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责任重于泰山 不容丝毫懈怠

——2017年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视频会议精神解读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李 平 发布时间:2017-04-25

2016年,全国成功避让地质灾害676起,避免人员伤亡23956人,避免经济损失7.1亿元。截至目前,30多万名群测群防员已覆盖全国,29个省(区、市)设立了省级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31个省、179个市、990个县建立了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

当前,防灾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备受各方瞩目,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把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越是以往防灾成效突出的地方,越是近几年都没有遭遇大灾的山地丘陵区,越是要有危机意识、忧患意识、问题意识。切实做到思想上不松懈、行动上不怠慢、工作上不打折。

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专业性很强、与社会关联度很大的工作,绝不能自说自话,就防治谈防治。今年,国土资源部将从全国层面予以引导交流,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更加紧密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

 

我国地质灾害类型示意图 

“汛期即将到来,希望大家抓紧行动起来,思想上一丝不苟,责任上一环不漏,措施上一招不失,指挥上一抓到底,以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有效的举措,尽心尽力做好今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凌月明在4月21日召开的2017年全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会议上指出。

会上,凌月明表示,今年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也是各地省级党委、政府的换届之年,特殊时期、敏感节点多,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凌月明要求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认真落实中央领导同志近期关于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重要指示批示和国家防总2017年第一次全体会议精神。他还回顾总结了2016年防治工作,分析研判了防灾形势,并对今年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做了安排部署。

2016年地灾防治成效显著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取得新的成效,成功避让地质灾害676起,避免人员伤亡23956人,避免经济损失7.1亿元。其中,三峡库区连续14年未因地质灾害导致人员死亡;湖南、四川、云南、甘肃等4个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开展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的省份未发生因地质灾害造成的重大伤亡事件;四川连续3年因灾死亡失踪人数保持在历史最低位水平。

据了解,2016年,国土资源部多次召开会议,对汛期工作作出全面部署。与此同时,国土资源部领导先后带队到山西、福建、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甘肃、新疆等地及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等重点地区检查指导,确保防灾工作责任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各地充分发挥技术队伍和群测群防体系作用,做到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复查和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复查。

此外,国土资源部坚持全年24小时应急值班,共安排值守700人次,接报并处理各地灾情、险情和预警等各类信息600余份。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精神,部领导带领国务院工作组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协助和指导地方完成福建泰宁“5·8”泥石流、新疆叶城“7·7”泥石流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国土资源部提供的资料显示,2016年,全国各地共成功处置地质灾害灾情险情13000余处,未发生1起因二次灾害导致人员伤亡事件。

同时,国土资源部部署全面推动全国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应急防治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地质灾害防御能力,成效明显。

据了解,在全面完成全国山地丘陵区地质灾害1∶20万调查的基础上,完成1333个县(市、区)的1∶5万详细调查和12007处隐患的勘查,基本查明全国地质灾害现状。全国31个省(区、市)、323个市(地、州)、1880个县(市、区)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全国共有30多万名群测群防员,实现地质灾害隐患点全覆盖。

此外,全国已有29个省(区、市)设立了省级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年度资金额55亿多元。全国共完成5481个地质灾害工程治理项目,保护127万多人的生命安全,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58万多人实施了搬迁避让。

记者从国土资源部了解到,目前,全国已建立了31个省级、179个市级、990个县级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建立了31个省级、270个市级、768个县级应急技术指导机构。125名国家级应急专家和2619名省级应急专家在各地分区驻守指导。17个省份形成了专业队伍包县、包乡提供技术服务防灾机制,极大解决了基层技术力量薄弱的问题。

坚持“不死人”的首要目标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事关百姓安居乐业和社会和谐稳定,责任重于泰山,不容丝毫懈怠。”凌月明指出,必须进一步深刻认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面临的严峻形势。

“生命财产安全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地质灾害直接关系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高度重视,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切,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人民群众的高度关心。”

凌月明表示,这既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发展的良好机遇,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挑战和压力。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必须从讲政治的高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认识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极端重要性,扛牢自身职责,把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少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

凌月明称,我国地质条件复杂,构造活动频繁,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地质灾害具有隐蔽性、突发性、破坏性强和动态变化的特点。隐患点数量动态变化,虽然通过综合治理核销了很多,但随着情况的变化和调查详查排查的深入,未来仍会继续增加。

“对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我们年年讲、年年抓,但是对某个具体地方来说,不一定年年有灾,甚至多年无大灾,干部群众容易产生松懈、麻痹思想,这是最大的危险。”据了解,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是世界性难题,不仅已发现的隐患点不容易防控,且只对此进行防控也远远不够,这些都使得防灾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凌月明指出,越是以往防灾成效突出的地方,越是近几年都没有遭遇大灾的山地丘陵区,越是要有危机意识、忧患意识、问题意识,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绷紧防灾的弦,切实做到思想上不松懈、行动上不怠慢、工作上不打折。

凌月明强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盯紧看牢重点时段、重大隐患和重点地区,一旦出现地质灾害险情,毫不动摇地坚持“不死人”的首要目标,坚决、及时、果断地避险转移所有应该转移的人员。特别是对于应急预案之外可能存在的隐患点、可能发生意外的一些环节和区域,也要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采取切实有效的防范措施,使防灾工作不留空白、不留盲区、不留死角。

拓宽思路做好今年工作 

3月22日,国家防总召开2017年第一次全体会议,汪洋副总理要求各地各部门牢固树立“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新理念,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政府社会协同,全面做好各项工作。

国土资源部已于3月份印发了《关于做好2017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通知》,明确了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重点任务。凌月明指出,“各地即将陆续进入主汛期,大家要按照早动员、早部署、早防范、早准备的要求,把每一项工作做深、做细、做实、做好。”

他表示,地质灾害防治是一项专业性很强、与社会关联度很大的工作,绝不能自说自话,就防治谈防治,而要把地质灾害防治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全局中去思考、去谋划,找到防治工作的着力点,拓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结合点。

凌月明要求各地要从实际出发,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国土资源部将从全国层面予以引导交流,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更加紧密地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更加主动地为社会和谐稳定、增进人民福祉提供保障。

凌月明表示,这方面可以做的工作很多,比如,研究出台政策措施,按照“谁治理、谁受益”原则,吸纳各方资金投入到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各级地方政府和责任单位通过购买服务的办法,引进专业化公司开展监测预警来增强地灾防治的专业化和科学化水平。更好地将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和工程治理与扶贫攻坚、土地整治、生态移民、新农村建设等结合起来。以四川省崇州市为例,崇州市将地质灾害搬迁避让与土地增减挂钩项目有机结合,形成地方政府、国土部门、受威胁群众多赢局面,成功破解了“不能搬”、“不好搬”、“不愿搬”的避险搬迁瓶颈问题。

凌月明称,近些年来,各地在防灾方面的一些好的做法,比如负责同志分片联系、重大隐患点责任到人、汛期领导干部驻守督导、专业队伍对口包干等好经验、好做法要在全国特别是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地区全面推广。

去年底,国土资源部正式印发《全国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凌月明要求,各地要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防灾减灾实际,确定本地区的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和目标,确保到2020年,全面实现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和应急防治四大体系建设的目标任务,全面提升基层地质灾害防御能力。

凌月明强调,要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隐患调查详查排查。在这方面,既要关注人口密集的城镇地区和山地斜坡地带、沟口处、交通干线两侧、库岸、矿山采空区等区域,也要关注地形地貌容易形成地质灾害的危险地段和区域。

“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优化补充完善全国地质灾害调查信息系统,形成隐患信息动态更新机制。”凌月明称,总的来看,近年来发生地质灾害导致人员伤亡特别是重大人员伤亡的隐患点,都是调查排查中未发现的点,这说明对地质灾害隐患的调查详查排查是有效的,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完善。

凌月明表示,国土资源部将继续深入推进基层防灾能力建设。一是继续开展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继续推动市县级地质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和技术支撑机构建设,继续推动市县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工作,尽快实现全国山地丘陵区全覆盖;二是加强群测群防和专业的融合;三是继续集中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培训教育和应急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