。无人飞机低空遥感系统可以在阴天或小雨的情况下实施400米以下的低空航拍。一次起飞可覆盖半径30公里,获取地面1米至0.2米分辨率的影像图。航空遥感拍摄可以抓住有利的时间节点,迅速地获取我们需要的数据。
18日晚12时许,记者来到航遥中心会议室,这里挂着卫星遥感影像图和航空遥感图,分辨率之高低一目了然。卫星遥感图的地形特征较为明显,航空遥感图上则能清楚地看到道路、房屋的边界等信息。王平说,航空遥感拍摄飞行一般高度为6000米,卫星则在几百公里以上,比起卫星来,航空遥感 拍摄当然能捕捉到灾区更多的细部信息。
航遥数据+权威解译,充分发挥技术优势
从航空遥感拍摄的角度看,能做的单位不少。但是,国土资源部门具有特有的技术优势:航遥数据+权威解译。
航空拍摄最大的阻碍来自天气。为了获取更多的信息,飞机往往要在一个灾害点作多次盘旋,同时要注意自己的飞机高度、线路、云层,并小心避让空军空投部队,应对震中地区复杂的地形条件。
前线的条件特别艰苦。每天与前方保持热线联系的高平说,无人飞机专家小组15日凌晨抵达绵竹,几乎每天早上4时起床,赶到飞行地点等天气好转。但是,天气变好之后,又有大批运输机和直升机前来救援,无人飞机与直升机的飞行高度相近,找到飞行时间点就非常难。17日中午,终于等到一次飞行机会,大家特别高兴。绵竹缺水缺电,前方的同志作业在绵竹,晚上开车到德阳,借住老乡家里,但他们从来不说生活上有什么问题。说到这里,快人快语的高平难过得说不出话来。
对图片的识别需要专业人员,这恰恰是国土资源部门特有的技术优势。房子倒了、路断了,还相对好识别一些,而滑坡、泥石流等,比较明显的能看到,不明显的,非专业人员就看不出来。这就需要专业人员来解译。王平说,我们在图片识别上有优势。国土资源部有一支专门的队伍,长年从事图片的解译工作。连日来,航拍图片的解译人员非常辛苦。18日晚12时,记者在航遥中心办公楼里看到,工作人员坐在电脑跟前紧张地操作着。60多岁的老专家王治华教授头发花白。她告诉记者,这么多天来,几乎没睡过什么整觉。
让高平深受感动的是,对于航空遥感拍摄数据的传送和利用,各相关部门都积极配合。以数据传递为例,一开始网络带宽只有两兆,要传送1G 的数据需要5小时。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部信息中心协调有关部门,迅速将带宽扩大到100兆。这样一来,每次航拍数据的传输速度大大提高。需要什么数据,相关部门马上就送来,没人讲条件。
抗震救灾这个共同的目标,将大家牢牢地连在一起。
抗震救灾工作仍然没有结束。高平告诉记者,从航拍来说,现在只覆盖了灾区不到十分之一的地方,怎样以最快的速度将受灾的十万平方公里范围灾后的基础数据拿到,是对国土资源部门的一项挑战。王平说,这段时间的航拍主要集中在重灾区,以应急为主。下一步,要继续扩大航拍范围,对受灾地区的整体情况,包括地质灾害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给当地造成了多大的损失等,要有相对系统的基础数据,为灾区灾后重建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记者离开航遥中心时,已是19日凌晨。对还在那里埋头工作的专家们来说,这又将是一个不眠之夜。 (王永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