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不忘初心 追梦前行

——中国地质调查局2016年科普工作回顾

来源:中国地调局科外部、地学文献中心 作者:王莉、丁群安 发布时间:2017-01-24

2016年,对中国地质调查事业来说,注定意义非凡。这一年,中国地质调查事业喜迎百年华诞,地质人以“欲发达国家实业,必先从事于地质调查”之担当,牢记使命,在科技创新中追赶跨越,屡写新篇。这一年,党和国家把科普放在了更高的位置谋求科技与科普两翼齐飞,“十三五”谋篇布局,地质人以“弘扬科学精神,传播地球科学知识”之责任,忠于服务,在地质调查科普工作中创新求变,彰显价值……

中国地质调查局以“十大计划”“六大服务”为着力点,积极落实科技创新大会精神,在加快推进科技进步的同时,谋划地质科普工作,努力推动了地质调查成果社会化应用。

运筹帷幄 “十三五”科普工作方向明确

习近平总书记在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就中国地质调查事业发展历程来看,从一百年前中国地质调查局成立之初,就以实用主义为指导,在地质实践活动中践行科技和科普同步前进的思想。地质调查百年发展中,一直将这一精神继承和延续。2016年,《中国地调局“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正式印发,为“十三五”地质科普工作指明了方向。 “规划”明确了“十三五”时期地质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坚持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两翼齐飞”,把科普和科研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规划》指出,科研的目的是“突击队”和“尖刀兵”,科普的作用是夯实全民科学基础。地质调查每项计划、每项工程、每个项目都要有科普目标,项目成果要包含科普内容,向公众宣传地质科技创新成果,增强公众对地质调查工作的认知程度,提升地质科技创新可持续能力。在《规划》的指导下,中国地质调查局着力谋划地质调查“十三五”科普工作(总体)框架,重点以不同群体需求为导向,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以国家大科学计划、地质调查十大计划成果科普开发及特色科普资源为核心,打造科普产品体系,推进科普活动品牌化、建设地质调查科学传播平台,切实推进地质知识的传播和地质科学精神的弘扬。   

顺势而为  “地质调查大科普”概念形成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各种传播方式不断涌现。地质科普紧随形势,利用各种科技资源增强科学传播能力,建设地调科普平台,推动科普资源交流共享,依托活动加快地调科普活动品牌建设,建章立制促进科普人才不断成长……

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普工作提交的一份让人满意的“成绩单”。数据统计,2016年共有15个野外科研基地和36个重点实验室、标本陈列馆等场所向社会公众开放。中国地质调查局已有的13个国土资源科普基地逐渐建实建强,其中有9个已入选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2016年又新增1个国土资源科普基地,科普服务能力不断增加。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专职科普人员达40人,从事兼职科普工作的科技人员超过1000人,并出现了科普团队建设和科普人才建设的先进典范,已有13个专家团队入选中国科协组建的科学传播专家团队。局直属单位科普团队或个人共计获得各类科普奖14次。

伴随着地质科普平台、成果、人才的不断“枝繁叶茂”,“地质调查大科普”概念也应运而生。中国地质调查局局属各单位积极建设地学科普网站和科普网络专栏,形成了地调科普网、山海经科普网及龙化石博物馆网站等一批科普信息传播平台,实现了地调科普面向邻域行业、管理机构、社会公众的差异化科学传播。

除了传统的活动、讲座、图书、宣传折页等形式外,一些单位选取重要地质调查成果、地质科学数据进行信息化、可视化研发,结合专业图片、行业知识、行业法规等内容,形成了寻铀人、南海可燃冰、海洋六号、页岩气勘探流程教学动画、防灾减灾应急动画视频等一系列科普专题宣传片,推动了地学知识和地质调查成果的的普适化宣传。“地质调查大科普”既满足了公众的科普需要,又实现了专业的科普宣传。通过整合资源,对青少年、大学生、公务员等等各类人群“因材施教”,实现了科普效果的最佳化。

以民为先  在心中埋下“科学的种子”

地质调查的百年历程中,我们全力支撑国家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精心服务国土资源中心工作,百年地调成果辉煌。但我们始终铭记,地质调查工作要以民为本,以民为先。我们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同时,充分发挥基础先行的作用,服务社会与民生,不断拓宽工作领域,积极改进工作方式,努力丰富工作内容,普及地质科普知识。适逢地调百年之际,中国地质调查局精心组织了一系列有影响力的科普活动,不仅意在缅怀先辈,激励同仁,更是肩挑责任,以期在更多民众的心里撒下科学的种子。

——依托地调成果服务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利用地质调查研究成果,在三峡库区长期开展地灾监测预警工作,彻底改变了三峡库区以往以“仪器+人工”的地灾监测预警模式。项目组研究开发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实时监测系统平台”,使得前端的监测数据可以实时自动传输到室内(后台),不仅在现场当地可以看到,也可以通过公众网络在成都或者其他任何有公众网的地方都可以看到,大大提高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监测工作技术水平,真正使监测技术人员在“打盹”的时候有一只千里眼时刻盯防着滑坡体异动,实现了“决胜于千里之外。”

——地灾监测预警系统的使用,不仅实现了监测数据的及时、准确、可靠、高效,还能随时掌握现场情况。与此同时,地调局还积极发挥国土资源科普基地作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倾心打造地质环境保护和地质灾害防治科普宣传活动品牌。三峡基地设有地质灾害野外观测点和科普参观路线,利用多种形式向民众进行地质灾害预警、防治等科学知识普及,推动基层地质灾害应急防治工作,有效保护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海马”号非载人遥控潜水器震撼亮相。地调局牵头自主研发的“海马”号深海非载人遥控潜水器,在20165-6月北京 “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就展“、9月香港“创科博览2016”展览、10月澳门“国家‘十二五’科技创新成果展”等重要活动中成功展出,深受国家领导人以及大陆和港澳地区社会公众的极大关注与好评。

——面向不同群体的系列地调科普产品层出不穷:2016年地调局推出一系列面向不同群体的地调科普产品。有少儿地学科普绘本图书《走进火山》、《飞越珠穆朗玛峰》、《洞穴之旅》等;有面向公众的科普作品《你所知与未知的南极》、《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宣传手册》、《矿物与生活》、《金佛山岩溶奇观》、《页岩气知识读本》等;有面向中小学生的科普作品《腾飞之龙》、《十个小伙伴来分级》等;还有深受中小学生喜爱的模型作品,如业治铮号船模、海洋地质9号船模、水合物三种分子结构3D模型。这些作品融入相关地学知识和地质调查成果,以绚丽的画面和简洁的语言,引导读者在感受趣味和奥秘的同时,认识地球知识,了解地调成果,起到了良好的科学普及作用。

——岩溶科学知识传播再上新台阶。地调局发挥地学专业优势,整合已有科普资源,组建科普专家团队,积极开展岩溶科学知识传播,取得了骄人成绩。2016年,履行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岩溶研究中心的职责,授予湖南郴州万华岩岩溶地质科普教育基地,建立贵州省国际岩溶研究中心贵州工作站。组织了岩溶地下水开发利用研讨会、第二十一届全国洞穴学术会议暨中国旅游洞穴联盟第三次理事大会以及国际岩溶中心第八届培训班等具有专业特色的重大科普活动。通过国际化平台,推广了岩溶科技成果应用与服务,宣传了岩溶科学知识,实现了科技发展和科学传播的高度融合。

——非常规能源科普异彩纷呈。地调局邀请院士、科技专家、科研骨干走进学校、社区,为民众献上一场场深入浅出、精彩实用的科普报告。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成善做了《全球变化与能源革命》的科普报告,报告讲述了全球气候变化、能源革命、世界能源发展趋势、中国能源需求预测等科学问题,呼吁大家在新能源领域做出贡献;国务院参事、国土资源部原总工程师张洪涛做了《能源形势与可燃冰》的科普报告,用大量客观的事实、翔实的数据,为大家介绍了可燃冰的经济意义、在中国的勘探历程等重要内容,并以他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大家讲述了可燃冰的故事,亲切而生动;页岩气科学传播专家、教授级高工包书景带来了《中国页岩气资源特征与富集模式探索》的科普讲座,介绍了页岩气的特征及探索开发情况,让普通民众对页岩气勘探、开发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知。专家的科普报告活动推动了地调局科普工作的开展,增强了地调局科普服务能力。

——科研成果助力古生物化石的保护:充分发挥古生物专家团队优势,利用国土资源部地层与古生物重点实验室、龙化石博物馆等场所,积极普及古生物知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科学知识普及。在主题活动日,组织中小学生参观古生物标本、化石及研究成果,让孩子们通过身临其境明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从而自觉保护环境、爱护地球。另外,通过项目组对古生物化石的保护及合理利用的科学研究,承担远安、南漳、松滋等地“国家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产地”规划大纲的编制工作,对古生物化石的保护、管理、利用及科普教育等内容进行了科学详尽的规划指导,有力地推动地方经济、社会、生态的和谐发展。同时,编写出版的《湖北省古生物化石保护规划》和《湖北省古生物保护规划说明书》(20132020)是全国首次编写完成的省级古生物化石保护规划,对地方的古生物化石保护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地调百年系列活动弘扬地质科学精神。适逢地调百年之际,地调局带领局直属单位组织系列庆祝活动,深入宣传地质行业精神。有影响的活动有: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全国地质资料馆)举办的“筚路蓝缕看山林 共为地学启朝暾——中国首批地质学生毕业百年实习报告展”;中国地质图书馆(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举办的“地质宗师章鸿钊 授业解惑传爱存——章鸿钊先生实物展”;中国地质调查局公开发布《中国地质调查百项成果》、《中国地质调查百年史纲》、《中国地质调查百年画卷》、《中国地质调查百项理论》、《中国地质调查百项技术》、《中国地质调查院士传记》等著作;中国地质图书馆(中国地质调查局地学文献中心)组织的“2016年地球科学与文化研讨会”以及各单位举办的各类百年庆祝活动。这些活动让普通民众了解了地质前辈们为开创中国的地质调查事业所作出的巨大努力,了解到百年事业中,一代代地质人刻苦钻研、献身地质调查事业的优良传统。

2017年,中国地质调查第二个百年篇章已经开启,“三深一土”的地质科技创新大幕已徐徐展开。我们将秉承“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将“十三五”地质科普规划落实到地,打造全民关注地质科普的有力环境,为地质科技创新孕育更加优质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