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16年设立地质调查所开始,我国的地质调查工作正式拉开了帷幕。这百年间,地质机构历经变迁,地质工作从无到有,从弱到兴,虽经波折,但总体呈波浪式的前进过程,与时代共发展,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十二五”期间,国家提出了海洋强国战略,地质调查事业积极响应号召,作为排头兵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为此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服务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实施。
百年地调因创新而兴,作为广海局的一名实验测试人员,我有幸参与了海洋地质的野外调查工作,深刻感受到了科技创新为我们实际工作带来的改变。我国的地球化学发展始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应运而生的是地球化学勘探在地质勘查和找矿方面的全面应用。传统的化学勘探基本与野外的地质工作区分开来,地质人员首先对调查区进行野外地质观察、描述和采样,再进行室内的测试分析工作。最终依据分析结果,对勘查区整体的地质概况进行评估,以便开展更有针对性的下一步工作。传统的化学勘探工作往往具时间的滞后性,影响了地质工作的效率。为积极响应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兴局”的发展战略,实验测试所建立了现场地球化学分析技术,为我局的海洋地质调查提供有效的科技支撑和指导。
2016年不仅是我国地质调查百年,同样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船载实验室开展工作三十周年纪念。1986年我局与国家地质实验测试中心紧密合作,在“海洋四号”船成功地安装了当时最为先进的大型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制定了一套多元素分析方法,主要用于测试多金属结核中的主要元素含量。现场分析查明了矿产的质量并报告其矿产的品位,实现了野外地质调查矿产资源评估“量化”的过程,为矿区资源量初步评价提供重要依据。与传统的地球化学勘探流程不同,船载实验室的分析过程主要在现场完成,往往当日可得出结果,具有强的时效性。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书记、局长钟自然今年在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上再次强调了要发挥科技对地质调查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船载实验室强的时效性使其不只为我们的地质工作提供技术支持,而更兼具了引导性的作用。地质调查工作可根据实际分析的矿床特征和异常情况,及时改善工作方案,更精确的圈定成矿区。我们承担了“七五”以来的大洋多金属结核调查任务,现场的分析结果为我国把战略眼光从中太平洋转移至东太平洋,并向国际海底管理局申请结核调查区提供了决定性的依据,确保我国在1990年前完成圈定30万km2富矿区的预期目标。
能源一直是我国地质调查的重点,现场测试工作一直伴随着我局的天然气水合物勘查的始终。沉积物孔隙水的地球化学特征是水合物勘探的重要指标,由于这方面的分析技术尚处我国先例,现场孔隙水的抽取和分析方法经历了一系列自主研发的过程,获得了多项专利并建立起相关的分析标准,充分体现了我局实验人员科技创新的能力。因为甲烷气体易变的特征,2002年,气相色谱仪加入船载实验室,我国首次在现场分析海洋沉积物的甲烷气体含量,为水合物成矿远景区的圈定以及钻探目标区的选定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秉承全面发展的理念,船载现场实验测试逐渐的应用到各项地质矿产勘探工作中。1997年,开始参与海山富钴结壳的地质调查工作,历时十余载,成功完成了西太平洋麦哲伦海山区富钴结壳的申请,并基于珍贵的浅钻样品,开发原位无损的测试技术,分析结果满足调查的目的和要求。2013年,面对世界稀土资源的短期,广海人积极响应海洋强国战略,全面开展海洋稀土资源地质调查。沉积物稀土元素的测定和显微镜鉴定,直接影响了成矿区域的圈定和矿床资源的估算。“与时俱进”的发展观是创新的源泉,也是地球化学勘探工作一直贯穿的主要方针。三十年间,我局在“海洋六号”等先进调查船均已配备相应的实验室,并对分析设备和方法进行了不断升级,坚持着更高效、更全面、更精确的发展目标,使中国的船载分析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忆往昔峥嵘岁月,实验测试人员虽主要以室内工作为主,却俨然成为了海上地质调查的生力军。他们全面献身地质事业,海上工作艰苦奋斗,矿产勘查硕果累累,身体力行的践行着“三光荣”的优良传统。地球化学勘探因使命而生,因服务而立,因精神而盛。老一辈地质工作者对样品细致的观察以及对数据认真负责的态度,充分体现了严谨、务实、责任、奉献的地质精神。
地调百年即将开启新的篇章,新时期的青年地质工作者肩负着历史的责任和使命。地质事业是先锋队,更是播种机。身为实验测试青年地质工作者中的一员,我回顾着老一辈地质工作者所取得的成果,深感这些宝贵的财富应该去传承,也更应该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以尚学的精神去发扬。正如《温家宝地质笔记》描述的那样,我们就是要不断加强学习,把学习融入到具体的工作和生活中以提升业务能力。“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的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正是我们的思想指南。新时代的实验测试人员更应该端正思想、夯实基础、砥砺前行,从容应对“深部”和“原位”等探测技术的新要求。新时期地质工作任重而道远,海洋强国的战略离不开海洋地质工作者的无私奉献。为梦想奋斗的路程虽远,但不行不至,偶有荆棘,更需脚踏实地。青春是时代的先锋,我们青年地质工作者应该不忘初心,立足岗位,一步一脚印,为我国地质工作生机勃勃的新百年征程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