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经济区农业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良好,70%以上达到优良级,是农业生产的适宜场所。”由国土资源部和四川省政府合作开展的成都经济区6.08万平方公里的生态地球化学调查结论让人惊喜不已。这是继1979年至1985年后,四川省开展的又一次大型土壤“体检”。
近日,负责此次调查的省地质调查院专家披露说,初步查明成都经济区内土壤质量总体良好,但仍然存在有毒有害元素异常及高背景区。调查范围包括成都、绵阳、德阳、眉山、雅安、乐山等市在内的成都经济区。调查采取每平方公里采撷一个土壤样进行化验的方式,定量测定52种元素和土壤ph值、有机质。而1979年至1985年四川省首次土壤普查在全省范围仅采集了500多件样品,并且没有分析有毒有害元素。
调查发现,就成都市而言,平原和丘陵区内优、良级土壤所占比例最大,几乎占据整个平原,其中达到一级标准的优质区为1158平方公里。成都市的土壤肥力水平属中上水平,是理想的农业生产基地。区内存在较大面积的氮、磷、硼等营养元素及有益元素负异常及低背景区,其主要分布在丘陵区平原区。其中有益元素适量分布面积达6805平方公里,以龙泉山、邛崃—温江—双流—新津、新都和都江堰等地区为主。去年,地质专家通过对青白江区硼缺失区的地球化学评价,为该地区早熟梨产业规划、优质杏、露地蘑菇及氨基酸果蔬专用肥研制提供了科学依据,调整了青白江果蔬产业的种植布局。
不能不正视的是,调查地区局部土壤内已存在以镉为主的有毒有害元素轻——中度重金属污染。加之,农村使用大量农药和化肥,致使地表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在重金属“染指”的一些地区,农作物发育不良,品质、产量下降。专家们同时发现,在清洁区和污染区树苗长势差异甚大,甚至同一乡镇同时种植的柑橘由于土壤中营养元素不同,长势迥然不同。
重金属污染无药可治吗?专家支招:根据不同农作物对不同重金属的忍耐性、敏感性不同,进行种植结构调整。如在汞污染地方鼓励农民种植红薯、萝卜、玉米等,少种韭菜、茄子、辣椒等;在镉污染地方适当种植红薯、豇豆等,少种玉米、萝卜、辣椒等;在镉含量高的一些退耕还林山区,适宜发展吸附能力强的桤木、楠木,甚至可以达到生态治理修复的作用。
链接
生态地球化学是地球化学与环境科学、生态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主要研究地球表层与人类生存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的化学组成,及对人类生存的影响。此次由国土资源部和四川省政府合作开展的成都经济区6万多平方公里的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分基础调查、区域评价、局部评价、预测预警等四个阶段,将为农业发展、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生态保护提供决策支撑。四川省计划将调查范围扩展到若尔盖等高原湿地。
四川地质调查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