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地球科学的永恒主题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王训练和他的地球科学情结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刘晓慧 发布时间:2017-03-15

3月9日。

北京华北宾馆。

全国政协委员组织对人大立法进行小组讨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校长王训练全程参与。而在这一天,他共收到3家媒体的采访邀约。

与2013年4月见时相比,至今时隔4年,他胖了,微微苍老。两会以来,连续多天高强度的脑力消耗也让他看起来略显疲惫。

今年,他所关注的仍未离开地球科学,未离开“大地质”。他说,地质科学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地球科学其实是人类永恒的研究课题。尤其是在当下,矿业行业不景气、地勘行业士气消沉、人心动荡的时刻,他一定要说,地球科学与人类关系密切,地球科学大有用武之地。

环境污染和治理困难,本质问题是对地球科学认识不够深入

翻看近些年他每年的两会提案,无论话题具体到业务发展还是人才建设,总归绕不开“地球科学”这个主题。

而对于当前社会最为关注的环境污染及地质行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他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人类对地球认知不清造成的。

“地球科学有3大任务,一是给地球写‘说明书’,搞清楚地球的物质组成、空间结构和历史演化等;第二就是寻找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能源与资源;第三是保护地球、保护环境,协调人类与地球的关系,也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他认为,地球科学的前两个任务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的进步和资料的积累,有望完成,但第三个任务是地球科学永恒的主题,只要人类在地球上生存,就必须认真对待这个问题。“地球与人类其实是互惠关系。只有真正认识地球,了解地球,才能与之和谐相处。”他认为,当前我国地球科学的普及和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在一些发达国家,地球科学科普读物都是由最顶尖的科学家编写,而且受众面非常广,经常大量再版,一些地球科学科普著作能影响几代人。我国目前的地球科学科普读物存在质量不高、数量不够、影响面窄等问题。我们对地球了解不够,所以才会无节制地向地球索取资源,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其实,早在2015年的全国两会上,他就已经提出,应尽快在我国高等学校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并将其作为必修课。他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生态环境也急剧恶化。生态环境恶化,除了与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密切相关外,与人们对环境的重视程度和认识水平也不无关系。在发达国家,不仅在中小学阶段就设置了地球科学相关课程,更将地球科学与数理化并列,作为高等学校的必修课。

“比如,在日本的综合性大学,除了侧重于科学研究和培养地学专门人才的地质系外,还有一个对全体低年级学生进行地球科学教学的基础课部。正因为如此,日本国民普遍具有比较丰富的地球科学知识,甚至家庭妇女都能识别出‘菊石’等古生物化石。”

提出这样的观点,基于他前期做过的扎实的调研。他曾赴日本就地球科学的学科发展问题做了详实的考察。

在他眼里,地球科学是一门复杂的大科学,涉及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学等。地球科学又是一门“龙头”学科,对相关学科具有很大的带动作用。“凡是世界一流大学,地球科学的学科实力基本上都排在全球前列。”我国对地质科学高等教育、地球科学人才培养上的投入有限,“至少我们在将地球科学作为大科学对待方面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地球科学的作用一定会越来越大。地球科学研究能够减少突发地质灾害对人类的伤害,能够帮助人类改善生存环境。如果人类珍惜自己的生命,就一定会渴望更多地了解地球。”

他提出,保护生态环境除了改变生产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外,更要注意引导全民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并掌握相关地球科学知识。“地球科学知识的普及非常重要,我们不仅要培养科学家和拥有专门地质技能的人才,还要让全民都了解地学知识和认识到保护地球的极端重要性。这样才能把保护环境、保护地球变为自觉的行动。从娃娃抓起,从小学就开始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将一些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课程。”

他还建议,要尽快将地球科学概论作为我国高校的一门必修课,让所有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对地球科学有一个基本了解。

他顿了一下,说,“这里我也要重申一下。其实,地质行业兴盛的那10年时间,也正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的10年。地质工作给中国经济提供的相对充足的能源资源。不能否认,中国经济发展到现在,它是以能源和资源的高消耗为基本特点的。”

推动社会绿色发展,地球科学更有话语权

对于当下地质工作被冷落被边缘化的观点,他并不认同。

“如果把地球科学仅限定在找矿和找油的框框里,那么总有油和矿枯竭的时候,那时候是不是意味着地球科学也将终结?”他说,并不是。“其实,地球科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促进人类和地球和谐相处。”

“目前经济发展的情况下,地质学或者地球科学的作用不是越来越弱了,而是越来越强。原因是,首先,中国作为一个资源消费大国,不能完全依赖进口。其实,这些年已经给我们一个非常深刻的教训——中国出口什么什么就降价,中国进口什么什么就价格飙涨。我觉得我们首先要清楚我们的资源家底,固然是现在不用必须开采,但是要知道我们有什么,这个将会对未来的市场竞争非常重要。”

对于近几年提出的“大地质”的概念,他说,“环境地质和灾害地质、城市地质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城市规模开始迅速扩张,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搞清楚地下结构是非常重要的。最近几年,很多城市面临道路塌陷以及城市地下空间无序利用的诸多发展瓶颈。

对此,王训练曾做过调查,发现国内许多大中型城市并没有继续系统地开展城市地质环境调查,“一个城市当中,管网等设施都被埋在地下。如果城市在进行地面的基础设施建设时不能够将地下建设的部分充分考虑进去,其危害将是无穷的。最近一些城市接连不断地发生地面塌陷,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很大的损失,同时也给国家带来了不好的影响。造成这个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城市没有基础的地质环境资料。”王训练表示,“搞清城市地质结构,推动城市地下空间的合理利用其实是基础地质调查的强项。”

事实上,早在2015年的两会上,他就提出要尽快开展全国大中型城市地质环境普查,要搞清楚地下大概是什么情况。“拥有一份完备的地质环境资料,将为政府提供一份有利其发展的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基础性的重要资料。”

而在更远的2013年,他也提出必须高度重视工程建设中的环保问题,将生态保护意识融入其中。“细心的人也许会发现,这些新修的公路,尤其是高等级公路也有美中不足——两旁光秃秃的石壁取代了郁郁葱葱的山坡,大雨带来的水土流失不仅威胁着公路本身,也威胁着附近的山村、农田……”

他认同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进一步推进,建设铁路、公路、水电、火电项目将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但他也同样强调,对于交通、石油、电力、水利等建设而对生态产生不良影响也不容忽视。

“其实,地质科学工作者还承担一个更重要的任务,或者角色,那就是科普……环境污染这么严重,固然和我们过度索取有关系,但也不能否认整个社会对地球科学知识的贫乏,导致不能正确地衡量和很好地处理短期的经济利益与更长远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个别地方以‘杀鸡取卵’的方式发展经济。”

他说,可以预见,对雾霾治理投入的将要比当年从地球索取的可能还要多。“这是有例可循的。当年太湖的治理,滇池的治理,修复到完好如初太难了。”

对于目前环境保护工作的强力推进,他认为这与地质工作并不矛盾。

“严格地说,地质工作也要先环保起来、绿色起来,要率先成为环境的保护者。而就地质和矿业行业而言,还需要拉长产业链。如果把环保也纳入到产业生产成本里,我认为地质工作也还是大有可为的。”

对此,他有自己笃定的观点,“目前生产造成的污染,相比于其他的生产环节,地球科学工作者更知道它会造成哪方面的污染,我们知道生产过程中有害元素在哪,对不对?数据在我们这儿,我们治理起来要比别人治理更容易,更有的放矢。”“其实,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讲,我们讲的所有的环境问题,都是地球科学的一部分。在中国,不是说地球科学做得太好了,而是的确可以触及更深远的层次。”

“地球科学既然是与人类生存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就应当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和支撑。”王训练说。“国土资源部提出的‘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是深化对地球认识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我国抢占地球科学的制高点。”王训练认为,地球科学的发展趋势是多学科融合,是大科学计划,必须要依托大项目、大平台。而“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正是搭建了这样的平台。“我国‘向地球深部进军’的号角已经吹响,只要我们抓住机遇,坚持科技创新,我国的地球科学研究水平一定能走在世界前列。”王训练充满信心地说。

要吸引一流人才充实地质队伍

对于地质工作的人才培养,王训练有着更前瞻也更深远的思考。

他认为,留住一支有能力且稳定的队伍,是开展基础性公益性地质工作最基本的前提。

“区域调查是一个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普惠大众的公益性事业,但它周期很长、效益低、投入高、风险大、技术含量高,短期内很难见到成效。这很容易导致地质队伍的涣散。而地质队伍一旦散了就很难在短期内聚合成可以战斗的力量。”多年以前,他曾亲历了那段时期的地质人才荒,教训还“声犹在耳”。他说,“那时候,知道哪里有懂地质的人才,哪怕是用担架抬着,也要弄到山上去……开展地质工作十分被动。”

然而,当下的境况似乎又隐伏了当年的危情。

随着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国家因经济结构调整对能源和矿产资源需求量下降,以及国际油价与矿产品价格大幅度持续下降等因素,使得整个地质勘探行业受到了明显的影响。受上述因素影响,地质队伍的工作量也在遭遇断崖式的下降,不少地勘单位已经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停工,地勘队伍职工收入大幅度下降,人心浮动,队伍不稳。

“越是在这样的时期,越要保护好一支稳定的公益性地质队伍。这一点非常重要,对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他认为,虽然我国经济在转型、经济结构在调整,但我国作为一个制造大国,对矿产资源的依赖和能源依赖是避免不了的。尽管经济在下行,但我国还将努力保持在6.5%的经济增长率,这必然会对矿产资源和能源有很大的需求。同时,我国正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等。城市发展建设要想科学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就必须先摸清地下的地质条件,加强城市地质调查;在地质灾害易发频发地区,详细开展地质灾害调查对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至关重要;发展特色农业,需要查明土壤的化学元素,农业地质调查必不可少。此外,还有水文地质调查、旅游地质调查等。“地质工作惠及全民,应有稳定的、连续的财政投入。并且政府财政投入不应过分受经济发展周期的影响,这样才能稳定基本的研究队伍和工作队伍。”

他再三强调,从事公益性地质工作的地勘队伍必须要政府买单,并且要严格划定市场界限。公益性地勘队伍和商业性地勘队伍不能互抢饭碗。“这种市场的模糊界定其实也是导致多年来部分省级厅局之间嫌隙不断的主要原因。”

而对于地勘队伍转型,他认为关键是:一要与时俱进;二要拓宽自己的服务领域,三要积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同时还要提高自我创新能力。

在他的理解中,地质调查和地质科研绝对不能对立起来,因为地质调查为科研提供了实物和数据,而科研提升了地质调查的层次,升华了理论,形成了规律。“这个必须很好地重视。”

他在多个场合不止一次呼吁,改善地质人员特别是野外一线地质人员的待遇,吸引更多的人特别是一流学生选择学习地球科学、从事地质工作。然而,地质行业的不景气却依然已经直接波及到了地质专业的毕业生就业。这也让他忧心忡忡。

“有一种说法是资本是矿业的血脉。当前,矿业经济发展比较势弱,有人认为,重振行业,需要既懂地质,懂矿产,又懂资本运作的复合型人才,对此,您怎么看?”

他表示,“应该说,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是地质院校的一个长期使命。学生就是学校的主打产品,而人才培养必须紧追市场需求,否则就会推销不出去。”

他进一步解释说,当前,矿业发展日益全球化,矿业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并购合作逐渐加强。在不违反法律的前提下,逐利是企业的根本。懂地质又懂资本运作的人才的确比较稀缺。“如果有三个以上的人跟我说要我推荐同种类型的人才,就会引起我的警觉。我也会跟踪了解。因为地质人才培养必须具有前瞻性,也是地质市场的风向标。”他介绍说,多年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就已经开办“海外班”,招收的学生在学习基本的地质学科之外,还要学习相关国家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及相关法律,就是为了培养一批懂专业又懂法律人文的孩子能更自如的在国外地质行业开展工作。“当时,我们主要针对非洲、东南亚和一些周边国家,这一思路与‘一带一路’不谋而合。”

后记:

从上午11:30开始,到结束采访已经是下午13:20。而当天下午约13:45,所有驻地的政协委员们要搭乘大巴车赶赴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政协的全体会议,会上会有代表发言。他不能稍事休息,也未必还有充裕时间好好吃个午餐。

谨向执著于事业的精神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