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政府从建设“生态省”的战略高度出发,于 2003 年 2 月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合作,组织实施了“江苏省生态环境地质调查与监测”项目。该项目以江苏省国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作为核心内容,目前已在全省范围内完成国土系统区域地球化学调查, 对全省土壤环境现状已取得初步研究成果。
调查显示,就耕作层土壤毒害重金属元素分布现状而言,江苏土壤总体还比较清洁,适宜发展无公害水稻与蔬菜种植的土壤比例分别达到 96% 和 94% ,适宜发展绿色食品生产的土壤比例约占 86% 。
江苏历来 是全国主要缺硒区域之一,根据本次调查发现,硒含量高于每公斤 0.6 毫克的富硒土壤累计约有 700 平方公里,占全省耕地的 0.6% 左右。富硒土壤主要分布在宜兴—溧阳南部、镇江、徐州及南京、苏州、无锡、常州等地。宜兴—溧阳南部地区富硒土壤连续分布面积超过 200 平方公里,对这一带富硒土壤中种植的茶叶样品分析,发现其茶叶天然含硒量是普通茶叶硒含量的 3 — 5 倍。此外,还在镇江局部水稻产区发现了天然富硒稻谷,这一系列最新调查结果都表明江苏开发富硒土壤资源的前景与价值不容轻视。
调查还发现,苏北徐—宿—连地区贫硼比较明显,土壤硼总量比苏南土壤平均低 50% 以上。江苏地调院与江苏农林厅有关专家合作,选择丰县部分农田开展了缺硼耕地增施硼肥的系列试验,取得了显著成效。对缺硼区种植牛蒡的补硼试验结果表明,喷施硼肥能使植物根茎增粗并增加果实肉质的紧实度,不但每亩增加产量达 147.3 公斤 ,而且还减少了空心牛蒡。同时发现针对性增施硼肥还能提高苹果含糖量,减少含酸量。另外增施硼肥对棉花产地的籽棉增产幅度达到 20% 左右。
据悉,该项调查共覆盖全省国土 10.26 万平方公里,分别采集了全省土壤、湖积物、沿海滩涂样品约 12.5 万件,按照组合分析的方法完成了全省地表 3.4 万件土壤等样品的系统测试,取得了关于全省地表生态环境“家底”的 52 个元素含量、有机碳含量、酸碱度等最新调查数据约 184 万条。以上样品全部入库长期保存,为此专门建立了国内一流的江苏省国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副样库,为开展全省地表土壤圈的持久性物质变化时效比对研究保留了一份珍贵“活标本”。该调查同时还获得了关于 500 多个浅层地下水、 600 多个粮食样品的多指标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并补充调查了全省耕作层土壤的速效磷、速效钾、 CEC 含量。
通过江苏省国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项目的大量实际工作,江苏省地质调查研究院掌握了全省地球表层元素的分布现状与宏观特征,该项工作堪称为江苏地表地学填图的“基因”工程,其丰富调查资料将为准确、全面地认识江苏国土地表生态环境及其质量现状提供重要线索与直接依据,对江苏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人民健康与持久协调发展等将产生深远影响。(郝社锋 王旭雁 廖启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