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地调业务 > 汶川地震专题 > 一线快报

“天眼”在行动——部地震灾区航拍与影像分析纪实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李东凯 发布时间:2008-05-17
    交通严重损毁,通信完全中断。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汶川、北川等严重受灾地区成为“孤岛”。受灾情况到底如何,救灾工作如何开展,如何防范次生灾害,成为抗震救灾工作最大的难题,也成为社会最关心的问题。 


    为了及时、准确地提供灾区受灾情况,协助指导前方开展抗震救灾工作, 5月12日地震发生当天晚上,国土资源部立即部署由部航空物探遥感中心想办法,组织实施有“天眼”之称的航空遥感拍摄。 

 
    12日当晚  部航遥中心命令正在成都作业的飞机就地待命,准备飞往地震灾区实施航拍。 


    13日 又调来其他飞机同时进行航拍。 


    但是,天公不作美,12日晚、13日全天,灾区降雨不断,雨雾弥漫,航拍无法进行。大家心急如焚,在无奈中焦急地等待天气有所好转。 
    14日10时30分 降雨停止,空军飞机抓住机遇,立即出动,对汶川、茂县、北川等县市进行了航空遥感拍摄,获取了200张1∶3万的黑白航片,有效覆盖面积达1385平方公里。 


    14日16时  航片紧急送至北京。 


    部航遥中心组织专家连夜对航片进行处理。冲洗,扫描,制图,初步解译。200张航片,逐一处理。6个测区的航空遥感分布图编制完成,6个测区航片的扫描和数字化处理完成。整整一个晚上,大家没有歇息片刻。 


    15日7时  航遥中心专家带着整套航遥影像图和初步分析报告,来到国土资源部。尽管疲惫,但脚步匆匆。 


    7时30分 部B楼319会议室。国土资源部部长、部应急领导小组组长徐绍史,副部长贠小苏、汪民,部应急领导小组办公室成员和航遥中心专家10多人,围着摆放在桌上的6张影像图。一片片建筑物,一片片滑坡体,河流受阻,道路中断,大家的心情异常沉重。 


    “同志们再努点力,尽快把汶川、北川两地的航遥影像图解译出来,写出评估报告。我们第一时间将这些宝贵的信息送给抗震救灾总指挥部,便于指挥救灾工作。”徐绍史对整夜未眠、两眼通红的航遥中心主任王平说。 


   “十一点前能不能出来?”徐部长接着追问一句,“把你们的人叫过来,就在这里办公。”“评估报告要简单明了,重点回答建筑物倒塌情况、已发生滑坡体情况、公路损毁情况、堵江沿线地质灾害情况、余震和降水可能引发的新滑坡点情况,将滑坡隐患点在图上标示出来。” 


    从影像图上可以看出,已发生的大型山体崩塌和滑坡很多,还有几处大型滑坡体,如果发生余震或强降雨,很可能引发新的灾害。 


   “通知四川省国土资源厅,提出方案,由地方政府立即组织这些隐患点附近的群众撤离,不能因为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造成新的人员伤亡。” 


    时间一秒一秒地过去,航遥中心的3位专家手拿直尺,专心致志地在图上或量或划。中午时分,评估报告完成。徐部长与专家们一起,来回审视着影像图,逐一核对评估报告上的数据…… 


    又一个上午在忙碌中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