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地调专题 > 地调业务 > 农业地质调查 > 其他

农业地质调查5年来成果丰硕

发布时间:2012-05-22


  农业地质调查工作开展五年来,取得了大量调查成果:

  1、获得50多种元素和指标的高精度数据。这套数据系统地展示了我国重要地区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和组成特征,是一项原始性创新成果,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广泛应用价值,为地学、农学、环境学、生态学、生物学以至生命学等各学科领域建立了大信息量的、内涵丰富的研究平台。

  2、发现一批可能对我国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异常以及大面积土壤重金属异常等,地质调查部门正在向有关方面发出生态地球化学预警,以期引起关注。

  3、揭示了自工业化以来各种重金属分布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从我国西部(成都盆地)、中部(江汉平原)至东部(珠江三角洲)地区,重金属污染呈逐渐加强的趋势,表现为分布面积增大,含量强度增高,元素种类增多。地球化学指标可以作为一种评价的依据,用以监控和评估工业化对环境的影响程度。

  4、成为农业种植业区划和结构调整的科学依据。浙江省依据调查成果,对萧山地区农业因地施种,进行“北菜南移”。同时在浙北地区发现富硒土壤2200平方公里,发展富硒农产品。四川在成都地区依据地球化学图元素分布状况,趋利避害,实现无公害早熟梨、优质杏和蘑菇等种植。

  5、为评估土地环境及综合治理、合理利用提供质量指标。地球化学资料表明,土地存在地球化学质量问题,并波及包括水体、大气及植被在内的整体生态环境。江苏省南京地区依据有益、有害元素分布特点,进行土地等级划分和质量分析,向省政府提出土地利用规划建议。

  6、丰富了第四纪地质研究内容。元素地球化学组成及分布特征为第四系沉积分层、分区及沉积环境演化、变迁等研究提供了新参数、新信息,使这方面研究形成更多新的生长点。

  7、取得系列地球化学基准值(第一环境)。系列基准值数据代表未受工业化影响的自然地质环境,将成为客观评价环境变化的尺度,具有永久性意义,同时也是研究基础地质、土壤类型及资源分布的未受干扰的信息。

  8、为能源资源潜力评价提供资料。如某些地区评价地热、油气异常等,随着工作的广泛进行,预计这方面会取得更多的进展。

  9、初步形成一套调查与评价技术方法和思路。具体制定了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规范,正在研究建立评价方法技术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体系等。

  据悉,农业地质调查按照《农业地质调查规划要点》,分为前期准备阶段(1999-2001年)、重点推广阶段(2002-2005年)与全面实施阶段(2001-2010年)。

  在前期准备阶段,中国地质调查局选择三个典型地区进行试点,即珠江三角洲(东部)、江汉平原(中部)和成都盆地(西部),取得了重要的成果,部分成果以“我国土壤地球化学状况不容忽视”为名登载于国土资源要情,受到中央领导的关注。2003年12月3日曾培炎副总理对此作出批示,要求“就我国部分地区土壤地球化学状况的恶化,查清异常原因,并提出综合治理的意见。”目前我部正在与国家环保总局共同落实曾副总理批示。

  在重点推广阶段,2002年中国地质调查局选择浙江、湖南和四川3个省采取省、部合作方式推进农业地质调查工作。2003-2004年按照“要点”部署原则,开始重点推广,先后安排了14个省(区市)开展工作,调查总面积为81.68万平方公里。这一阶段采取省、部合作方式,调动国家与地方两个积极性,共同出资,明确目标,共享成果。

中国地质调查局基础调查部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