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科学编制全国国土规划 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

——《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新闻发布会现场实录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发布时间:2017-02-10

  

新闻发布会现场。李振涛 摄

2月9日,《全国国土规划纲要(2016-2030年)》(以下简称《纲要》)新闻发布会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国土资源部部长、党组书记、国家土地总督察姜大明,与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赵龙、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司长刘苏社在发布会上回答了记者提问。

1 作为我国首个全国性国土开发与保护规划,《纲要》贯彻落实了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实现了一次集成性创新

中国国土资源报记者:请问姜大明部长,刚才您提到“《纲要》是我国首个全国性国土开发与保护规划”,请问《纲要》具有哪些方面的特点?

姜大明:科学编制国土规划对实现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作用。《纲要》作为我国首个全国性国土开发与保护规划,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以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指导。《纲要》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把建设生态文明和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放在重要位置,突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部署要求。

二是以创新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体系为引领。《纲要》坚持国土开发与承载力相匹配、集聚开发与均衡发展相协调、点上开发与面上保护相促进、陆域开发与海域利用相统筹、节约优先与高效利用相统一、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构建了以集聚开发、分类保护、综合整治“三位一体”为框架,以区域统筹、陆海联动为重点,以强化“三线”管控为保障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体系,丰富了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实现了一次集成性创新。

三是以“多中心网络型”开发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格局。《纲要》坚持处理好重点开发与均衡发展的关系,通过加大重要节点和轴带开发力度,增强集聚开发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强调南北轴向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东西轴向的开发,引导人口、产业和城镇向开发轴带和开发中心集聚,促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进公共服务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均衡配置,特别是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扶持力度,逐步缩小区域差距,实现城乡一体发展。

四是以承载力评价促进国土开发利用方式转变。《纲要》根据我国区域资源禀赋和环境状况,分别对自然条件、水土条件、生态环境等进行专项评价,把各地区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作为国土开发、保护和整治的重要依据。综合考虑资源环境限制性和适宜性要素,优化不同区域国土空间开发的规模、结构、布局,转变国土开发利用方式,提高国土开发的质量和效益,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五是以陆海统筹推动国土开发向纵深发展。《纲要》强化了海洋作为蓝色国土、便捷通道、资源基地和国防屏障的重要作用,将陆海统筹发展的区域范围由东向西纵深推进,从发展定位、产业布局、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防灾减灾等方面构建良性互动的陆海开发格局,促进陆海联动,建设海洋强国。

六是以强化用途管制提升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纲要》注重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科学设置“生存线”“生态线”“保障线”,合理确定国土开发强度、国土空间保护、水土资源利用效率、生态环境质量等约束性指标,充分发挥《纲要》对涉及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整治等各类活动的指导和管控作用,切实起到对相关国土空间专项规划的引领和协调作用。

2 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推动国土集聚开发和分类保护相适应,构建高效规范的国土开发开放格局

中央电视台和中国网络电视台记者:《纲要》确立了国土集聚开发、分类保护与综合整治 “三位一体”总体格局,提出要构建“多中心网络型”开发格局,请问这一部署的具体内容和主要思路是什么?将配套哪些新举措?

刘苏社: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区域规划和政策,确定了优化经济空间布局的方向和重点,特别是推动形成了若干重点经济区和沿海、沿江、沿主要交通干线的开发轴带。我国国土开发格局日渐形成。《纲要》按照新发展理念要求,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和“三大战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围绕转变国土开发的方式,提高国土开发的质量和效率,建立国土开发保护制度等目标任务,在国土开发方面作出了一些部署。

在国土开发思路方面,《纲要》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推动国土集聚开发和分类保护相适应,特别强调了要立足比较优势,构建高效规范的国土开发开放格局。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以培育重要开发轴带和开发集聚区为重点,引导人口、产业相对集中布局,目的是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高效集聚,提升国土开发效率和整体竞争力;二是以发展基础和比较优势为支撑,分类、分区引导重点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促进形成区域分工合理、优势互补、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目的是建设现代产业基地;三是以发展海洋经济和推进沿海、沿边开发为依托,推动形成国土全方位开发新格局。

在开发举措方面,《纲要》更加突出集聚开发的要求,综合运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资源配置、环境准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目的是引导人口、产业有序集聚,构建集疏适度、优势互补、集约高效、陆海统筹的国土集聚开发空间格局。

“多中心网络型”开发格局主要从两个方面来谋划。一方面,推动建设国土开发集聚区。主要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优化开发、重点开发区域为基础,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一些优化开发区域,重点是优化人口分布、产业结构、城镇布局,转变国土空间开发利用方式,促进城镇集约紧凑发展,提高国土开发效率,使这些地区深度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对长江中游、成渝、中原等一些中西部重点开发区域,主要是加速提高集聚发展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同时推进这些地区的新型工业化进程,提高人口和产业集聚能力。通过集聚开发,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发挥要素的集聚效益,引导人口和产业向资源环境承载力较强的区域集中,打造具有一定竞争力、辐射带动力较强的一些重点经济区。另一方面,积极培育国土开发的轴带。依托主要交通干线和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以“两纵三横”开发轴带为主体,重点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促进京哈、京广及京九、包昆、沪昆、京兰、珠江-西江经济带等轴带的加快发展,促进国土集聚开发,引导生产要素向交通干线和连接通道有序自由流动和高效集聚,推动市场深度融合。

《纲要》特别注重发挥沿海轴带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和主力军的作用,使沿海轴带成为促进陆海统筹、全面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经济轴带。重点是通过重要轴带建设,加强轴带上各集聚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分工协作,促进人口和产业集聚,大幅提升轴带开发的集聚能力,加快形成“多中心网络型”的开发格局。当然,《纲要》还对推进新型城镇化、优化现代产业布局、全方位对外开放等方面作出了部署。

3 坚持保护优先、以自然修复为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设置“生存线”“生态线”“保障线”,完善以用途管制为主要手段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人民日报、人民网记者:此次《纲要》提出了“分类分级”和“国土全域保护”的概念,请问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概念?在具体任务实施中又是如何考虑的?

赵龙:这个问题非常重要。大家知道,国土保护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只有加强保护才能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实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形成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纲要》秉承了这一思想和理念,坚持保护作为规划的核心,坚持保护优先、自然修复为主,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同时也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资源禀赋、资源条件,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都存在很大差异,所以这次规划提出了保护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也就是分类分级保护的概念。按照保护的主题,具体划分成五类保护主题,一是环境质量,二是人居生态,三是自然生态,四是水资源,五是耕地资源。同时,按照保护、维护和修复3个级别,将陆域国土划分成16类保护地区,实施全域分类保护。

具体而言,在环境质量保护方面,重点针对开发强度比较高、环境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就是目前重要的集聚区,比如京津冀、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这一带区域的保护,开展以大气、水和土壤环境质量为主题的保护。同时,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严格限制高污染的项目,严格用水总量的控制。

在人居和自然生态保护方面,对重点开发的城市群地区,加强对城市绿地和人工湿地的保护,同时推进河湖水系的连通,加大地质灾害的防治。对于农村人居生态环境的保护,重点要严防城市污染和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加强农村自然生态保护,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严格禁止不符合主体功能的产业和项目落地。

在水资源保护方面,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一是对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和湿地的保护,特别是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的水生态修复;二是科学制定陆域污染物的减排计划,防止陆域排放对水质造成的影响和破坏;三是按照以水定城、以水定地的要求,合理确定开发的规模,调整产业结构,严格限制高耗水的产业,严禁挤占生态用水;四是加强水资源的节约利用,明确到2030年全国用水量大概控制在7000亿立方米之内。

在耕地资源保护方面,重点是两条:一是严守耕地红线,通过划定15.46亿亩永久基本农田,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二是严控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采取盘活存量、减少对新增耕地的占用等措施,同时通过改进耕地占补平衡,实现占用和补充耕地的质量和数量一致,进而解决保护耕地的问题。

在保护措施和手段方面,《纲要》设置了三条线——“生存线”“生态线”“保障线”。希望通过这三条线的设置,实行总量控制、配额管理,强化自上而下的管控,从而有效地指导地方政府聚焦本地存在的突出资源环境问题,并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实现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真正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的生态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的生产空间,初步建成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家园。

4 落实“三大战略”和区域发展战略,构建协调联动的区域发展格局,推动区域一体化发展

中国新闻社记者:我们注意到区域规划、区域协调在《纲要》中占了不小的篇幅,请问《纲要》在促进区域协调协同发展方面有什么样的安排,特别是在跟“三大战略”和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对接方面,有什么样的考虑?

刘苏社: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从战略和全局高度谋划区域发展,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重点推动实施“三大战略”,区域协调协同发展取得了积极成效。《纲要》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提出了构建协调联动的区域发展格局任务。

一是全面实施“三大战略”。深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促进国际与国内经济发展互联互通,形成沿海、沿江、沿边区域合作与开放新格局;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探索人口密集地区优化开发模式;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发挥长江主轴线的辐射带动作用,向腹地延伸拓展。

二是继续实施西部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率先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立足区域资源环境禀赋,加强分类指导,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确定不同区域发展定位、开发重点、保护内容和整治任务,完善创新差别化区域政策,提高区域政策精准性。推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发挥国家级新区等各类重点功能平台的引领示范作用。支持老少边穷地区加快发展,促进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努力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在此基础上,重点推动以“三大战略”为引领,加强“四大板块”合作联动,促进“三大战略”与“四大板块”融合发展,形成新经济增长极和增长带,积极谋划区域发展新格局。

三是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一方面,《纲要》提出了要发挥国土开发轴带的纵深联动作用,加快建设综合运输通道,加强国土开发轴带沿线地区的经济联系和分工协作,进而实现要素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和优化组合。另一方面,《纲要》提出要发挥国土开发集聚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开发集聚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城镇发展、产业布局、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基础设施建设,还要推进重点地区的一体化进程,包括这几年正在推进的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长江中游等重点地区的一体化发展。

5 坚持“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实施国土综合整治重大工程,采用联动治理模式,共同实施整治

中国日报记者:《纲要》提到“四区一带”的国土综合整治格局,请问这个格局的出台是出于怎样的考虑?在实施过程中又会有哪些措施来保证它的效果?

赵龙:《纲要》里面的相关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即开发、保护、综合整治。国土综合整治的目的是改善国土的质量,提高国土开发利用的效率,优化空间结构和布局。从国际经验上来看,国土综合整治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特别是在发达国家,也是在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从最初单纯的土地整治发展到现在以重点改善生态环境、改善城乡面貌和维护自然景观为内容在推进。这次《纲要》明确提出,国土综合整治侧重于五个方面,其核心是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要求,划分了“四区一带”的综合整治区。“四区”是指城市化地区、农村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区;“一带”是指海岸带和海岛。

城市化地区整治的重点是城市低效用地的再开发和环境的整治。通过低效用地再开发,包括城中村、棚户区和老工业区的搬迁改造,优化用地结构,地尽其利,地尽其用。城市环境整治方面,重点是对大气、水、土壤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提出了具体意见。

农村土地整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居民点的综合整治,二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目前,我国人均宅基地面积是300平方米,还存在散、乱、空的现象。通过整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同时加强基础和公共设施服务。高标准农田建设方面,到2030年全国要建成12亿亩,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从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重点生态功能区的综合整治,重点是退耕还林、还湿、还草,达到强化水源的涵养功能,并增强水土的保持能力,提高防风固沙的水平。

矿产资源开发集中区的综合整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矿山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到2030年,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的综合治理率达到60%以上,特别一些废弃矿山的自然生态功能。二是加强绿色矿山建设。以安全、环保、节能、高效为原则,到2030年,规模以上的矿山要达到绿色矿山的标准。

海岸带和海岛综合整治方面,到2030年完成海岸带整治和修复长度2000公里,同时推进海岛的保护整治,特别是规范无居民海岛的开发利用,从而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