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科学技术

我国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瞄准七大地学方向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李 惠 发布时间:2016-08-17

近日,科技部发布关于《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2016年度项目指南的通知》。根据《通知》,我国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地球科学领域今年将重点支持京津冀地区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调查等7个方向。

一是京津冀地区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调查。

调查对象涵盖京津冀地区85%以上的水源地,水质和水量现状调查不少于2个完整水文年;开展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和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基础环境状况调查方法研究;全面开展京津冀地区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的水文地质、补—径—排特征、水质和污染源的调查与监测;建立京津冀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数据库;开展京津冀地区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和地下水饮用水源保护区基础环境状况评价,明确污染成因或风险,分类提出地下水水源地保护对策;发布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基础环境状况调查技术导则。

二是中国积雪特性及分布调查。

在地面观测、区域和样带调查的基础上,完成中国典型积雪区标准积雪剖面特征及测量规范建设,建立积雪特性野外调查观测规范,规范不同类型积雪的测量方法;对中国典型积雪区(东北、青藏高原、不同高山地区)不同时期的积雪进行现场调查和监测,编制中国积雪特性综合数据库;以多源数据为基础,对中国的积雪进行遥感反演,典型区现场考察、观测和验证,查明不同积雪区、不同时间积雪特征,开展中国积雪类型划分,给出新的中国积雪类型图;建立1980年以来我国积雪逐日的时空变化(动态)序列数据库(比例尺大于1:100万),形成一套完整的我国积雪空间分布及变化的数据;建立中国主要典型积雪区(青藏高原不同气候带、各大山区及东北的调查区)及主要流域不同积雪时间积雪特征综合数据库,包含不同时期积雪分层、密度、雪深、雪水当量乃至积雪化学成分等信息。

三是南海及其附属岛礁海洋科学考察历史资料系统整编。

完成对我国50年代以来在南海开展的历次大规模海洋考察和岛礁调查所获取的生物、物理、环境等基础数据资料的系统收集、整理和电子化处理,建设综合数据库;形成系统的南海地质环境、物理环境、化学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与生物资源系列图件和综合报告。

四是西太平洋典型海山生态系统科学调查。

对西太平洋1~2个典型海山系统进行探测和调查,获取海山区水文、化学、生物和底质等生态系统主要参数数据和相关生物、地质样品;形成相应的数据集和样品库;绘制海山区精细地形地貌图和生源要素分布格局图;查清典型海山及其邻近区域底质环境、水体环境以及生物多样性特点;形成海山地形图(1:50万),海山及周边海域生态系统主要参数(温度、盐度、海流、营养盐、DO、TOCTIC、初级生产力、微生物生产力、浮游生物物种组成与生物量、底栖生物物种组成与生物量等)数据集和分布图;建立海山区生物标本库(大型生物标本500个以上)及微生物资源样品库(1000以上株),提交相应的DNA条形码数据库(3000条以上)。

五是中国南北过渡带综合科学考察。

系统调查中国南北过渡带秦巴山地土壤、植被等地理地带性指示因子的水平分异和垂直梯度变化,获取相关样品并分析,形成相应的数据集;获取控制地理要素多维变化的高时空分辨率的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数据,精确提取决定地带性变化的关键生物气候指标;查清秦巴山地地形、地貌、交通、水系等要素、土地覆被等地理本底数据以及森林、矿产、耕地、旅游等主要资源的空间分布格局;完成3条南北穿越、4条垂直梯度的土壤—植被综合剖面图,建立体现秦巴山地南北过渡的植被属性(常绿阔叶树与落叶阔叶树的数量及比例,优势种的组成结构、树高及胸径)和土壤属性(有机质含量、pH值、C/N、盐基饱和度、黏粒阳离子交换量、黏粒硅铝率)空间变化的标准序列和重点区的精细垂直变化序列;形成60年来全区高空间分辨率(约200米)气候数据集,并绘制日均温≥10℃天数、温暖指数、最暖月均温等关键地带性指标精准的空间分布图;形成全区地形等要素、土地覆被、耕地、矿产旅游等资源,以及各类保护地和历史古迹的空间分布图(全区1:100万,重点地区1:5万)。

六是中国沙漠变迁的地质记录和人类活动遗址调查。

收集整理我国北方沙漠地区古环境研究资料,对我国北方沙漠地区沉积地层进行详细调查,通过野外调查获取50~100个新的典型沉积剖面,同时结合区域水文、地貌和气候资料,查清近1万年以来,我国北方沙漠边界变迁历史,建立中国沙漠分布现状数字地图集(1:20万),建立中国沙漠全新世演化数据库,形成千年尺度上的沙漠边界变迁图(1:100万)。

收集整理我国干旱区现有人类活动遗迹资料,进行数字化处理,同时对我国北方沙漠及周边地区人类活动遗迹及其生活环境进行深入调查,确定其年代,建立中国干旱区人类活动遗迹的时空数据库(500条以上)。

七是中蒙俄国际经济走廊多学科联合考察。

中、俄、蒙三国科学家联合开展中蒙俄国际经济走廊(跨中国东北及华北沿边境地区、蒙古国、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南部)跨境地带和重点区域战略性资源分布格局、潜力考察;进行全区土地、水文、气候、地貌、植被等地理环境本底调查;查清油气、有色金属、耕地、森林、淡水、旅游等资源储量、分布和潜力;查清重点区域社会经济、城镇化、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现状、潜力及发展重点,获取考察重点区域近10年GDP、产业结构、投资、财政、贸易、人口、城镇、交通和能源及投资环境数据、资料;编制国际区域多学科联合科学考察系列标准规范,建立中蒙俄国际经济走廊跨国数据信息网络平台和资源环境集成数据库;制作全区域及重点区1:50万~1:100万基础地理环境、土地覆被、油气、主要有色金属资源及社会经济、城镇化和交通等4部地图集(电子版)。

 

新闻链接:

科技基础资源调查

我国科技基础资源调查是指面向科学目标和国家战略需求开展的对自然本底数据和材料的获取、对已有数据和材料的整理与编研等科技基础性工作,具有基础性、公益性、系统性等特征;主要目标是产出权威系统的科学数据、调查报告、科技资料、图集图件等基础性成果,并实现开放共享,以推进基础学科发展、支撑科技创新活动、支撑国家宏观决策等;重点支持内容聚焦于典型、重点和特色主题,查漏补缺,区别于行业业务工作。

原则上科技基础资源调查每个重要支持方向立项支持1个项目;这批项目拟安排专项经费总额约2.5亿元,今年预算安排5000万元。项目执行期一般为3~5年,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执行年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