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自然资源部助力脱贫攻坚成效综述

尽锐出兵 坚决打赢自然资源脱贫攻坚战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焦思颖 发布时间:2019-10-17

 “家家户户小洋房,自然优美村庄靓,资源生金拔穷根,小麻雀变金凤凰。”在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村民们喜欢用顺口溜形容近年来村子发生的变化。

赣州市赣县区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罗霄山特困片区县,是自然资源部定点扶贫县之一。赣县区的发展,是自然资源部进行精准扶贫的一个缩影。脱贫攻坚战以来,自然资源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决策部署,站位高,行动快,力度大,把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强力推进,特别是在政策支持上,翻箱倒柜,倾囊相助,在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开创了自然资源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生动实践。

织网

自然资源政策惠及神州大地

自然资源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战略性、根本性的重要地位。我国贫困地区致贫原因复杂多样,总体上都与特殊的自然资源条件有关。脱贫攻坚、巩固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自然资源是重要基础和保障,土地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为拔除穷根,自然资源部立足贫困地区特殊的自然资源条件,翻箱倒柜,倾囊相助,不断创新和完善土地政策,实施差别化支持措施,力度大、措施实、效果好的政策令贫困地区面貌发生显著变化。

针对深度贫困地区等脱贫攻坚重点区域,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等重点领域,自然资源部出台多项用地保障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对“三区三州”及其他深度贫困县,国家统筹开展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剂,大大提高了深度贫困地区土地指标交易价格。针对“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重、工程量大、资金筹措难等问题,“十三五”初期就专门出台文件,指导贫困地区用好用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可在省域内交易政策,确保易地扶贫搬迁工作顺利推进。在产业扶贫方面,指导地方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特别是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规范执行相关土地政策,助推产业发展。

在生态保护修复方面,自然资源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全国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安排25个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下达年度奖补资金170亿元。在试点选择上向生态环境脆弱的贫困地区倾斜,试点涵盖乌蒙山、祁连山等多个贫困地区。支持贫困地区开展矿山生态修复,2019年下达中央奖补资金3.9亿元。

在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财政下达补助资金约164亿元,支持甘肃、陕西、四川、江西、云南、贵州、广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贫困地区部署实施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极大改善了贫困地区农村面貌和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经营,使贫困农户直接受益。

同时,自然资源部注重发挥地质调查技术优势,在贫困地区重点部署了找水打井、农业地质调查等项目,有效解决了贫困群众饮水难题,指导建立了一批富硒特色农业产业。

地质找水共施工探采结合井145眼,探明水源地数量50处,引水示范工程建设满足了23万人安全饮水需求。新发现地质灾害隐患点1181处,为地灾防治提供技术支撑。土地质量调查新圈定富硒土地资源270万亩,支撑5处农业示范基地建设,近30万贫困群众受益。新发现矿产地70处,发现地质遗迹点600余处,支撑申报省级以上地质公园8处,为贫困区解决民生问题和发展特色产业提供了重要基础支撑。

此外,自然资源部结合6个县定点扶贫工作和牵头联系乌蒙山片区工作,深入调研,针对地方提出的困难、问题和需求,实施订单式差别化支持措施,为当地脱贫攻坚工作作了不懈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

筑路

特殊政策为脱贫攻坚打通康庄大道

“过去扶贫,我们是‘撒胡椒面’,管不了大用。”谈起过去的扶贫方式,甘肃省镇原县委副书记、县长侯志强如是说。如今,扶贫进入新阶段,思路办法都得变,而精准扶贫就是必由之路。

精准扶贫,关键在于精准。如何做到精准?自然资源部用非常之举措攻克非常之难题,探索出特殊的政策思路,为脱贫攻坚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规划计划管理方面,自然资源部每年对全国834个贫困县专项安排每县新增建设用地计划600亩。足额保障深度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易地扶贫搬迁、民生发展等用地需求,土地利用规划计划指标不足部分由中央协同所在省份解决。2016年开始为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每县专项安排用地计划600亩。2017年对全国832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片区外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每个县额外再增加600亩建设用地指标。2017年支持深度贫困地区政策明确对深度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易地扶贫搬迁、民生发展等用地足额保障。特别是在土地利用计划指标逐年减少的2018年和2019年,政策仍继续向贫困地区倾斜,对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及其他深度贫困县,继续安排每县用地计划指标600亩,为顺利推进脱贫攻坚提供了空间保障。

在用地审批方面,深度贫困地区建设用地,涉及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的,在做好补偿安置前提下,可以边建设边报批;涉及占用耕地的允许边占边补,确实难以落实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可按补改结合方式落实,并按用地审批权限办理用地手续。同时,还将深度贫困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省级以下建设项目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的预审权下放到省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为脱贫攻坚项目尽快落地破解了难题。

在土地利用方面,深度贫困地区在充分保障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防止外部资本侵占控制的前提下,允许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以出租、合作等方式盘活利用空闲农房及宅基地;通过村庄整治、宅基地整理等节约的建设用地,鼓励采取入股、联营等方式,重点支持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和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贫困群众增加财产性收入、实现稳定脱贫提供了重要渠道和制度保障。

通渠

为贫困地区引来财富 “源头活水”

山还是那座大山,云还是那样的云。但在四川省巴中市大干溪村村民眼中,过去承载的是忧伤,现在看到的是风景。

过去几年,特殊的增减挂钩政策为贫困地区带去了真金白银,彻底改变了贫困群众的生活。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先后突破县域内流转、省域内流转、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框架内跨省域流转,最终实现国家统筹的跨省域调剂。

省域内流转方面,28个省(区、市)享受增减挂钩节余指标在省域范围内流转使用的政策,自2016年2月以来,18个省份开展了省域内流转,累计完成流转指标45万亩,流转收益超过1300亿元。跨省域调剂方面,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重大决策部署,允许“三区三州”及其他深度贫困县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流转,开展增减挂钩不受规模指标限制。2018年,19个深度贫困地区所在省份调出节余指标19.43万亩,获得调剂资金607.28亿元。2019年的跨省域调剂任务已经下达,深度贫困地区调剂节余指标20.88万亩,调剂资金647.30亿元,为贫困地区提供了有力的资金筹措渠道和充足的资金保障。

“增减挂钩政策经济效益可观,盘活了土地资源,加速了脱贫步伐。社会效益明显,促进了贫困地区城镇化进程,缓解了城镇建设用地的压力,又优化了城乡建设用地结构与布局,大幅提高了贫困人群的文化生活水平,较好地统筹了城乡共同发展。生态效益突出,打造了‘空气净化、水土保持、景观美化’三位一体农村生态系统,贫困地区生活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看着增减挂钩政策为贫困地区带来的变化,江西省赣州市赣县区区委副书记、副区长薛永森坚定了脱贫攻坚的信心,“赣南苏区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主体,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我们将继续用好用活自然资源政策,让这里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