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国际合作

梦想在异国他乡绽放

——中国地质调查局境外地质工作扫描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刘晓慧 发布时间:2016-12-14

为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共建倡议及中非合作论坛等对能源资源合作的要求,服务和引导企业“走出去”开展产能合作,支持企业扩大对外投资,提高中国地质调查局国际影响力,2016年4月,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针对地质调查对外国际合作提出了“三个对接”的要求,明确地质调查国际合作要立足服务于国家层面的“一带一路”共建倡议产能合作和国家政治外交需求,以及社会层面的矿业企业境外矿产勘查需求、科研层面的全球地球科学研究需求、自身发展层面的建设世界一流地质调查局的需求,并以此建立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全球一盘棋”的分工协调工作机制,即定位清晰、区域分工明确,依托项目联系,产学研企共同参与的分工协作境外地质调查工作机制。同时,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大区地调中心设立境外工作机构,组建专门的境外工作队伍,以大区中心牵头的全球区域分工为骨干,由专业研究所业务分工协助支持。

在近几年的地质调查国际合作中,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境外培训团队、南京地调中心境外院、沈阳地调中心马达加斯加团队和西安地调中心中亚研究室(国土资源部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研究中心)表现突出,以具体行动践行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提出的新时期地质工作者的核心价值观。

合作,助推中国地质调查在国际舞台劲舞

自2003年开始,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组建了局首家专门从事境外地质矿产研究的团队,收集、研究境外地质矿产信息,搭建境外信息共享平台,2005年开始承办境外地矿官员培训任务。在推进地质调查国际合作过程中,有一项前提性的工作,即国际合作关系和平台的建设,而发展研究中心境外培训团队承担的境外培训班在其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发展研究中心作为国土资源部惟一具有承担援外培训资质的单位,近些年承办了越来越多的境外地矿官员培训班,并承担起协助局机关统筹协调管理境外地质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利用培训班平台,发展研究中心积极推进局国际合作网络,近3年承担培训任务达20多期,培训境外地矿官员400多人,推动与近10个国家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或合作项目协议,成为推进国际合作网络建设的重要平台。近两年来,中国地质调查局30%的国际合作关系的建立和合作项目协议的签署都依赖于该团队承办的境外地矿官员培训平台。截至2016年10月,发展研究中心已圆满完成33期援外培训工作,来自全球近90个国家和地区的787名学员参加培训,总资金投入超过1900万元。

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马达加斯加地质调查团队成员共有40余人,是以沈阳地质调查中心为主体,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吉林大学、物化探研究所、航遥中心等单位参加境外调查研究工作。该团队与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马达加斯加石油矿业部保持长期友好合作关系,曾为在国外投资矿业的十几家中资企业提供过技术支持和服务。2006年,沈阳地质调查中心承担了商务部首批援外地调项目。2008年底,为巩固和扩大中-马地学领域合作,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该团队与马达加斯加地质矿产局共同申请了国外风险勘查基金与科技部的地调科研项目。然而,就在2009年1月末,马达加斯加发生了政变,社会治安局势急转直下。为了履行政府间签署的相关合作协议,坚守中马地调机构间的合作诚信,该团队克服了严峻的治安局势,于2009年~2010年期间顺利完成了对马国北部绿岩带的成矿规律总结和找矿方法研究。2010年~2014年,由于马达加斯加过渡政府的政权更替频繁,政府间地学相关协议因此而中断。为了帮助马达加斯加了解全境优势矿产资源分布情况,该团队克服困难,通过加强与马达加斯加塔那那利佛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吉林大学等两国地学高等学府之间的沟通,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突破口,努力推进两国地学领域持续而深入的合作。

“帕米尔”是塔吉克语“世界屋脊”的意思,海拔4000米~7700米,拥有许多高峰,因雄伟、神秘而闻名遐迩。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中亚地质研究中心(中亚地质研究室)境外团队的目标就锁定在这一令人向往的圣地。塔吉克斯坦帕米尔地区由于自然条件恶劣,地质工作开展很少,工作程度很低。前苏联时期,这里主要完成了帕米尔地区1∶20万地质图的测绘,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印度、意大利和巴基斯坦几国学者共同实施了“帕米尔-喜马拉雅计划”,对这一地区进行了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研究。由于帕米尔人迹罕至,苏联解体后帕米尔地区地质工作处于停滞状态。2008年,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与塔吉克斯坦地质总局建立合作关系,2011年促成“中塔两国地学领域合作谅解备忘录”的签订,同年共同实施“中塔边界帕米尔成矿带资源潜力地球化学评价项目”。为此,中亚地质研究中心境外团队专门成立了帕米尔临时境外团队,组织科研人员,以钢铁般的意志在帕米尔雪域高原完成了6万平方千米1∶100万地球化学调查和3万平方千米1∶25万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发现了多处矿点、矿化点,圈定出一大批极具找矿前景的地球化学异常区,填补了帕米尔地球化学调查的空白,开创了雪域高原找矿突破先例,获得了塔吉克斯坦地质总局颁发的“突出贡献奖”。巴基斯坦位于南亚次大陆的西北部,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和兴都库什山三条世界闻名的巨型山脉在巴基斯坦北部汇聚,形成了奇特的天然景观。复杂的地质演化历史也造就了巴基斯坦的矿产资源,铜矿、铬铁矿和铅锌矿是巴基斯坦的三大金属矿产资源,与中国紧缺矿种形成良好的互补性。2011年以来,在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统一部署下,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与巴基斯坦地质调查部门积极开展地学领域的合作,从区域地质图件的合作编制到低密度地球化学调查,双方合作已进入实质性调查阶段。受巴基斯坦安全局势及境外合作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中巴合作困难重重,正是由于双方的执着和不懈努力,中巴合作一直在曲折中前行,并取得了可喜成果:编制了中巴1∶100万基础地质图件,建立了矿产地信息数据库,在跨境成矿带地质背景和成矿规律对比方面取得新认识,已培养20余名巴基斯坦地球化学调查青年人才,并开展全国范围的地球化学填图工作。中巴合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巴经济走廊沿线矿产资源利用及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2014年10月,“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学合作研究中心”正式落户西安地质调查中心,这是丝绸之路地学合作的又一重要举措。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境外地质调查团队主要负责拉丁美洲和大洋洲的国际合作,近3年在地质调查国际合作中进展迅速,目前已与拉丁美洲、大洋洲等地区10多个国家的地学研究机构建立起长远而密切的双边合作关系。2016年9月26日,中国地质调查局拉丁美洲大洋洲地学合作研究中心在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正式成立。巴布亚新几内亚矿产资源局萨玛尔局长、澳大利亚南澳洲地质调查局史蒂夫局长,及墨西哥地质调查局、巴西地质调查局、秘鲁地质矿产冶金研究院均派代表参加中心成立仪式暨学术研讨会。中国地质调查局拉丁美洲大洋洲地学合作研究中心将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海上丝绸之路和“中拉合作”战略,承担拉丁美洲大洋洲境外地质调查工作的规划和部署研究,在基础地质研究、拓展国际合作领域及探索重点合作项目三个方面加强合作。南京地质调查中心将以构建中国地质调查局拉丁美洲大洋洲地学合作研究中心为契机,发挥业务优势,培养境外业务人才,选择发展方向,逐步建成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大洋洲和拉丁美洲的地质矿产中心和国土资源部的地质矿产技术支撑中心,通过合理的产品顶层设计,规划完善实施方案,打造南美洲和大洋洲境外地质科学研究与地质找矿的业务品牌,培养境外区域、成矿带、矿种专家(学者),将项目成果服务于地勘单位,为中资企业“走出去”提供技术支撑和信息服务。

创新,展示中国地调成果引领国际水平

近10年来,沈阳地调中心马达加斯加地质调查团队承担国外地调科研项目6项,包括商务部对外援助项目1项、科技部国际地学合作项目1项、财政部国外风险勘查基金项目3项、全球重要成矿带区域构造与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对比研究项目1项,承担国内国土资源大调查项目5项,承担国外地质勘查项目2项,横向创收1000多万元;累计提交国家优秀级地调科研成果报告5份,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其中马达加斯加北部阿巴通德拉扎卡地区矿产调查评价项目获国土资源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另有2份成果报告分别被国土资源部和科技部评为优秀报告;推动签署了中马地学合作谅解备忘录,并建立了“中马地学合作之家”——地学联合办公室,发现并提交了具有超大型远景的钒钛磁铁矿矿床1处、大型锰铁矿床1处、具有中-大型远景的金矿产地1处、铜钼矿产地1处、有色金属与贵金属矿点数十处,圈定物化探异常200多处,确定马岛北部Tsaratanana三条绿岩带内BIF型铁矿和金矿具有重要找矿前景;针对优势矿产资源系列,开展专题研究,系统总结了各系列成矿地质背景与成矿规律,为下一步地学基础研究和矿产勘查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完成了马达加斯加约46万平方千米1∶100万低密度地球化学测量采样工作,样品数4521件,目前已完成马达加斯加中北部3943件样品、71种元素测试分析,初步建立了马达加斯加地球化学数据库,编制了地球化学系列图件,并对中北部地区成矿预测、环境监控及其他有关基础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

西安地质调查中心自开展境外地质工作以来,稳扎稳打,以中亚为核心,拓展到南亚与西亚,无论在异域的阿拉伯世界,还是在备受关注的巴基斯坦、阿富汗边界地区都能看到他们的身影。自2015年西安地质调查中心正式与乌兹别克斯坦地矿所合作以来,无论是在白雪皑皑的乌兹别克天山,还是在40℃高温的克孜勒库姆戈壁沙漠,抑或是在庄严的塔什干国际会议中心,都可以看到中亚地质研究中心科研人员探索的足迹,听到他们发出的声音。他们以我国先进的地球化学调查和卫星遥感技术、地质矿产综合编图理念和对中亚天山地质构造演化的全面认识,赢得了乌方专家的认可。西安地调中心中亚中心持续10年在中亚、南亚、西亚地区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地质调查工作,系统收集整理了中亚五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及南亚(印度、巴基斯坦等)、西亚(伊朗、土耳其、阿富汗等)地区地质矿产和重要盆地能源资源地质资料,建立了包括20000多个矿床、矿(化)点资料的中亚矿产地数据库,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能源矿产资源信息资料。2012年,国土资源部为此专门举办了“中亚矿产信息发布会”,吸引了92家地勘单位、52家国内企业、280多名代表参会。2016年10月,中亚中心中伊合作项目组人员远赴伊朗开展覆盖伊朗全境的1∶100万地球化学填图合作项目,成功开展了伊方项目参加人员的地球化学填图培训工作,与伊方沟通完成地球化学填图工作方案。项目组深入伊朗境内多个世界级矿区,调查成矿地质条件,收集中特提斯成矿域有利成矿区地质资料,并进行研究探讨,为境内找矿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意见。

南京地调中心首次申报科技部“中拉青年科学家交流计划”,获批聘请墨西哥、秘鲁等国地质调查局4名青年科学家来我国执行国际合作项目的工作经费。根据多个双边协议内容,安排外国科学家开展中墨合作低密度地质地球化学调查、中秘合作1∶25万地质调查和1∶25万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等项目合作,依据合作内容,将进行地球化学及地质年代学样品分析测试和数据处理,建立地质与地球化学数据库,进行图件编制等工作;开展中国东南部沿海与墨西哥科迪勒拉、秘鲁安第斯对比研究,以铜多金属为主攻矿种,以斑岩型、浅成低温热液型为主攻矿床类型,开展中新生代构造-岩浆-成矿事件对比研究;围绕双方感兴趣的地质调查技术方法,开展交流与合作探讨,主要包括火山岩区区域地质调查技术、多目标地球化学采样及分析测试技术、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样品分析测试技术、数字地质填图系统(DGSS)、单矿物分离与薄片制备等样品处理技术等。南京地调中心与巴布亚新几内亚国际合作项目组成员不多,却在5年间,取得一系列成果。他们在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高地省开展的1∶10万地球化学调查共计面积3000平方千米,采集样品776件,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全境1∶200万低密度地球化学调查5000平方千米,编制1∶250万巴布亚新几内亚地质矿产图。该项目总结了其优势矿产成矿规律及资源潜力分析,成果在历年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上展示,并获得巴布亚新几内亚矿产资源局萨玛尔局长的肯定与感谢。

目前,在发展中心境外培训团队的带领下,中国地质调查局已经完成对90多个国家、1000多名官员与技术人员的地学领域专业技术培训,提升了发展中国家地学领域人才专业技术水平,为发展中国家地矿领域之间的交流搭建了桥梁。举办发展中国家地学领域的官员、专家、技术人员培训班57期(含援外培训班29期),提升了发展中国家地矿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管理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满足其自身发展的需求;同时展示成就,宣传推广中国先进的地质调查技术,建立与促进学员所在国家与中国政府间地质矿产领域的合作,通过学员牵线搭桥与十几个国家签署了政府间合作谅解备忘录;收集学员所在国家最新的地质、矿产、矿业开发政策等信息,了解参训国地质调查和矿业勘查开发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充实全球矿产资源信息系统;为企业与受援国开展双边合作建立良好沟通渠道,为“走出去”企业建立人脉网络,部分企业直接获得境外项目信息,开展了进一步合作;援外培训成果成为政府间后续地学合作项目的种子,受益于援外培训成果和国际合作关系的建立,后续从国土资源部、科技部和财政部又获得10余个项目滚动支持。

奉献,打造中国地质调查最靓丽名片

尽管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每一个团队都没有放弃国家赋予他们的使命,他们致力于搭建一个稳固的国际合作平台,建设一支出色的国际合作团队,塑造一个靓丽的中国地质形象。

马达加斯加是世界最贫困国家之一,基础设施极其落后,道路交通状况更是糟糕,加之缺少资金支持以及连续数年政治外交环境不利,沈阳中心马达加斯加项目组工作开展得一波三折。但整个团队不畏艰险、孜孜以求,在马达加斯加默默耕耘13年,足迹遍布马岛各个角落。4月的马达加斯加,最炎热地区白天气温已经在33℃以上。马国全境地球化学扫面工作推进到海边城市安楚希希时,由于样品大都布设在近河流入海口处,道路受周期性潮水浸淹几乎无路可走。项目组研究后决定驾驶冲锋舟沿着西海岸采样,6天行驶近400千米,采集36件样品。由于需赶在退潮前出海,项目组每天早上4点多钟就出发,白天顶着强紫外线的照射,驾驶冲锋舟经受海浪的颠簸,以饼干充饥,喝混有海水的淡水。夜幕降临结束工作后,他们都是露营,偶尔幸运,还能享用一顿纯正的马国大餐——一点小鱼虾和米饭。而这只是他们多次航海中的一段历程。

“长影投孤山,落霞映水潺。鹰击荒野岭,夜过途店站。谁言异国情,还记家乡饭。”南京地质调查中心“中巴合作巴西巴伊亚州阿巴伊拉地区1∶10万地质地球化学调查示范”项目负责人沈莽庭写这首诗时正与巴西地质调查局同行在巴伊亚州丛林进行地球化学水系沉积物采样。真情实景的表达,最能反映境外地质工作者在海外工作的心境。南京中心与巴西地调局的项目合作始于2011年,后因各种客观因素,直到2016年7月中巴合作开展的地球化学调查项目才付诸实施。南京中心4名地球化学专家组成的勘查小组抵达巴西,与巴西地调局10多名地质人员组成联合野外地质队,深入巴伊亚州的高山丘陵高原区,穿越藏有蛇、蟒和黄蜂的带刺灌木林及沼泽地,沿着淙淙溪流采集样品。而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工农业发展普遍落后,人民生活贫困,治安混乱,物资匮乏,物价极高。即使在首都莫尔兹比港,持枪抢劫事件也时有发生。项目人员住在高度警戒的盐场旅馆,出门就要立即坐进窗户上布满防盗网的车里,以防被人抢劫。在东高地省凯南图地区执行“中巴合作巴布亚新几内亚低密度地球化学调查”工作期间,多数山区还是未开发的处女地,也是当地土著人的家园,而野外勘探所到地区,原始部落对外来人的抵触情绪强烈,食人族的传闻更是令人惊悚。这里的野外调查工作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与人沟通的技巧和胆量。

发展研究中心开展境外地矿官员培训是一项任务艰巨且繁杂琐碎的工作,每期培训班的成功举办离不开项目组每位成员的合作与奉献。近几年,发展中心境外团队每年培训的学员都有100多人,这些学员们来自世界各地,宗教信仰不同,生活习俗不同,价值观念也各有差异,而外事过程又是特别注重外交礼仪的一件事情。如果对所有的学员采用统一的管理教学模式,肯定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甚至产生一些恶劣的外交事故。因此,针对每期援外培训班,发展中心的境外团队都会提前做足功课,对学员们的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做深入了解分析,针对不同背景的对象进行特色化管理。由于每期援外培训班的时间跨度都相对较长,往往是20多天到1个多月不等,同时培训工作的任务又十分繁重和琐碎,项目组成员不仅需要24小时全天候待岗待命,还需要放弃周末和节假日休息时间来确保学员们的生活和学习得到最大保障。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项目组的成员们任劳任怨,在没有任何薪酬奖励的情况下,依然自愿放弃自己休息的时间,放弃本该回家陪伴父母、孩子的假日,全身心地投入到援外培训的工作中。他们有的孩子只有几个月大,正需要父母陪伴的时候,有的则正刚好处于上学年龄,正是需要父母接送的时候。然而,在学员人数多的情况下,他们甚至整整1个月也不能回家陪伴一下自己的孩子。即使在这种条件下,项目组成员依旧无怨无悔,甘于奉献,一次又一次出色完成援外培训任务,也一次又一次收获学员们发自内心的感谢和赞赏。

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提出,站在新的时代桥头,要以一种历史感面对国内外新的矿业形势,对境外工作进行结构性调整,以适应新的发展需要,要以责任为纲,以创新为器,以合作促发展,以奉献出成果,以清廉彰显地质人的高风亮节。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是地质人的常态。而中国地质调查局境外地质工作团队却还要远离祖国,长时间生活在异域他乡的陌生环境,跨越艰险,战胜孤独……他们靠“责任、创新、合作、奉献、清廉”完成梦想,他们靠梦想成就人生。

(本文感谢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沈阳中心、西安中心、南京中心提供相关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