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国土资源部门依据《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突发公 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决定》(国发 [2005]11 号)的规定,近年来狠抓了突发地质灾害的应急管理工作。
一、健全和完善应急预案体系
编制了《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于 2005 年 5 月 14 日 由国务院发布(国办函 [2005]37 号)。依据国家预案, 31 个省(区、市)编制了省级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大部分地质灾害易发区的市、县也编制了相应的应急预案。目前,初步形成了从国家到省、市、县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体系。
二、狠抓预案落实、组织预案演练
2006 年初,国土资源部明文要求各省 ( 区、市 ) 国土资源厅(局)要按照国家和本省(区、市)的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规定,健全应急机构,培训应急人员,落实应急装备,保证救灾物资储备到位,交通、通讯畅通,全面提高防灾应急能力。为了提高和检验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保证应急预案启动时发挥应有的作用。 2006 年 7 月 10 日 ,国土资源部开通 “ 突发地质灾害灾(险)情远程会商和应急指挥系统 ” ,通过卫星采取国土资源部与演习现场互动的形式,进行了四川省广安市马鞍坪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演习。
三、制定突发地质灾害快速处置程序
根据《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的规定, 2005 年 7 月国土资源部制定了《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快速处置程序》(国土资厅发 [2005]88 号),对需报国土资源部的特大型和大型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的速报时间、速报方式、速报途径和应急处置程序做出了明确规定,对中型和小型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的应急处置也提出了具体要求。
四、建设应急信息平台
地质灾害远程会商系统和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作为地质灾害应急信息平台,已纳入国土资源部“金土工程”开始建设。应急信息平台的建设目标是对地质灾害的相关资料进行适时收集、传输、分析,对地质灾害的发生做出预警预报。目前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信息系统基本建成。地质灾害远程会商系统已初具雏形,在 2005 年四川省丹巴县特大滑坡险情远程会商中已得到应用, 2006 年国土资源部又对地质灾害远程会商系统进行了完善和改进,提高了传输速度和质量,基本满足了远程会商要求。
五、实施科普宣教工作方案
《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经国务院批准后,国土资源部及时组织编制了《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宣传报道提纲、宣称报道简本和典型事例,编制印发了《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科普宣教工作方案》。针对突发性地质灾害集中发生在汛期的特点和汛前、汛中、汛后的不同情况,分类宣传普及应急知识。汛前宣教以认识突发性地质灾害的种类、特点和危害为重点,掌握识别、监测、预警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基本知识,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突发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汛中宣教以自救、互救知识为重点,普及教育避险方法,告知公众如何在地质灾害发生时的第一时间迅速反应以及如何进行自救和互救。汛后宣教抓典型突发性地质灾害事件,总结躲险避灾的经验和教训。
六、应急管理“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
目前,国土资源部已经部署完成了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 700 多个县(市)的调查与区划工作,对调查中发现的数千个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制定了隐患点防灾预案,落实了监测责任人,明确了预警信号和群众撤离路线,向受灾害威胁的群众发放了几十万张地质灾害防灾明白卡,将二十几万张地质灾害防治宣传画张贴在地质灾害多发的农村、社区、企业及居民集中区。国土资源部还与教育部联合发文要求做好中小学校校区(舍)的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2005 年和 2006 年上半年的应急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大幅度减少。 2005 年和今年上半年,尽管 “ 珊瑚 ” 、 “ 海棠 ” 、 “ 麦莎 ” 、 “ 泰利 ” 、 “ 卡努 ” 、 “ 珍珠 ” 等多个台风带来的强降雨诱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但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全国各地认真贯彻落实《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国家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拓展气象地质灾害预报预警,加强群测群防,加强宣传,提高了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及自救互救能力,大幅度减少了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
2005 年因地质灾害死亡和失踪人数从十年前的 1957 人,降至 682 人,为近十年最低;全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 500 起,避免 11376 人因灾伤亡,减少财产损失 3.41 亿元。
2006 年 1-6 月全国因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失踪人数明显低于 2001 年至 2005 年的多年平均值,比 2005 年同期的 338 人下降 36.39 %。 1-6 月份共成功预报地质灾害 205 起,及时避灾转移了 5872 人,减少财产损失 1.066 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