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地调业务 > 汶川地震专题 > 最新进展

评论:科技救灾 大有作为

来源:国土资源部网站 发布时间:2008-05-20
    连日来,“5·12”汶川地震灾害,牵动着13亿中华儿女的心。全国上下,众志成城,奋勇抗震救灾,向全世界展示了一个伟大民族的巨大凝聚力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在举国危难关头,前方和后方,悲痛和泪水,救灾和赈灾,传递着感天动地的大爱,而专业的知识和技术则给灾区人民送去生命的“绿丝带”和“保护网”。地震发生以来,国土资源部组织的一个个专家组赶赴重灾区,提供地灾防治专业救援;紧急调集的数架航遥飞机一次次飞往重灾区,进行航空遥感拍摄。几天来,一张张直观反映灾情的灾区航空遥感影像图和经解译后形成的综合或专项地灾评估报告,不间断地送往国务院和地方政府及相关部门决策者手中。可以说,在这场与自然灾难抢夺生命的殊死斗争中,国土资源部门以独特的技术优势,为抗震救灾工作作出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贡献。汶川地震震中地区属突发性地灾高发区。这次强烈地震及频繁的余震,不仅激活了许多已有的地灾隐患点,引发了大量滑坡、崩塌、泥石流,而且产生了大量新的地灾隐患点。强烈地震形成了多处堰塞湖,给许多水库、道路、建筑物带来了险情,一些灾民临时安置点和饮水水源地还存在安全问题。所有这些,正威胁着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随着抗震救灾工作的不断推进,以上这些问题将越来越突出,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会越来越紧迫。帮助灾区人民渡过难关、重建家园,国土资源部门肩负着重要使命。特别是,防治地灾本身就是国土资源部门的法定职责。
    为抗震救灾作出更大贡献,离不开拉得出、打得响的专业队伍,离不开含量高、成效显的专业技术。多年来,国土资源部门探索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地灾防治之路,已经在地灾防治领域拥有了雄厚的技术力量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令人称道的是,以遥感自动监测技术和数据远程传输为一体的地灾调查评价和监测预报技术平台的建立,为地灾防治工作装上了“千里眼”、“顺风耳”,实现了地灾应急防治远程会商和应急指挥,大大提高了地灾防治工作的科技含量。在这次地震灾难面前,国土资源部门正是凭借这一技术优势,为做好抗震救灾工作和防范次生地灾立下了汗马功劳。
    科技救灾,大有作为。日前,中央领导要求使用一切可以使用的技术手段和力量,加强监测和预防,尽力减少地震引发次生灾害的损失。国土资源部也已发出指令,要求各级国土资源部门根据部门职能和专业特点,发挥技术优势,积极参与抗震救灾,全力防范次生地灾,为恢复生产和灾后建设提供服务保障。为了灾区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各地国土资源部门一定要以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 度,充分发挥技术优势,充分调动技术力量,向灾区人民伸出更加有力的援助之手,与灾区人民一起奋力夺取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