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地质科技奖 今年新意多

——记2018年度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奖

来源:地调局地学文献中心 作者:徐佳佳 发布时间:2019-06-28

2018年度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奖评选于近期拉下帷幕,秉承优中选优的原则,本年度共有6项成果被授予地质科技类一等奖、8项成果授予地质科技类二等奖,4项成果授予地质科普类二等奖,1人获国际科技合作奖。奖项覆盖56家单位、201名科技人员和1名外籍专家。本届评选紧跟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改革步伐,严格按照“五问”成果评价标准,围绕地调局近年来在天然气水合物等领域取得的突出成果,在奖项设置、评奖组织等方面,探索开展了多项改革,取得了较好效果。那么,本届地质科技奖都有哪些新看点?

专家和单位推荐并举,为全面实行提名制试水

提名制是科技类奖项评审的国际通行做法,注重同行认可而非科研人员“自我包装”,但在我国现行的科技奖励制度下,大多数科技奖项都要经过一个由推荐单位根据指标层层筛查的遴选过程。为了减少科研人员逐级申报带来的“非科研活动”时间成本,2017年5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通知,要求科技奖励实行提名制。目前从国家科技奖到省部级科技奖励都已经或即将在评奖组织工作中全面实行提名制。为了紧跟国家科技奖励改革方向,局地质科技奖在保留原申报单位推荐制的同时,引入了专家提名制,具备提名资格的专家包括两院院士、李四光学者、地调局科学技术委员会成员及局机关各部室主任。由于提名者要承担推荐、异议答复等责任,并对相关材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专家在提名时一般都会综合考虑自身的评价责任及信誉。通过专家提名和单位推荐并举的方式,地调局近年来在天然气水合物、北方新区新层系油气、砂岩型铀矿、地热资源调查评价以及地质调查服务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等领域的突出成果得到了更加及时的推荐。

紧扣定位推动转变,保障资源安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硕果累累

本次评选出的14个地质科技类获奖项目,相较以往,更全面地展现了地质调查科技成果全力支撑能源、矿产、水和其他战略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的能力。

保障能源、矿产、水和其他战略资源方面,“塔里木盆地温宿凸起及周缘新区新层油气调查获重大突破”在新温地1井、新温地2井分别获得日产油43方、22方,评价温宿凸起圈闭资源量6.41亿吨,有望形成浅层优质高产规模油田;“鄂尔多斯盆地煤田、油田勘查钻孔大数据运用与铀矿找矿突破”圈定铀成矿远景区9片、找矿靶区51个,提交的远景资源量推动鄂尔多斯盆地成为世界级产铀盆地;“城市浅层地热能开发适宜性评价技术与沉积盆地深部热能传输机制研究”解决了不同尺度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利用的难题,并研发了干热岩靶区优选技术,成果转化后拉动地热产值7500亿元,相应减排二氧化碳4800万吨。

开展多门类自然资源综合调查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方面,“地下水监测与信息管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获国家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5项,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地下水动态远程监测与管理系统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研发的井管和连续多通道管填补国内空白。在山东半岛海岸带综合运用钻探、地球物理、航空遥感、地理信息等技术手段开展的调查与监测工作,系统解决了调查区海(咸)水入侵分布、岸滩侵蚀淤积变化、卤水资源变化、沉积物重金属富集等资源环境问题。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推进新型城镇化和重大工程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示范区(曹妃甸)开展的活动断裂与区域地壳稳定性、地面沉降现状、工程地质条件、区域地下水资源潜力等调查评价为曹妃甸规划与建设提供了地质解决方案,并直接服务于重大工程区规划与建设。

服务防灾减灾和脱贫攻坚方面,在查明川藏铁路沿线及邻区发育的54条活动断裂带的空间位置与活动性后,提出了铁路理塘乱石包段等8段线路优化和防灾减灾建议,为铁路避免近9亿元的因灾损失。

首次设立科学普及奖、国际合作奖,与国家科技奖励体系接轨

早在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就专门设立了科普组,奖励对优秀科普作品的创作做出直接贡献的公民。2016年以来,从国家到部、局层面,都高度重视科学普及工作。局党组要求“要用科技创新引领、支撑和改造地质调查,同时要把科学普及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每个项目都要设立地质科技创新和科普工作的目标”。随着近两年优秀科普作品的不断涌现,结合地质调查科普工作特点,2018年适时组织了首届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奖(科普类)项目评选。首届评选从15项视频、图书等科普作品中评选出了4项二等奖作品。其中3项由地调局牵头制作,1项由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牵头完成。获奖作品宣传普及了我国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天然气水合物科技创新成果、我国海洋技术装备领域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海马号”以及矿山环境保护知识,引起社会强烈反响。

国家科技奖励体系中的国际合作奖于1994年设立,25年来共授予为中国科学技术事业作出重要贡献的118位外籍专家和3个组织,其中与地调局合作的外籍专家有3位。近年来地调局与世界各国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迈上了新台阶,推动了“化学地球”和“全球岩溶动力系统资源环境效应”2个国际大科学计划的全面实施,并加强了与40多个国家的多边地学合作平台建设。为了表彰和激励为中国地质调查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杰出外籍专家,促进国际科技合作的进一步发展,与国家科技奖励体系接轨,2018年组织了首届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奖(国际合作)的评选。经推荐单位的答辩角逐,与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合作的肯尼斯•维尼•克劳斯研究员(Kenneth Wayne Krauss)从来自美、加、印尼的3名外籍专家中脱颖而出。肯尼斯•维尼•克劳斯是美国地质调查局湿地与水生系统研究中心的生物部负责人,自2012年以来,他和他的团队每年来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工作时间达50天/人,助力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滨海湿地科学研究跻身于世界先进水平。

青年、女性科技人才彰显活力,获奖人数及排名均大幅提升

与往年相比,本次获奖人员的年龄结构明显趋于年轻化。一是青年人才人数多,在获奖者中占近三分之二。据统计,本次获奖人员中40岁以下的青年人共130人,占64.7%;二是排名靠前,18个获奖项目中,有5个项目(占27.8%)的第一完成人是青年人,16个项目(占88.9%)的前三完成人中有青年人。

自2015年屠呦呦成为首位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女性科学家后,加强对女性科技工作者的激励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和重视。据中国科协统计,女性科技工作者在我国获得科技奖励的比例为17.1%,且排名相对较靠后。本次地质科技奖获奖人员中,女性有47人(占23.4%),且3个项目(占16.7%)的第一完成人是女性科技人员,与以往相比大幅攀升。地质调查事业创新人才辈出、创新活力迸发、创新成果涌流的生动局面已然形成。

当前,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对地质工作的要求、地质工作的外部环境以及地质调查事业的发展条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地质调查事业将坚持“全力支撑能源、矿产、水和其他战略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管理中心工作”的定位,生产更多、更高水平的优秀成果,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