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中外学者在青岛第9次鳌山论坛上呼吁

加大海岸带及滨海湿地国际合作研究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滕艳 张淑胜 发布时间:2016-10-11

9月26日,由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联合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与中国地质调查局滨海湿地生物地质重点实验室共同发起的以“气候变化和相关环境因素对海岸湿地功能的影响”为主题的第9期鳌山论坛在青岛召开。

中国工程院院士武强,中国地质调查局总工程师严光生,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所长吴能友,海洋国家实验室秘书长潘克厚,美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办公室主任Matthew Eric Andersen,美国国家湿地中心主任Scott Allen Wilson,美国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Edward A. Laws教授,丹麦奥胡斯大学Hans Brix教授,以及来自国内外高校和科研单位约10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

海岸带在经济战略布局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而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在维持全球碳循环及海岸带经济可持续发展中至关重要。近年来,在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海岸带和滨海湿地的脆弱性更加凸显。海水入侵、海岸侵蚀和湿地退化等导致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直接威胁海岸防护、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安全,成为海岸带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引起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践行2012年中国地质调查局与美国地质调查局签署的合作备忘录,以及进一步贯彻落实“中美两国地质调查局局长对话”精神,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就海岸带滨海湿地调查研究与美国地质调查局及其他研究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交流与合作机制,为推动中国地质调查局滨海湿地生物地质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青岛所滨海湿地调查研究能力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次论坛共包括2个主旨报告,17个科技报告和12个开放讨论。青岛海地所叶思源研究员和Matthew Eric Andersen分别介绍了中美两国地质调查局在海岸湿地研究的现状。美国地质调查局Zhiliang Zhu主任,浙江大学孙永革教授,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Marinus L.Otte教授,美国国家湿地中心Kenneth W. Krauss研究员,丹麦Aarhus大学Hans Brix教授等专家围绕气候变化及其对湿地生物地球化学及碳循环过程的影响、湿地植被与修复、气候变化和沉积物供应减少对三角洲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与红树林生态系统四个方面作了特邀报告。与会学者针对海岸湿地脆弱性评价、固碳能力评估、景观变化及驱动力分析、生物多样性及保护对策以及湿地管理模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总结了当前研究进展情况,梳理了海岸湿地研究中需要重点解决的科学问题。

与会专家对青岛所近年来海岸湿地研究的进展及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评定。会议认为,近百年来的气候变暖对海岸带与滨海湿地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研究海岸带及滨海湿地系统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评估其对海岸带及滨海湿地的影响,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是保障海岸带系统安全的重要前提。为此,专家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目前,在海岸湿地功能研究领域仍有一系列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亟待研究和突破,应从海岸湿地功能驱动效应、对湿地功能影响的来源与多样性状况、海岸湿地生态环境变化模拟预测方法、生态环境监测技术等方面开展系统研究。

二是要高度重视针对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等全球性问题的实际应用性研究;加强碳循环研究的国际合作及数据共享,提高全球碳循环的认知。

三是加强数据和成果交换,继续开展对比研究。世界范围内三角洲—河流的对比性研究揭示了不同的研究视角,提高了对滨海生态系统的科学认知,无论其生态机制相同与否;寻求天然或半天然方法提高地面高程和扩展陆地边界以应对海平面上升;鉴于生态系统间的相互关联,寻求多种生态系统的综合性应用研究。

四是选取我国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海岸湿地辽河三角洲和黄河三角洲作为示范,充分整合现有的中外研究力量、观测平台和研究设施,针对我国海岸湿地功能研究等搭建一个较为完善的研究平台。

五是就国际交流合作形式,专家们达成多项共识,包括针对海岸湿地功能问题成立国际研究中心,对海岸湿地功能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提供指导;加强国内外学者和研究生交流访问;建立滨海湿地国际研究学会,共同发表科学研究成果;基于共同利益和双赢原则开展科学研究,建立气候变化梯度上的比较研究等内容;今后几年要加强冰期—间冰期湿地演替、滨海湿地水文嵌套模拟、滨海湿地生物地质化学及碳循环、湿地地表过程及高程变化、湿地修复方法及准则、构造地质等内容的国际合作研究。

六是在研究方法上,要注重地面调查与现代遥感技术相结合,生物过程与物理、化学过程相结合,建立实时动态、长时间序列、高分辨率的监测体系,利用定期观测和动力模型,揭示海岸湿地演化发展的过程和机理,深入探讨海岸湿地演化过程与周边环境响应机制。

七是充分发挥海洋国家实验室的平台作用,组织相关团队,及早启动海洋国家实验室的海岸湿地研究专项,针对海岸湿地功能影响机制问题开展系统性专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