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地科院物化探所生态地球化学研究中心承担的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主管的地质调查子项目《不同景观区成矿带地球化学异常形成机理、资源评价及查证方法》(编号:200214200034),于2004年8月7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学术交流中心通过专家评审验收,项目成果评审等级为优秀级。
参加评审的专家认为,项目组在两年的研究期间,超额完成了设计实物工作量,全面达到了任务书要求,在生态地球化学研究方面取得如下成果和进展。
1、研究提出了利用元素相关关系法确定土壤地球化学基准值的新方法。据此,在确定异常组分叠加量及其在土壤垂直剖面上的分布形态的基础上,将覆盖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分为表层累积型、整体型和离散型,并进一步确认这三种类型异常基本上对应着人为地质作用、自然地质作用及人为和自然地质作用复合的成因类型。初步为覆盖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的确定、查证、评价奠定了基础。
2、以平原区区域Cd异常为例,系统地研究了整体型异常的形成机理及其生态效应:该类异常主要分布在以近代河流沉积物为成壤母质的土壤中,异常组分与土壤中的粘土矿物,特别是细粒级组成关系密切,异常组分的迁移、沉淀遵循吸附、沉淀机理,异常的生态效应比较敏感。为类似Cd的区域异常生态效应评价提供了范例。
3、表层累积型异常的试验研究表明,该类异常主要分布在城镇及其周边,异常组分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研究发现,在土壤重金属异常区内,普遍存在着一种由大气降尘形成的"微球粒",并在土壤Hg异常区内首次发现大量辰砂;辰砂和"微球粒"的数量和空间分布与Hg等重金属异常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是这类异常形成的主导因素,为覆盖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形成机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4、通过实验研究,初步研制出通用的土壤活性组分提取方法技术,为异常生态效应评价提供了技术手段。
5、总结提出了覆盖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查证及生态效应评价方法技术,具较强的可操作性。
这一项目的完成,为目前正在我国广泛开展的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新思路,并且为平原区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的成因及其形成机理解析、生态效应评价等提供了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工作方法。(朱立新
马生明)
自地质科学院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