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为“一带一路”倾注地质力量

——境外地质矿产研讨会侧记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周飞飞 发布时间:2017-10-31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要“积极促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努力实现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党的十九大为中国开启了一个“新时代”,也为“一带一路”倡议注入新的强劲动力。新时代,新征程,新篇章,中国的境外地质工作将如何深度谋划,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

日前,中国地质学会境外地质矿产研究分会、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境外地质矿产研讨会,重点研讨的就是在新形势下更好地明确目标和方向,蹄疾步稳地做好境外地质调查研究工作。

来自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所属事业单位,中国地质大学、中山大学等高等院校,核工业、有色、冶金、中化、地矿等行业地勘单位,中国铝业公司、中色地科公司、山东局蒙古正元公司、大同煤矿集团等企业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工程师、企业家参加了会议。裴荣富、徐勇、刘大文、汪东波、郑大瑜等14位专家发表了精彩演讲。

做好“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与信息服务 

“‘一带一路’倡议为国际间互通有无架设了一条现代化发展之路。我们的地质工作也要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更好地走向国际。对‘一带一路’矿产资源要开展地质、技术、经济、环境4个方面的综合评价,促进资源转化为资产、资本,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裴荣富的精彩演讲赢来一片掌声。

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境外地质工作的重大机遇期和集中发力期。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徐勇着重介绍了境外地质调查工作的定位和今后发展方向。

“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基础性、公益性、战略性的基本定位,加强与驻合作国经商处、中资企业、境外合作方的需求对接,核心工作是做好‘一带一路’基础地质调查与信息服务。”对此,徐勇的阐述简明扼要:地质调查国际合作立足于服务国家政治外交、“一带一路”倡议和国际产能合作;在社会层面,提供境外地质矿产信息,服务企业“走出去”产能合作;在地球科学层面,实施国际合作大科学计划,创新引领地质科学发展;在自身发展层面,服务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建设,扩大国际影响,培养国际化领军人才。

据介绍,2016年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境外地质调查成果丰硕:一是地球科学合作研究逐步深入,成矿规律研究与合作编图覆盖全球,建立了覆盖全球陆地1/8的全球地球化学基准网和大河流域监测网,初步建成英文版“化学地球”—全球一张地球化学图平台,实现1:500万尺度地球化学填图权威数据发布;二是基础地质调查国际合作渐成规模,在25个国家合作实施地质调查项目,提高了“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地质工作程度,为吸引矿业投资奠定基础;三是启动编制全球成矿区带一张图,完成西部天山成矿带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时空分布研究与图件编制,启动全球成矿带对比研究和初步完成全球三级成矿带编制一张图,启动全球地学大数据与资源环境评价,推动国际产能合作;四是基本完成全球地球化学填图和卫星遥感解译工作技术标准,初步完成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指南编制,进一步完善《境外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技术要求》和《水文与环境地质合作编图指南》,选择典型区域进行试验和示范;五是完成地质调查国际合作全局“一盘棋”工作机制,启动全球地学大数据与资源环境评价国际研究中心建设工作,建立中国—阿拉伯地学研究中心,并探索建立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国际培训中心。此外,地调局还强化了科普和人才工作,加强了境外地质矿产调查研究团队和全球地质矿产数据挖掘与资源环境评价人才团队建设。

2018年到2020年,境外地质调查仍将紧紧围绕实施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对基础地质信息的重大急迫需求。一方面,拓展一切可以利用的渠道,依托国际地质矿产合作平台,实施国际合作大科学计划,合作开展地质调查,提高合作国地质工作程度,为国际产能合作打基础;另一方面,专题分析和综合评价全球资源潜力和投资条件,为政府决策制定和企业投资决策提供有效服务。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正确义利观,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对此,境外地质矿产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外事部境外地质调查处处长刘大文认为,中国继续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地质智慧和力量”必不可少。

建设世界一流的新型地质调查局,意味着要具有国际化、全球化的思维和站位。“在国际上,我们要做全球资源数据的提供者、新的地球科学知识的酝酿者、先进地质调查技术的提供者;在国内,我们要做国家资源安全保障的基础服务方,环境保护、海洋强国建设与灾害监测防治领域的排头兵,国家政治外交布局中的实践者。”

“资源与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两个重要命题,其背后地球科学问题的解决恰恰是地质工作者应当担负的职责和使命。”刘大文说,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核心就是“共商、共建、共享”,从资源与环境的角度而言,中国要在全球治理方面拥有一席之地,就要更好地发展和应用地球科学。

首先是做好全球基础地球科学数据的采集与共享服务,实施化学地球、全球岩溶等国际大科学计划。一带一路”倡议正极大地推动着全球地学界跨领域、跨地区的国际合作。其次是为“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布局提出建议,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培训地质与矿业领域的管理和技术人才。

为境外地质工作提供精准服务 

“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的矿业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2013年~2016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流量约5600亿美元,向所在国缴纳的各种税金超过1000亿美元,创造的就业岗位数以百万计,促进了相关国家资源、劳动力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受到普遍欢迎。

境外地质矿产研究分会副会长、中国铝业公司矿产资源管理部主任汪东波讲述的一个个鲜活案例,将《境外矿业投资需关注的几个问题》讲解得引人入胜。他认为,境外矿业投资,第一应关注资源品质,尤其不要被国内相关指标束缚,因为边界定位具有明显的经济属性,各国情况大不一样。如果在国内发现20万吨的铜矿,边界品位0.3%,平均品位是1%,就可以称为“找矿突破”;但在非洲,这样的铜矿根本就不是矿,因为那里铜的品位是0.7%到1.0%,平均品位多数高于2.5%。“我们的企业在境外,要熟悉国际标准,用国际标准来评价矿产资源的品质。”

第二,境外投资要关注当地的基础设施状况。基础设施往往是大宗矿产品开发成败的关键,其重要性甚至高于矿床的规模和品位。比如,处于喀麦隆和刚果交界处有一个大型富铁矿项目长期搁置,原因就是需要修建480公里的铁路,配套建设一个深水码头,投资巨大。

第三,境外矿业投资要关注环境问题。在智利和阿根廷交界处的一个金矿,储量高达1538万盎司,但这个项目迟迟无法启动,就是因为需要移除3个冰山、影响7万农民的用水,还会导致氢化物、硫酸等对水体的污染。

第四,境外矿业投资要把握好境外矿业的规律,同时要坚定信心。大型矿床的勘查开发普遍周期较长,从事境外资源开发一定要有长期的、周密的、有序的开发规划与预案。“要谋定而动,不忘初心,持之以恒。”

境外地质矿产研究分会秘书长、中国地质调查局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梅燕雄表示,作为中国地质学会的一个分支机构,境外地质矿产研究分会成立于2014年,举办了三次境外地质矿产研讨会,开展了一些咨询调研工作。今后将积极做好会员发展和服务工作,大力吸收国内外优秀的专家学者、工程师、企业家加入境外地质矿产调查研究和资源勘查开发队伍,通过多种形式建实建好交流服务平台和信息共享平台,为国家宏观决策和中资企业“走出去”提供精准服务。

“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属于世界。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境外地质工作重任道远。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必将对中国和世界产生深远影响,必将给“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新的强大动力,也必将为境外地质工作带来更广阔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