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江堰地灾巡查组攀上垮塌的堆石坝
来源:国土资源报
发布时间:2008-05-28
山移了,地裂了,路塞了 ,从峭壁上倾泻而下的飞石发出阵阵轰鸣声,厚重的灰黄色尘土弥漫四周。地灾巡查组不顾危险,穿过摇摇欲坠的危岩,攀上不断垮塌的堆石坝——
连日来,四川省地矿局所属四川省地调院都江堰市重灾区次生地灾巡查组,在十分危险的情况下,完成了都汶公路都江堰境内30公里路段、都江堰市—青城后山泰安古镇50公里路段,都江堰市—虹口30公里路段等3条震后救灾生命线的次生地灾踏勘,对其沿线上百余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灾的规模、稳定性、危险性进行了初步评估,提出了相应监测方案和应急防治措施;完成了紫坪铺电站坝体及其两岸地质稳定性的初步评估;完成了对工作区内五龙沟、白龙河、 龙溪河、石塞河等沟河中多处可能形成或已形成的堰塞湖的初步勘查;初步制定了19个灾区人民集中安置点场地的地灾安全性评估及其相应监测方案、应急防灾预案。
看似枯燥的数字,给在断断续续的余震中惊慌不已的灾区人民吃了定心丸。同样,枯燥的数字也让穿梭在救援生命线的人们有了避让危险、安全前进的标识。这些数字的取得,来之不易。这是四川地调院按照四川省国土资源厅抗震救灾指挥部的统一部署,由18位工程技术人员在都江堰市重灾区次生地灾巡查指挥部副指挥长成余粮、鄢毅的带领下,从5月17日开始,历经50多个小时的艰辛工作换来的。
“你一定要帮我看看房子是不是安全”
17日13时,刚到都江堰市,市抗震救灾指挥部的求援电话就打来了:鉴于都江堰市—虹口原有旅游公路受损严重,尤其是向峨乡石瓮村段有几百米损毁,打通十分耗时,市抗震救灾指挥部拟在附近重修一便道应急,但在勘查中却发现有一滑坡体拦在前进的路上。滑坡体的规模、稳定性及施工的危险性等诸多不确定因素尤如一只拦路虎,让工程队一筹莫展。
“我们不吃中午饭了,18个人兵分两路,一路直插石瓮村,立即进行现场勘查;另一路按原计划,沿都江堰—汶川公路进行次生灾害巡查。”副指挥长成余粮下令。
工作正式展开。
17日15时,年过60岁的老专家袁丙华带领巡查组到达石瓮村滑坡现场。为了准确把握滑坡体的规模、稳定性,袁丙华不顾别人的劝阻,坚持要带领大家上山勘查。坡体土石松散,稍不留心,便是一跤。而在勘查过程中,不时滚下的飞石,让在下面等待结果的施工人员手里捏着一把汗。一个多小时后,袁老下来了:“经过对滑坡的初步勘查,这个滑坡规模不大,可以在它下面施工,但为了安全起见,一定要在施工前对上面的松散石头进行清理,同时要派人监测滑坡。万一发生意外,大家也不要慌,从那边撤退。”袁丙华手指一处说。
袁老的话让施工方如释重负。一直在旁边进行协调工作的村委会主任不同意巡查组离开:“老专家,你一定要帮我看看我的房子是不是安全,帮我参谋一下灾后还要不要重新找屋基。”巡查组来到村委会主任家中,对房屋仔细查看,说:“老乡,你这个房子墙壁出现的裂缝,主要是修房时地基打得太浅了,不牢靠。这样的房子碰到这样的大地震肯定要出问题,不过,你选的屋基是个好地方,没有地灾的威胁。”
当巡查组完成了十余户灾民房屋的勘查后,已是19时多了,此时,巡查组刚刚吃午饭。对迟到的午饭,他们毫无怨言:“既消除了老百姓心中的恐慌,又达到向他们宣传地灾防治知识的目的,这样的好事,再辛苦都值。”
“我们年轻人体力好,我们上去调查”
向峨村四组灾区人民集中安置点。安置点下面是石龙沟,几日来,它的水流变小,这让从这个重灾村死里逃生的100多位受灾群众忧心忡忡。
“安置点上游约500米处的溪沟两边不停地垮塌,石瓮河都要被填平了,大家不知道会不会形成 ‘悬湖’,万一形成‘悬湖’,一下大雨后,堆石坝发生溃堤,后果不堪设想。”随行的都江堰市国土资源局联络员介绍道。
5月19日10时,成余粮、鄢毅、袁丙华和以陈倩为组长的巡查组从安置点沿沟底直奔现场。离堆石坝还有100多米时,就听到从沟两边不时倾泻而下的飞石发出的阵阵轰鸣声,厚重的灰黄尘土弥漫四周。目测后巡查组认为,要回答受灾群众问题,必须爬上堆石坝实地观测。而在爬上堆石坝过程中,如果遇到余震,不稳定的坝体和沟两侧的峭壁可能发生垮塌。
陈倩说,“我们年轻人体力好,速度快,我们上去调查。”
陈倩带领巡查组小心翼翼向上攀登,在下面的成余粮、鄢毅、袁丙华3位专家则紧张地注视着他们的一举一动——3个多小时,陈倩带领巡查组有惊无险地返回。在灾区人民安置点,巡查组肯定地告诉大家:“安置点是基本安全的,形成堰塞湖的可能性不大。但是,监测是必不可少的,当发现河水断流或者河水十分浑浊,就必须向国土资源部门报告,同时要按规定制定撤离的应急预案。”
或许应该提一下:陈倩,女,34岁左右,入党积极分子。为了完成这次任务,她把心爱的一头长发剪短了。同陈倩一样,战斗在一线的还有曾在红层找水中“巾帼不让须眉”的李鸿艳。
穿过头顶上摇摇欲坠的崩岩
都江堰—汶川公路在都江堰市境内长约30公里,踏勘这段路段让鄢毅吃了不少苦头。
和其他几条踏勘线路相比,这条30公里长的公路上次生地质灾害最多,隐患最大。由于是通往“5· 12”汶川大地震震中映秀镇、汶川县城的必由之路,因此最为繁忙。
虽说是初步踏勘,但因其繁忙,过往的救援人员最多,因此,公路两边的次生地质灾害对过往救援人员的危害最大,沿途100多处大大小小的次生地质灾害,每处都得认真巡查,并对其规模、稳定性进行初步评估。对于规模大或危险性高的崩塌、滑坡,鄢毅带领巡查组还要在现场打上标志,提醒路人。巡查途中有巨石横于路中,越野车前进不得。为了摸清那几百米路段的情况,个子不高的鄢毅还得和巡查组的小伙子们一样,飞快地穿过头顶上摇摇欲坠的崩岩——有了地质灾害警示标志,返程比较顺利。
后记:5月19日,因巡查组饮用水出现短缺等原因,巡查组派一部车回单位,采访才得以实现。而此前的5月18日,天气预报:灾区天气将在20~22日有中雨或大雨。同日晚上11时,四川省地震局发出紧急通知:19~20日,震区内可能会有6到7级余震。险恶的环境会让巡查工作变得更为艰巨和危险,但是我们的巡查组依然战斗不息。鄢毅说,受灾群众比我们还危险,这是我们巡查组的责任。
向战斗在抗震救灾一线的英雄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