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月6日-13日,为使目前开展的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建立在对样品精密测试基础上,受中国地质调查局委托,由国家地质测试中心主办,安徽省地质实验研究所承办,在安徽合肥举办“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样品形态分析培训班”,推广学习安徽省地质实验研究所研制的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样品形态分析方法。参加培训人员主要来自四川、湖南、山东、江苏、辽宁、江西、福建、吉林、海南、湖北、河南、山西、安徽省实验室及国家地质测试中心等承担区域与局部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样品形态分析的单位,共计22人。
培训班主要课程为:1、“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及对测试工作要求”(杨忠芳);2、“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样品元素形态分析方法”(刘文长);3、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样品形态分析现场操作演示(刘文长等);4、学员进行全流程样品形态分析操作实习;5、对各组测试数据合格率进行统计和评定;6、方法技术讨论与问题解答;7、总结。
培训班学员共分8组实习,选择代表性样品对Se、Cd、Cu、Co、Ni、Zn、Mo、Pb、Mn、Cr等元素进行形态分析,测定水溶态、离子态、碳酸盐态、腐植酸态、铁锰态、有机结合态、残渣态等7个形态,测定数据548个。测定结果表明,大部分元素达到“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样品分析指南(试行)”精度要求,其中Se、Cd、Cu、Co、Zn、Mo总体合格率为100%;Ni、Pb、Mn为87.5%;Cr超差,为75%。形态分析属于条件分析,规范技术要求和严格操作过程是保证数据质量的关键。实际测定证明,在规定条件下可以有效控制形态分析精密度,保证检出数据准确性。这是形态测试技术的一大突破。
形态分析是进行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关键测试技术,是现代地球化学分析技术的发展趋势,是继区域地球化学样品全量分析后必须面对的重大技术挑战。建立标准方法,进行标准化操作是当务之急,研制标准物质,进行系统控制是管理之要。培训班学员通过学习和实际操作,基本掌握了形态分析基本理论和操作技术方法,达到了培训班预期目的和要求,对于开展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本次培训也提出一些问题和建议:1、样品处理时间过长;2、某些形态元素含量低,检出限达不到;3、测试方法应针对特定土壤类型;4、各省仪器水平不同可能造成系统误差;5、一些省还没有配备形态分析所需仪器设备;6、尽快提供标准样;7、建立岗前培训和质量检查制度等。表明测试方法需进一步提高和完善,质量管理需继续加强和规范。
国家地质测试中心领导十分重视培训班举办,区域地球化学样品质量检查组专家到会指导,安徽省地质实验研究所领导和技术人员为培训班成功举办做了大量技术准备和会务安排,付出了辛勤劳动。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