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为扶贫攻坚配上“金刚钻”

——“十二五”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依托地质调查支撑服务14片区脱贫攻坚综述

来源:中国矿业报 作者:李 平 索 子 发布时间:2017-02-21

从某种程度上说,地质调查是扶贫开发工作的先导。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将乌蒙山区、罗霄山区、六盘山区、秦巴山区、武陵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滇西边境山区、大兴安岭南麓山区、燕山-太行山区、吕梁山区、大别山区等区域的连片特困地区和实施特殊政策的西藏和四省藏区、新疆南疆四地州(以下简称14片区),确定为扶贫攻坚主战场,面积达400万平方千米,总人口约2.5亿。

由于上述14片区自然条件异常恶劣,荒漠化石漠化严重、地质灾害频发、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未能有效利用等,常规扶贫办法难以奏效,但地质调查却大有可为。依托地质调查支撑脱贫攻坚,正所谓“对症下药”。

“十二五”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按照“精准对接需求、统筹部署项目,创新引领支撑、快速转化成果,重点应用示范、延伸服务深度”的总体思路,针对重大民生问题、特色农业发展、城镇化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地质旅游资源规划等方面,发挥专业优势,在14片区精心实施了一批地质调查工程。

据了解,仅2011~2016年六年间,中国地质调查局累计扶贫开发投入达90亿元,为14片区脱贫攻坚提供了地质信息服务,有效地服务了新疆四地州、西藏和四省藏区特殊政策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力地支撑了国土资源部负责联系的乌蒙山片区和定点扶贫的赣州四县脱贫攻坚。

南疆四地州找矿突破助推扶贫开发 

新发现超大型资源开发基地4处,奠定了南疆能源资源矿产勘查开发新格局,已形成具产能矿山3个,年上交利税约3亿元,带动就业人员超过5万人。水工环地质调查服务民生成效突显,在喀什地区发现大型水源地2个,有望从根本上解决喀什经济区供水问题。

一是能源资源地质调查取得重大进展。优选了15个油气有利勘查区,成功出让4个勘查区块,有力支撑新疆油气体制改革试点。发现2处优质地热田,带动近2万人口脱贫。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柯坪冲断带获得油气新发现,开辟了4万平方千米油气勘探新区,优选了15个油气有利勘查区,成功出让4个勘查区块,石油企业跟进勘查,有力支撑了新疆油气体制改革试点。

塔什库尔干县圈定曲曼和辛滚两处可供开发的地热田,地热流体温度多在100℃左右,最高144℃,可开采量11716立方米/天,产能(热能)50850千瓦,为大型中高温地热田,适用于农产品无污染烘干、发电、采暖、医疗、洗浴、温室等,开采的经济价值较高。地热资源的开发利用可缓解塔什库尔干县缺少煤炭能源的局面,仅县城冬季采暖可节约超2000万元,对带动塔什库尔干县近2万人口脱贫起到了重要支撑。

二是重要矿产勘查实现重大突破。新发现矿产地100多处,新形成4大资源开发基地,奠定了南疆矿产勘查开发格局的资源基础,已建成大型矿山3处,年上交利税超过3亿元,直接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间接就业人员约4万人。

三是水工环地质调查服务民生成效突显。新发现大型水源地2处,惠及群众40万人。发现富硒耕地42万亩,为特色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南疆喀什发现2处大型水源地,供水量达41.3万立方米/天,有望从根本上解决喀什经济区供水问题,结束喀什市及周边地区群众长期饮用不达标水的历史,惠及群众40万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发现南疆盆地富硒耕地42万亩,为后续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特色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乌蒙山片区精准扶贫获重大实效 

综合地质调查成果直接转化为农业产业园规划、地下水开发、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矿业开发、旅游品牌升级等脱贫攻坚重大举措,惠及贫困群众约200万人,支撑近50万人口脱贫。

一是富硒土地的发现促进了地方生态和特色农业产品的开发,屏山、普格、黔西、彝良、昭阳五县(区)发展富硒农作物种植,超过10万贫困人口年均增收超过1万元。完成特色农业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667万亩,发现181万亩富硒土地。其中,屏山、普格、黔西、昭阳等四县(区)富硒土地104万亩、富锌土地28.5万亩。

二是岩溶缺水地区实施地下水开发示范工程,解决了22万人的饮水问题,保障3万多亩农田灌溉用水。在缺水地区实施16处地下水开发示范工程、15处表层泉开发示范工程,新增或修改地下河10条,实施地下水开发示范井110口,总有效出水量达20944吨/天,有效解决了当地21万人、18.4万头大牲畜、2.05万亩农田用水。四川屏山县太平乡、鸭池乡成功打出2口自流井,自流量达1800吨/天,后续实施引水到户配套工程,惠及两乡5000农户、上万亩农田用水。

三是更新了全区地质灾害数据库,建成普格、金阳2个专业监测示范点,在普格县成功预报重大地质灾害2次,保护了20多户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完成重点流域1∶5万地质灾害调查3.2万平方千米,重点城镇1∶1万地质灾害调查1200平方千米,发现重大典型地质灾害隐患5处。更新了乌蒙山区38县(市)地质灾害数据库,提出了防治建议,及时反馈地方府并被采用。

四是矿产地质调查新发现矿产地14处,其中大中型矿产地7个,拉动地方金属、非金属矿山开发,近60万贫因人口受益。美姑县新发现特色南红玛瑙矿1个,助推地方珠宝业发展,拉动产值上亿元。金阳县西衙门磷矿、普格县大坪石灰岩、武定县木纹石矿、毕节市方解石矿等一批地方优势矿产资源开发,近40万贫困人口年均增收约6000元。

五是地质遗迹调查支撑地方旅游业开发和品牌升级,贵州毕节成功申报1处世界地质公园,云南盐津县建成1处省级地质公园,贵州乌蒙山区、四川凉山等地发现重要地质遗迹资源,有力地推进了地方旅游产业的发展。

支撑赣州四县脱贫攻坚成绩优异 

非常之时取非常之举,延伸成果服务链,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以建立扶贫示范基地为抓手,成功引领地方脱贫攻坚。

一是在赣县清溪地区建立富硒现代农业开发科技示范基地,采用“基地+农户”的帮扶机制,建立了以富硒大米、瓜果、脐橙、油茶、甜叶菊等农业产业群。清溪地区成为了以富硒产品为龙头的第六批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规划面积34万亩,核心区划面积约11.85万亩,已投入园区建设经费约7亿元,惠及22.6万人,带动近10万人基本脱贫。

二是在宁都县固厚乡建立群众安全饮水示范工程,成功解决2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针对贫困群众的安全饮水难题,通过采取引泉蓄水、塔式供水、新挖井三种示范工程,实施百米以上的深井和大口径民井100多眼、15个降氟改水工程,成功解决了20多万贫困地区群众的饮水安全问题。

三是在兴国等县建立地质灾害治理示范基地。地质灾害调查与防治引领当地政府完成2万多人移民搬迁,重大灾害治理保护了4000多人的生命财产安全。查清矿山开采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153公顷、水土污染223公顷,查明地质灾害隐患点9392处,指导该市完成避灾移民搬迁4802户、2.04万人,消除地质灾害隐患点1480处。实施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并建立示范基地,确保了15所学校4000多名师生生命财产安全。

四是在于都、宁都县引领当地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新发现矿产地7处,其中大中型6处,提交新增资源量:铜11.5万吨、钨107万吨、铅锌55万吨、金32吨、稀土103万吨和萤石42.7万吨、锰110万吨、锂辉石矿364.66万吨,提升了现有矿山产能和储量,初步形成6处开发基地,年产值约8亿元,带动就业约1万人,支撑江西润鹏矿业、江西朝盛实业、兴国中莹矿业等当地矿山企业持续生产,实现了贫困人口与贫困户“一人工作、全家脱贫”的矿业开发脱贫目标。西华山钨矿等危机矿山新增资源量,延长了矿山服务年限,稳定就业5500人,人均年收入约5万元,近2万人成功脱贫。

五是成功申报1处国家地质公园,带动地方旅游业发展。新发现宁都、兴国、寻乌等县大量丹霞地貌地质遗迹景观资源。协助地方人民政府成功申报通天寨国家地质公园和五指峰省级地质公园,有力带动了当地旅游资源开发,年参观约50万人次,直接经济效约1.8亿元,直接就业人员200多人。

地质调查服务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推动富硒农产品种植,实施缺水区打井找水,促进优势矿产开发利用,开展地质灾害监测与重大灾害防治,规划地质旅游资源,惠及3000多万贫困人口。对于地质调查服务的类型及其发挥的巨大作用,有关专家进行了归纳总结:

一是土地质量调查圈定绿色富硒土地资源1084万亩,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7个,调整富硒农产品种植800万亩,增收360亿元,1500万贫困群众受益。完成1∶2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5.8亿亩,特色农业区1∶5万、示范区1∶1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评价8495万亩,绿色无污染土地占总调查土地的近99%,其中富硒土地1084万亩。有效服务土地利用规划和特色农产品种植,提升富硒农产品价值,使贫困群众增产增收,尽快脱贫。贫困片区已调整富硒农产品种植面积约800万亩,增收超过360亿元,惠及人口近1500万,帮助近150万人脱贫。

二是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解决了贫困区2250万群众饮水安全,岩溶石漠化治理模式推广获得年经济效益200亿元,助推200万贫困人口脱贫。完成1∶5万水文地质调查31.68万平方千米、建设地下水示范工程100多处,地下水开发示范井6600眼、供水浅井213.5万眼,有效解决等2250万群众安全饮水问题。

三是矿产地质调查推动贫困区矿产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提交350多处矿产地,新形成400多个矿山企业,年经济效益突破3000亿元,直接带动20万人稳定就业,间接带动80万人就业,助力近300万人脱贫。

四是能源矿产调查评价有力支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有望带动近30万贫困人口脱贫。成油气基础地质调查6万平方千米,实施调查与勘探示范井7.42万米。在贵州正安县实施安页1井,获得天然气、页岩气重大突破,日稳产工业气流超10万立方米,将带动近6000平方千米页岩气区块开发,形成规模产能。在四川叙永县、古蔺县及相邻地区圈定煤系煤层气、页岩气、致密气“三气”资源远景区2个,初步评价资源量1833亿立方米。在滇桂黔石漠化区桂中坳陷评价页岩气资源量2.8万亿立方米。页岩气等能源矿产调查评价有力支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将惠及300万人口,带动近30万贫困人口脱贫。

五是地质灾害调查与重大灾害防治查清隐患点10万多个,建立专业监测预警示范点30多个,近120万贫困区人口受益,有效支撑地方人民政府数百个城镇选址和村镇搬迁避灾,20万人搬离灾害严重区。

六是地质遗迹资源调查支撑地方成功申报10处国家地质公园、26处省级地质公园,推动地方特色旅游产业发展。实施集中连片贫困区地质遗迹调查,支撑地方成功申报四川大巴山、湖北大别山、青海贵德等10处国家地质公园,湖北利川玉龙洞等26处省级地质公园,发现具有重要价值地质遗迹资源百余处,已列入地方特色旅游开发规划的重要景点。

此外,还实现了西藏和四省藏区地质找矿重大突破,拉动建成大型资源基地14处,年上交利税超过35亿元,直接就业人员约8万人,获益的贫困人口超过30万,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资源保障,促进了西藏和四省藏区脱贫。

据介绍,“十三五”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将继续坚持需求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结合,坚持发挥专业优势与贫困地区实际相结合,坚持点上示范辐射面上脱贫,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强力支持贫困地区人民政府打赢脱贫攻坚战。为2020年前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做出地质工作者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