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保持初心 追梦前行

——记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邓希光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朱夏 发布时间:2017-11-08

从陆地到海洋,从青藏高原到大洋海底5755米,从南海到南极,他一直奋战在地质工作最前沿;无论时间、空间怎么变化,工作场所如何变化,不变的是他对地质事业的无限热爱,对海洋强国梦的执着。他就是中国地质调查局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邓希光。

十几年来,深爱地质工作的邓希光,收获了事业上的累累硕果:先后获得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012年)、中国海洋工程咨询协会“海洋工程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3年);先后被中国大洋协会评为“中国大洋工作优秀工作者”,国家海洋局授予其“中国大洋科学考察先进工作者”称号;2013年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第一批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并于2015年获得中国地质调查局的表彰;2012年1月,邓希光还作为大洋科考队员代表,受到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同志等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慰问。

工作中的邓希光

地质梦的开始

邓希光来自于湖南的一个小山村,小时候他就想当徐霞客式的旅游家,探索自然,了解自然。1988年填报高考志愿时,他不假思索地将长春地质学院地质系地质学专业作为了高考的第一志愿。进入大学之后,他被老师所讲的地质内容和实习岩石类型所吸引,特别是丰富多彩的野外实习生活给他带来了一片新天地。因此,在大学的4年时光里,他孜孜不倦,刻苦学习,年年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每年都拿奖学金。

大学毕业后,邓希光被分配到湘南地质队工作。20世纪90年代初期,地质工作处于最低潮,整个行业仍处于不景气的“寒冬时期”。邓希光刚一报到,单位就说没活干,让他先回家等通知。在家等了半个月之后,他怀着一颗不甘的心再次来到单位,希望有份工作。当时,野外区调队正需要人,就这样开始了他的区域地质调查之路。南方,雨水多、森林覆盖率高,有时找一个点需要半天甚至更长的时间,而且地质现象出露不全,难以捉摸,邓希光发现自己的知识面远远不够,需要进一步学习,就此萌生了研究生学习的想法。于是,他白天出野外,晚上复习功课准备考研。功夫不负有心人。1994年,他顺利考入了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进入了研究生学习阶段。

此后,在中国科学院学习的8年,从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到博士后,是他扩大知识面和系统的学习阶段。通过知识的积累,他逐渐了解了地质行业,同时也给了他一个更加宽广的舞台。在研究生学习阶段,导师分配给他南极工作,他很兴奋,查资料,阅读文献,忙得不亦乐乎。不过由于其他原因,在硕士期间他没有去成南极,但从事高级变质岩的研究工作,体会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体会到古人“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心情。

在博士学习期间,他刚好有一次去南极考察的机会,是火山岩分布的西南极南设得兰群岛,研究的是一套中新生代基底地层,时间为一个月。1997年11月底,他踏上了南极之路;12月1日到达南极,开始南极调查之路;1998年1月3日返回。通过一个月的调查,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他们发现了一套近端的浊积扇沉积,并在随后的室内研究中确定该套地层时代为三叠纪晚期。19年后,他又随“海洋六号”船来到了南极,担任了首席科学家助理、登陆考察队队长,圆满完成了登陆考察任务。

1998年,他参与了青藏高原的地质考察。在羌塘无人区,他首次发现了具有典型蓝闪石的蓝片岩,并确定了其年龄,认为在羌塘中部存在古特提斯的缝合线。此后,他又多次对羌塘中部的蓝片岩进行了考察和研究。

2000年,他来到了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学习地球化学。在合作导师的指导下,他系统学习了岩石地球化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方法,有机地将岩石、构造与地球化学结合起来,为从事海洋地质工作奠定了基础。

永不停息的追求

2003年,邓希光博士毕业后来到了广州海洋局,从此踏上了海洋科学考察研究的征程。十多年来,他始终坚持在海洋地质科学考察一线,先后担任了中国大洋科学考察、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资源科学考察、中国第33次南极科学考察海洋六号航次的首席科学家、首席科学家助理等,主持或参与了多个国家重点项目的科考及研究工作。

——探索大洋的奥秘。2006年开始从事大洋工作以来,邓希光先后参与了10个航次30个航段大洋科学考察的海上调查工作,担任了7个航段的首席科学家和17个航段的首席科学家助理。尤其是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从2011年开始再次进入大洋科考以来,他于2011年担任首席科学家助理,配合首席科学家,出色地完成了海洋六号的首航大洋科考任务,保障了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5000米级深海试验的顺利进行,并为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7000米级深海试验选取了合适的试验区。为此,大洋协会还专门为“海洋六号”船颁发了“首航深海大洋科考业绩显著”匾牌。2012年,他又保障了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7000米级深海试验的顺利完成,为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履行国际义务做出了贡献,受到了国土资源部领导的嘉奖。2012年,在大洋23航次的大洋科考中,他在西太平洋国际海域发现了高覆盖率、高丰度的深海资源,为中国大洋矿产资源开发协会的大洋调查拓展了方向。2014年,他担任大洋36航次第二、三航段的首席科学家,组织和完成了我国自主研发的“潜龙一号”6000米无人无缆潜器(AUV)试验性应用并获得成功。在东太平洋,他对“潜龙一号”的探测功能和平台性能进行了全面试验和应用,共完成9个潜次下潜,其中有3次在海底执行了超过24小时的探测任务,累计海底作业时间达104个小时,完成声学探测101千米、光学探测55千米,创造了多项应用新记录,标志着该设备向实用化装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2015年,他担任了大洋36航次第三航段的首席科学家,成功地将多波束回波勘探新技术应用到多金属结核和富钴结壳资源调查领域,完成了采薇平顶海山多波束回波探测全覆盖测量,拓展了海洋多波束测量技术的应用范围,完善了多波束测量的野外采集规程,为圈定资源远景区和富集区提供了技术支撑。2016年,他担任大洋41航次第二阶段的首席科学家,圆满完成了深海采矿设备的应用性试验。

——追踪深海稀土的痕迹。深海沉积物是否存在稀土是当今国际地学研究热点,从2012年开始,广州海洋局开展深海沉积物稀土资源调研,2013年中国地质调查局组织开展了大洋稀土资源航次调查。作为该项目负责人之一,邓希光担任了2013年航次调查的首席科学家,开展了太平洋深海沉积物稀土等新资源潜力探查。我国首次在太平洋海底发现稀土资源并取得了实物样品,圈定了深海沉积物稀土的有利靶区,成果也入选2013年度中国地质调查十大进展。2014年~2015年,邓希光又连续作为首席科学家助理,在调查靶区圈定深海稀土资源成矿远景区,并在2015年的航次调查中发现高品位的沉积物稀土矿,品位超过了陆地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工业品位的数倍。2015年,他担任了中国地质调查局深海资源调查航次第一航段首席科学家,首次在东太平洋国际海域开展多道地震为主的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初步查明了调查区的地层和构造特征,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拓展海洋科研领域。作为大洋航次的项目负责人,邓希光从项目论证、设计编写、审定现场实施方案、现场施工监督以及编写成果报告,每一步都不能掉以轻心。现在的大洋工作不像早期,每两三年一个航次,知识还有一个积累的过程,但现在是一年一个航次,因此每年都有这么一个轮回,几乎就没有停下来。他每年有100多天的时间在海上,还有100多天在出差,再加上其他一些杂事,只能挤出时间干。他除了参加广州海洋局负责的深海沉积物稀土资源和主要负责的富钴结壳和多金属结核海底矿产的调查和研究外,还在我国多金属硫化物矿区的调查和研究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2007年,他在西南印度洋脊49.6°E区发现了世界上第一个超慢速扩张洋脊海底热液活动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热液区的发现“结束了国际上超慢速扩张洋脊能否发育热液活动区的争论”,然后利用摸索出的快速找矿方法,相继在西南印度洋脊多处发现了热点活动区,揭示了超慢速扩张洋脊的硫化物资源成矿前景。

——深潜5500米海底。2014年7月19日,他跟随中国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开始第一次深海地质考察,成为中国地质调查局下潜第一人。此次下潜从下水到回到甲板将近11个小时,在海底近底考察了5个小时,下潜的最大深度达到了5555米。说来也巧,那天正是国家海洋局成立50周年,打破了搭载科学家下潜最大深度的记录。在下潜过程中,他观察到了海底丰富多彩的地质现象和生物,也经历了一次从水面时的35℃高温、海底4℃~5℃的低温,再回到水面25℃的中温,度过了一次从炎夏到初冬又到春天的季节。通过此次下潜,他深刻体会到高科技的重要性,海底摄像、可视化抓斗、可视化浅钻都可以近距离观察和取样,打破了传统陆地地质和海洋地质传统考察方法。他们在海底现场进行了土工原位测量系统试验,同时还将此次成果与海洋六号船调查得到的成果进行了对比,还进行了多波束回波勘探技术试验。8月27日,他们再一次下潜,下潜深度达到了5755米,打破了8月19日创造的科学家下潜记录,进一步验证了多波束回波勘探技术的应用,为2015年该技术在大洋36航次调查中发挥作用奠定了基础。

无私奉献 无悔追梦

个人荣誉的获得离不开单位的关心和培养,也离不开同事们的大力支持,这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誉,也是广州海洋局全体职工的荣誉和骄傲。

邓希光虽然在工作中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这一项项荣誉的背后,却蕴含着他对家人说不出的愧疚。记得在2002年,他参加西藏项目工作,女儿刚出生半个月就离开了家,3个月后回来,女儿开始会笑了。到广州海洋局工作后,大半年的时间都在海上,房子装修、小孩学习、照顾老人全靠妻子一个人承担,他总觉得亏欠家人太多太多了。

如今的邓希光,经历了十多年风浪的磨练,业务愈加娴熟,意志愈加坚定,他期待着为中国海洋强国梦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