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地调业务 > 汶川地震专题 > 一线快报

宜昌地质调查中心抗震救灾纪实

来源:地调局办公室 作者:于德福 王忠义 发布时间:2008-05-28

   “请过5分钟再打过来,行吗?”26日晚21点,当在约定的时间接通中国地质调查局宜昌地质调查中心副主任彭轩明研究员后,他抱歉对记者说:“我现在正在开会,对明天的排查任务进行安排。”
    21:05,当电话再次接通后,身在四川地震灾区的彭轩明说:“我们终于如愿了。”
    彭轩明是幸运的,他的17位成员是幸运的。因为在抗震救灾的关键时期,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灾区人民做事,已经成为全国百万地质工作者最大的心愿。但根据抗震救灾一线的现实需要,能如愿以偿的毕竟是少数。
    这就是灾害面前的地质工作者。


面对天灾 宜昌中心地质人主动请缨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宜昌中心的人都在思考一个问题。”电话的另一头,彭轩明对记者说:“大家思考后得到一个共同的结论,就是作为对地震发生机制、危害最为了解的人,在灾害发生后,除了为灾区人民捐款外,支持灾区人民重建家园最好的方式,就是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到现场去帮助做具体的事,而且是灾区重建必须要做的事。”
    在他的介绍下,记者对宜昌地质调查中心主动参加灾区地质灾害调查、排查、评估的过程有了大致的了解:
    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后,宜昌地质调查中心立即出现了自发向灾区人民捐款的人群。截止19日,他们已通过宜昌市慈善总会向灾区捐款达22万余元,400多人向灾区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
    同时,中心领导、许多专业人员纷纷通过不同渠道,同中国地质调查局几个驻地震灾区的研究所联系,了解救灾情况及进展。在表示慰问的同时,他们向这些同行们表达了一个共同的愿望:在救灾的过程中,宜昌地质调查中心愿意提供从专家、技术到装备等所有救灾需要的一切支持。
    天灾无情人有情。宜昌地质调查中心在向身处灾区的四川同行们表达这一愿望的同时,还向中国地质调查局表达同样的愿望。“我们要到救灾一线去。我们不仅有近十年在三峡库区、清江流域及金沙江地区地质灾害调查和治理的经验、技术、装备的积累,而且通过这一时期的锻炼,拥有了40多人的地质灾害调查、治理的专家队伍,宜昌地质调查中心有决心、更有能力完成好上级领导交给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的任何任务。”彭轩明在电话中说。
    但是,考虑灾区第一阶段以救人为主,同时交通、后勤供应压力大等情况,宜昌中心的这一主动请战并没有如愿。
    5月20日,18:00,宜昌中心终于盼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关于做好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的通知》,要求他们组织专家队伍,参加四川地震灾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估工作。
    19:30,看完新闻联播后的中心领导,所办、党办、总工办人教处等部门的领导,一起赶到会议室。中心主任李金发在同大家分析救灾形势、任务、上级要求后,决定抽调全中心最精干的力量成立17人工作组,赶赴四川灾区听候前线指挥部调遣。会上,彭轩明副主任主动请缨,要求带队前往。
    彭轩明说:“为了提高调查效率,我们本着精中选精、专业结构优化的原则,初步挑选了13名技术专家,他们都是长期在三峡库区、清江流域从事地质灾害调查、治理的技术人员,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其中高级职称9名、中级职称4名;四台入川车辆的司机,技术也非常棒。会议决定,这支专家队伍由我担任队长。”
彭轩明告诉记者,让中心领导意想不到的是,何龙清、陈立德、郭真明等得知会议消息后,直接跑进会场向所领导请战,坚决要求参加这次灾区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第二天一上班,知道中心将派队伍进入灾区后,常宏等一批技术人员仍在和领导纠缠,要求将自己加入到这支队伍中来。
    5月21日,宜昌地质调查中心召开赴灾区工作人员会议,对四川省石棉县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进行了周密部署。按照不给灾区人民增加负担的原则,宜昌地质调查中心调配越野车4辆、笔记本电脑13台、相机17台、海事电话2台、帐篷6顶,进行了必要的地质资料、工作和生活用品的准备。短短一天便完成了队伍的集结。
     5月22日,9:00,宜昌中心为赴四川地震灾区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的专家组送行。在干部职工的祝福中,17名充满激情与使命感的专家及工作人员,带着使命、带着希望、带着祝福,踏上了通往灾区的征程。
   

优势初显 第一天就成功让7名群众避险


    彭轩明在电话中说:“石棉县的天气很怪,昨晚就在四十分钟内下了77.3毫米的暴雨。我们的及时排查,也让回龙乡石龙村的二户计7名群众成功避开了滑坡灾害。”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面对记者的疑问,彭轩明介绍说,他们一行是24日晚10:30才从成都赶到的。一到驻地,他们没有立即休息,而是根据在成都了解到的灾情、结合沿途所见,开展了图上作业,根据石棉县各方向的地理特点,将四个工作组的工作区域进行了分工,确定了各组第二天的重点排查点,一直到26日凌晨1点才开始休息。
    26日8点整,未得到彻底休息的各工作组准时从驻地出发,前往各自的工作区域。在回龙乡石龙村,其中一个组发现一滑坡体的后缘裂缝非常新鲜,于是果断地向当地政府建议,立即对滑坡体下方的二户群众实施避让处理。
   “誰知道我们上午9点才调查完现场,晚上就下了一场大暴雨。在暴雨的作用下,这一滑坡体当天晚上就整体下滑了。”彭轩明说。
    尽管到记者电话采访时,宜昌地质调查中心的专家们进入工作区还不到48小时,但他们已经完成了17个重要灾害点的排查,并针对每个灾害点提出了处置建议。同时,他们还结合调查结果,对当地政府有关地质灾害的防治预案进行了完善,在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其中几个灾害点的危险区进行了调整。
    在解释为什么这样做的时候,彭轩明说:“石棉县地处鲜水河断裂带与安宁河裂带的交汇处,北邻龙门山断裂,这里新构造运动强烈,切割深、坡度非常大,相对高差达5000米,加上降雨时间集中且雨量大,因而这里的泥石流灾害特别发育。由于长期受到地质灾害的困扰,这里的群测群防工作做得非常好。但是,由于专业人员缺乏,在地质灾害防治中凭经验办事的现象也很突出。”
    针对这一问题,他们在每一个灾害点调查结束后,都将按照稳定、基本稳定和不稳定进行稳态评判,重点对危险区的划分进行界定并对原有的防治预案进行适当调整,以更好地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
   “为什么你们能在第一次调查时就果断提出避险建议呢?”
    面对记者的这一疑问,彭轩明介绍说,除了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外,准备充分、专业配套是二个关键因素。
    原来,在尚未从宜昌出发前,他们就连夜准备了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了认真研究。为了提高在灾区的工作效率,21日,在中心后勤人员进行装备、生活物资准备时,所有技术人员几乎都调动了自己的一切资源,围绕石棉县的地质构造、地灾特点等内容,收集一切可以收集到的资料。进入成都后,他们又及时参加了前线指挥部举办的培训班,对工作区内的地灾概况、甚至典型灾害都有了充分了解,为队伍在灾区迅速进入工作状态并对灾情果断作出判断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人员配备上,他们针对石棉县地质构造复杂的特点,除工程地质水文地质专业人员外,还配备了构造、地层及遥感专业人员,使整个队伍形成了专业结构合理、互相配合和补充的机制,提高了队伍的战斗力和工作效率。


越是艰险越向前


   “今天下午,我们调查完先锋乡的泥石流后,在到大足村进行第二个泥石流灾害点调查的途中,就被突然发生的一次小型泥石流堵在路上。”听到彭轩明这样说,记者一下紧张起来。
    但他接着对记者说:“放心吧,作为从事地质灾害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我们比谁都清楚在石棉县这样一个地质灾害多发区,在地震后次生灾害的危险性。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更要以最快的速度进行隐患排查,帮助灾区人民将次生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这是我们地质工作者的责任。”
    原来,先锋乡的这个大型泥石流灾害点,在25日晚已经被安排到了第二天的调查范围。25日晚的强降雨与青川6.4级余震的叠加,使这一隐患点提前暴发,并掩埋了流域内的一个小型水电站,泥石流堆积最厚的地方达到3米。庆幸的是,这次泥石流发生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这一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也使专家们更加感受到时间的紧迫性。大家认为,石棉县的特殊地理位置、特殊的气候特点、又处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季节,提醒他们既要以泥石流灾害为调查重点,更要抓紧时间、加快排查速度。
    因此,当他们在11点完成这一处调查评估、帮助救灾组提出处置建议后,决定立即赶往该流域上游的另一处特大型泥石流灾害点进行调查。“如果因为我们步伐太慢使这里的泥石流得不到及时排查和处置,将会影响到松林河下游的安全。那样,我们就是罪人。”
     尽管他们在此前已经了解到,泥石流要占石棉县地质灾害的60%以上,但他们依然没有想到,自己竟然会被泥石流灾害堵在路上,车也差点埋进泥石流中。
    其实,不只是在调查中,就是在进入石棉县的途中,他们同样遭遇了危险。在地质灾害面前,最了解地质灾害的地质人向人们展示的是:越是艰险越向前。
    从成都到石棉县,走过雅安后路况非常差,性能优良的越野车也跑不起来了,而且还会受到余震的威胁。
   “翻越海拔3600米的泥巴山,我们用了三个多小时。”彭轩明告诉记者,泥巴山除路况差外,更要命的是它的天气。山下明明是艳阳高照,可到了山上却既有雨又有雾。“为此,我们不得不在白天打开大灯行车。就是这样,我们一小时最多也只能走10多公里,还不如马拉松运动员跑的快。”
     此外,从进入石棉县后,这群专家们就要面临飞石的袭击。被地震震松的山体,不时有小石头从上飞滚而下。“虽然没有造成人员车辆损伤,但不时听到碎石滚落的声音,也是让人很紧张的事。”
     是啊,地质工作者是专家,这些专家能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能力对灾害体的状态进行判断,但却不一定能阻止地质灾害的发生,特别是已经开始活动的地质灾害,自然也无法让这些飞石不砸到自己。
     但是,面对地质灾害,地质专家们考虑更多的还是责任。宜昌地质调查中心的这批专家就是这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知灾区排查危险多、风险大,仍然以能进入灾区进行地质灾害排查为荣和最大心愿。他们在今后的半个月里,将在当年红军长征强渡大渡河的地方,以大渡河及其支流为单元,逐村逐乡进行地质灾害排查。
    让我们向这些专家致敬。他们是:彭轩明、陈立德、金维群、胡光明、伏永朋、谭建民、吴吉民、彭轲、陈州丰、霍志涛、赵信文、黄波林、雷天赐、施明远、马兆国、刘卫东、张维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