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大幕开启

来源:中国国土资源报 作者:何 力 发布时间:2015-12-24


  开栏的话

  12月11日,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与安徽省人民政府在安徽合肥召开长江经济带地质工作研讨会。会议期间,中国地质调查局与11省(市)国土资源厅(局)签署了《长江经济带地质工作协调机制》,标志着统一部署和组织实施长江经济带地质工作、合作构建国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体系、支撑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多方合作机制全面启动。

  目前,中央与地方协调联动,围绕支撑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地质工作在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大工程建设、长江流域产业升级、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生态环境保护和民生工程建设等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本版特开设《地质调查服务长江经济带发展聚焦》专栏,对地质调查工作支撑服务长江经济带11省(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初步成效,以及对未来工作的展望进行系列报道。


  长江流经安徽416公里,称八百里皖江。2006年,国家将皖江经济带纳入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重点发展区域,加速长三角等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辐射转移。2010年1月,国务院批准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随着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推进,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立足安徽、依托皖江、融入长三角、联接中西部,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成为合作发展的先行区、科学发展的试验区、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皖江经济带拥有资源优势,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目前,已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产90种,是铜、铁、金、铅锌及水泥用灰岩、硫、明矾石、岩盐、石膏等矿产资源的主要矿集区,形成了马鞍山钢铁基地、铜陵有色金属基地等。皖江经济带同时也是长三角的优质农产品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交通物流基地和旅游休闲基地。

  为积极响应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布局,安徽省人民政府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决定,共同实施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项目,为皖江经济带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和服务。

  地质工作实现定位、空间及领域上的拓展,为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探索有效路径

  多年来,安徽省按照国土资源部统一部署,组织开展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先后投入19亿元专项经费开展各类地质调查与研究,全省地质研究程度显著提高,实现了“定位拓展、空间拓展、领域拓展”,不仅为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探索出有效路径,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在定位上,由以资源为主拓展为资源与环境并重。

  为应对资源短缺与环境问题日益突显问题,安徽省加强了城市地质、生态环境地质、工程地质等的调查力度,开展了合肥市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地下空间资源适应性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与环境影响评价,为合肥市城市发展、城市规划、重大工程及轨道交通建设选址提供了基础性资料。开展的合芜蚌自主创新改革试验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沿江城市带水土重金属污染调查评价,为皖江经济带重金属污染治理等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了决策支撑。

  在空间上,由地表调查为主拓展到向三维空间延伸。

  在地质工作程度较高、浅表找矿难度加大、需要进行生态空间保护的皖江地区,找矿由浅表层和浅层空间向地下深层及第二找矿空间延伸。安徽省率先在和县—无为地区开展了三维立体地质填图试点、在繁昌地区开展以物探方法为主的三维地质调查试点和铜陵、庐枞地区深部矿调试点,在深部信息提取、多法探测推断深部地质结构、三维地质表达、典型矿床建模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促进多个地区深部第二空间的找矿突破,为全国深部找矿工作提供了有益经验。一批深部找矿项目取得了重大突破,提交了一批大型矿产地,显示出安徽省深部找矿的潜力,为皖江经济带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保障。

  在领域上,由传统地质找矿拓展到经济社会全领域。

  由传统意义上的地质矿产和地质环境工作,拓展到服务地质资源保障、国土空间规划、城镇化建设、食品安全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等广泛领域。江淮流域多目标地球化学普查,分市编辑项目成果并提交使用,展示和推广了土壤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成果,为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提供了地质资料,成果广泛应用于农业区划、名优产品开发、土壤污染治理等领域,对江淮流域土地规划、经济布局、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在地质工作推进过程中,安徽省逐步探索和积累了一些有效做法,比如:“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基金衔接,整装勘查,快速突破”的“泥河模式”;“需求导向,多方联动,统筹部署,事权明确,共同实施,全面服务”的“皖江模式”,为区域和城市群多方合作开展综合地质调查提供示范;以及安徽省“基金先行、环境并重、公开优选、严格监管、多方受益”的项目流程,每年投入1亿~2亿元资金开展省级公益性地质和科研工作,地勘基金引领,吸引风险投资,鼓励多方合作,实行公开竞争优选,对找矿有功单位和个人进行奖励。这些模式和经验的探索,为下一步开展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建立“五个共同”地质调查工作新机制,联动实施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

  长江经济带地质工作研讨会召开期间,《部省合作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项目协议书》正式签署。双方将建立共同出资、共同组织、共同策划、共同组队、共同实施的“五个共同”地质调查工作新机制。下一步,安徽省国土资源部门将在省政府和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的领导下,在南京地质调查中心的指导下,在皖江九市政府的密切配合下,在相关地勘单位的共同努力下,共同抓好部省协议的落实。

  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将坚持“四个服务于”的目标定位。以皖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对地质工作的需求为导向,开展综合地质调查,查明基础地质条件,评价和监测地质环境现状与趋势,评价资源保障能力和环境承载力,建立综合地质信息服务系统,进而服务于矿产资源勘查与开发,服务于地质灾害防治和生态文明建设,服务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三条红线划分、科学编制城镇发展规划,服务于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建设。

  围绕皖江经济带“一轴双核两翼”重点建设区,即以皖江为轴,沿江城市带、合肥都市圈为双核,宣城、滁州为两翼,进行总体工作部署,形成经济带与城市群环境地质综合调查、地质资源调查、重要环境地质问题及生态环境专项调查研究及土地质量调查与评价四大工作区。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拟分三个层次展开工作,即, 1∶25万区域土地质量地质调查与评价实现全覆盖,调查面积达23650平方千米; 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依据《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以重点开发区为重点,在7个市、县进行,调查面积11078平方千米;1∶1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选择有代表性、示范性地区进行,评价面积408平方千米。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将注重方法、技术的创新探索和总结推广,注重集成皖江经济带各类地质资料,创新地质工作新机制、新模式。在铜陵、马芜、庐枞三大矿集区,开展深部第二空间找矿,探索深部矿调方法示范。在宣郎广、皖东、安庆地区,积极探索浅覆盖区地质找矿方法示范,力争取得新的找矿突破。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还将按“统一平台、统一标准、统一部署”的原则,建立数据集成标准体系,建立皖江经济带综合地质调查管理系统与综合地质数据库,实现多时期、多来源、多专业、多格式的综合数据集成,提升地质调查工作及地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