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时值中国地质调查一百周年。作为一名地质人,回顾地调百年历史,我倍感激动和自豪。同时,对新时期地质事业的发展和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地质调查局的使命倍感压力却又充满信心。
遥想一百年以前,中国还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华民族还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孙中山先生提出了“振兴实业、发展经济来拯救中国”的经济纲领。章鸿钊、丁文江等一批地质先驱积极投身中国的地质事业,创办了地质调查所及地质研究所,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地质人才。这一批地质人才共计33人,他们犹如星星之火,在中国的地质事业发展进程中做出了难以企及的巨大贡献。
众所周知,地质事业刚刚兴起之时,当时的中国还未从风雨飘摇中走出来,却又遭受到来自日本帝国主义泯灭人性、惨绝人寰的侵略。中华民族的这场抗击日本侵略的革命战争持续了八年,最后以中国的胜利、日本的投降而告终。在抗日战争艰苦卓绝、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老一辈地质人以其铮铮傲骨、满腔热血,舍身忘我、义无反顾地投入到地质调查工作中,他们立足本职、坚决抗日、积极募捐,与日本侵略者展开了一场有关资源、能源争夺的战斗,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翁文灏先生的“科学真理是无国界的,科学人才、科学材料、科学工作的地方,都是有国界的。……切勿做汉奸,切勿附敌国”,字字激昂,令人感动,令人敬仰,代表了地质人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新中国成立后,一大批意气风发、朝气蓬勃的地质儿女们,怀着满腔的热忱和激昂的斗志,在党中央的号召下,积极投身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他们艰苦朴素、求真务实,他们士气高昂、争当先锋,他们用自己的一双脚走过祖国的每一寸土地,越过每一座高峰,跨过每一条河流,让《勘探队员之歌》唱响祖国的山川河流。正如以李四光为代表的一代代地质人,他们经过不懈的努力,让中国的地质事业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4年,张高丽副总理与第十三次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奖者座谈时,对地质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地质科技队伍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队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为新时期地质事业的接班人,在传承百年地调历史、学习李四光精神、“三光荣”精神的基础上,还要谨记新时期地质工作核心价值观——“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从而彰显我们新一代地质人敢于负责、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要具备强大的责任意识。责任是地质工作者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作为一名地质人,为新时期地质事业的再次腾飞以及加快建设世界一流新型地质调查局做出努力,是我们的义务,也是我们的责任。
要具备学习、创新精神。“吾生有崖,而知无涯”。钟自然局长曾指出,地调百年历史是地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历史,也是地质文化创造与传承的历史。新时期地质人要从地调历史中汲取科技创新的经验,要学习地质历史的百年文化,更要从中获取地调百年的精神力量。
要具备无私奉献的精神。地质工作是最接近大自然的一项工作。地质人常年“舍小家,为大家”,亏欠最多的就是家人。一位老前辈感慨过“干地质工作几十年,我不后悔……唯一亏欠的就是家人”。正是这种无私忘我、甘于奉献的精神,中国的地质事业才能迎来辉煌,走向国际。正所谓“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要具备团结合作的精神。地质工作是一项综合性、专业性比较强的工作,离不开地质工作者的团结合作、共同努力。只有团结协作,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才能提升团队竞争力,才能增强集体凝聚力和向心力。正所谓“独木不成林,单丝不成线”。
中国的地质事业从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势,从风雨飘摇到蓬勃发展,整整走过了一百年。百年地质,百年征程。作为新时期的地质工作者,我们要传承老一辈地质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以李四光精神和“三光荣”精神为指引,时刻践行“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新时期地质工作者的核心价值观,不断充实自己,展示自己,勇于进取,敢于担当。只有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才能看得更高、更远,才能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才能让中国的地质事业再次腾飞,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