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一图看懂什么是自然资源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马永欢 吴初国 黄宝荣 苏利阳 发布时间:2018-05-25

自然资源基本概念

国际定义

无论是整个环境还是其某些部分,只要它们能(或被认为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就是自然资源。

——《世界资源与产业》(1951年地理学家Zimmermann提出)

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物,以及形成这些成分源泉的环境功能。前者包括土地、水、大气、岩石、矿物、生物及其群集的森林、草地、矿藏、陆地、海洋等;后者则指太阳能、生态系统的环境机能、地球物理化学循环机能等。

——《大英百科全书》

人在自然环境中发现的各种成分,只要它能以任何方式为人类提供福利,都属于自然资源。从广义上来说,自然资源包括全球范围内的一切要素,它既包括过去进化阶段中无生命的物理成分,如矿物,又包括地球演化中的产物,如植物、动物、景观要素、地形、水、空气、土壤和化石资源等。

——1970年联合国文献

自然资源是在一定时间和一定条件下,能产生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因素和条件。

——1972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各国在宪法、民法或者自然资源法中,对自然资源的界定不仅包含具有经济开采、开发价值的自然资源,还包含具有生态服务价值和美学价值的自然资源。从传统的土地、矿产、水、森林、草原,到沙漠、冰川、河流、湿地、滩涂、山岭、海岛、保护地和其他自然景观,自然资源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

 

国内定义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并能为人类利用的自然要素。它们是人类生存的重要基础,是人类生产生活所需的物质和能量的来源,是生产布局的重要条件和场所。

——《辞海》(1979年)

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中能被人类利用或在一定技术、经济和社会条件下能被利用来作为生产、生活的物质、能量的来源,或是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研究条件下,为了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而被利用的自然物质和能量。

——《自然资源研究的理论和方法》(1985年学者李文华等提出)

自然资源是一定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能产生生态价值或经济效益,以提高人类当前或可预见未来生存质量的自然物质和自然能量的总和。

——《资源科学论纲》(1994年封志明、王勤学等学者认为)

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生成的物质与能量。

——《中国资源科学百科全书》(2000年孙鸿烈等主编)

自然资源是人类能够从自然界获取以满足其需要与欲望的任何天然生成物及作用于其上的人类活动结果;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取自自然界的初始投入。

——《自然资源原理》(2007年学者蔡运龙认为)

 

定义共性

一是自然资源是在一定的时空内可供人类利用并造福人类的自然物质和能量;

二是自然资源不同于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以人类为中心客观存在的物质而言,而自然资源则是从价值或财富来理解的自然环境因素;

三是自然资源的概念、范畴与社会经济技术密切相关,伴随人类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而提高了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深度和广度。

可见,自然资源是在一定的时间和技术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的总称。

 

自然资源基本属性

经济属性:当今生产活动中,自然资源成为对生产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基础要素,更是以其日益稀缺的特性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

环境属性:自然资源是整个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环境成本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

法律属性:在法律层面,自然资源首先是重要的权利客体。一些学者倾向于将自然资源所有权纳入民法体系。

政治属性:马克思强调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性质。而自然资源是生产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基础性生产资料,这就赋予了自然资源隐性的但又不能忽视的政治属性。

 

自然资源主要特点

稀缺性: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自然资源相对于人类的需要在数量上的不足,两者之间的矛盾构成资源的稀缺性。我国自然资源稀缺性问题十分严重,节约资源是我们的基本国策。

整体性:自然资源各个组成部分在生态系统中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便是从自然资源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角度,提出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保护的理念。

地域性:自然资源总是相对集中于某些区域之中,其数量、质量、稀缺性程度及特性存在地区差异。动植物资源有地带性、水资源有流域性、矿产资源有成矿带。这就决定了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必须因地制宜,根据其区域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特别是把用途管制制度覆盖到全部国土空间,解决各地自然资源分布状态不平衡问题。

功能多样性:大部分自然资源都具有多种功能,包括生产功能、生态调节功能、载体功能和信息功能等,各种功能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因此,自然资源管理工作要强化监督管理,使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发挥最大效益。

两重性:各种自然资源既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又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这两个方面的作用缺一不可。因此,对自然资源既要重视开发利用,又要重视保护与管理。

变动性: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范围和深度不断扩大,自然资源系统、人类—资源生态系统也在不断地运动和变化(资源增值性与报酬递减性)。这决定了自然资源管理改革要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尊重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和主要特点,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健全管理制度和体制,使自然资源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

 

自然资源分类体系

自然资源都是以土地的形态(山岭、荒地、滩涂)存在,或是依附于土地(矿藏、水流、森林、草原)存在,无论哪种分类体系都是以土地作为最基本的依托和基础。按再生性划分

按照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可划分为再生资源和非再生资源两大类。

再生资源又称可再生资源或可更新资源,是被人类合理开发利用后可以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功能,使之得到恢复和再生,从而能够持续利用。再生资源又分为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两者都是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

非再生资源又称不可再生资源或不可更新资源,是指它的储量在人类开发利用后逐渐减少以至枯竭,而不能再生的自然资源。例如:矿物资源(包括能源矿物、金属矿物、非金属矿物等)等储量固定的资源。

按耗竭性划分:

按耗竭性可以将自然资源分为耗竭性资源和非耗竭性资源。

耗竭性资源指被开发或利用过程中导致明显消耗或资源蕴藏量为零的过程状态或改变其位置、形态、存在形式等。耗竭性资源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可更新资源和不可更新资源。

非耗竭性资源指通过天然作用或人工活动能再生更新,而为人类反复利用的自然资源。非耗竭性资源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恒定资源、亚恒定资源,以及易误用、易污染资源。

按照列举法划分:

《中国自然资源手册》按列举法将自然资源分为9类,包括土地资源、森林资源、草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能源资源和其他资源。

我国《宪法》第9条对自然资源的种类进行了列举,即“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等自然资源,都属于国家所有”。

 

什么是自然资源资产

自然资源资产是具有稀缺性、有用性及产权明确的自然资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扩大了自然资源范畴,不仅将传统意义上投入经济活动的自然资源部分纳入进来,如矿藏、森林、草原等,也包括作为生态系统和聚居环境的环境资源,如空气、水体、湿地等。

自然资源资产是指其中具有稀缺性、有用性(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产权明确的自然资源。

并非所有的自然资源都可以资产化

只有同时具有稀缺性、有用性和明确的所有权三个条件的自然资源,才能称为自然资源资产。

自然资源资产不同于一般固定资产

自然资源资产具有自然天成的属性特点,同时具有资产化和生态价值的双重特征,特别是生态价值补偿的意义更为突出。

自然资源具有时空分布不均、循环途径不一、功能数量不一等特点,其生态补偿的标准难以统一核算,这是不同于一般固定资产折旧的明显特征。

 

自然资源管理规律与原则

价值和供求关系规律

坚持以市场化为导向,按照价值规律和供求关系决定资源产品及其生态服务的价格,使价位作为反映自然资源稀缺程度和开发强度的标尺,让价格发挥资源配置的杠杆作用。

整体性规律

人类的经济活动是在生态经济系统中进行的,其中某一资源的利用与开发都将引起其他资源的连锁反应,并使整个生态经济系统的结构发生变化。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更需要遵循整体性规律,加强整体性管理和保护。

区域性规律

自然资源的分布具有不均衡性,在数量、质量上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并有区域性的分布规律。因此,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地区差异采取管控措施。

适应性原则

针对管理系统存在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通过规划、设计和开展探索性试验,提供适应性地开展自然资源管理的模式。适应性管理的目标在于通过主动开展积极的管理实践,研究自然资源对管理的响应,分析预期目标与监测目标的差异,提高对系统功能的认识,增强资源管理的科学性。

分区分类原则

我国地域辽阔,区域间自然资源特征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方式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分区域采取有针对性地管理措施。自然资源种类繁多,各类自然资源的经济、生态、政治和法律属性存在较大的差异,不仅需要根据不同种类自然资源的特征,实施分类管理,还需要以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为基础,落实用途管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