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4月7日,本报讯 “当我知道我们村的这片地是大青梅种植适宜区后,我一次就补种了40多棵大青梅树苗,再过几年这些树就能每年增加收入2000多元。”这是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进化镇吉山村农民徐马桥对于农业地质调查的认识。在萧山区,农业地质调查为当地的都市型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科学依据,使该区的农业现代化进程得以加快,2003年全区实现农业总产值45亿元,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11%,同比增长11.6%,农民人均收入7960元。而萧山区又仅仅是正在全国17个省(区、市)展开的农业地质调查的一个缩影。
农业地质调查,是以服务农业为目标,以地质科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等理论为指导的基础性、公益性调查。此次调查分基础调查和局部、区域、综合评价4个层次。2002年3月,国土资源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签约,作为全国第一个农业地质调查试点项目,联合开展对该省的3.6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进行地质调查。如今,这项调查已获得一批评价数据。
两年来,农业地质工作者与农、林、生态、环境和生物等学科科学工作者相互配合,一大批调查、评价成果已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技术支撑,并被广泛应用。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寿嘉华说,农业地质调查就是为生产人类赖以生存的安全优质的农产品和建设良好人类生存环境提供科学依据,正确规划合理调整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子孙多留些“绿色空间”。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产区的17个省、市已完成了30余万平方公里的地质调查工作,采集到数百万件样品,获得了大量高质量的第一手资料,农业地质调查工作的最终目标就是:一个省、一个县甚至一村一户的哪块儿地种什么庄稼最合适,都能从资料库中找到。(记者高文)
自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