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立足岗位求奉献 地质儿女展风采

——中国地质调查局杰出地质人才简介(二)

来源:中国矿业报 发布时间:2015-11-25
水工环领域的带头人


马 震

  环境问题,说到底,也是民生问题。编制京津冀地区国土资源与环境地质图集,研究京津保平原生态过渡带工程规划,进行滦河三角洲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为了不辱使命,马震一步一个脚印,用生命续写着水工环领域的一个又一个传奇。

  马 震 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院副院长

  长期从事水工环技术工作,负责完成多项地质调查项目,在地下水资源和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典型污染场区地下水污染机理研究、平原区环境地质调查技术方法研究、重要经济区地质环境综合评价和环境地质图系编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

  作为主要成员,研究编制的《京津冀地区国土资源与环境地质图集》得到了中央领导的肯定。该图集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需求,按不同服务目标分别编制规划应用类和基础背景类主题图件12张,创新了编图思路和图件表达方式,成为重要经济区和城市群地质调查成果转化应用与及时服务的典型范例,在编图思路、图件表达、服务方式等方面为其他经济区和城市群相关图集的编制提供了借鉴。

  负责编制的《关于河北省京津保平原生态过渡带工程规划建议的评价报告》,全面分析了影响生态过渡带工程规划建设的地质要素,系统评价了生态林建设的适宜性,为河北省京津保平原生态过渡带工程规划提供了依据。该报告已供国土资源部和河北省相关部门使用,成为京津保平原生态过渡带工程规划的基础地质依据。同时,该报告首次系统筛选了影响生态林地建设的地质要素,较为客观地评价了成片林地建设的适宜性,在京津保平原生态过渡带工程规划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

  负责编制的《滦河三角洲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报告》,首次系统评价了滦河三角洲地区地下水质量和污染状况,研究了重点地区地下水污染现状、污染机理和污染演化趋势,为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了扎实的基础资料。该报告成为调查区地下水污染防治和地下水供水水源地保护的基础资料,唐山等地地下水污染调查与污染修复等相关工作目前多引用该项目成果。同时,该报告在应用同位素技术研究污染河流沿岸地区地下水污染演化趋势、典型污染场地镉和有机污染物污染机理、水土污染相互关系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依托项目,马震组建了一支由22人组成(2人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年地质英才培养计划),以区域环境地质调查评价、地面沉降调查研究、海水入侵监测预警为发展特色的技术团队,具备了承担大型地质调查项目和技术攻关项目的能力,出色地组织完成了环渤海经济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和京津冀协同发展区综合地质调查工作,为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水工环工作的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工作中,马震培养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共13人,为中国冶金地质局等单位进行了3次培训,参加培训人员超过200人次。



松辽盆地外围油气勘探的开拓者


陈树旺

  对油气勘探从业者来说,松辽盆地外围曾是空白区,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而陈树旺直面挑战,用实力说话,选准突泉盆地这一突破口,实现了重大突破,引领了松辽盆地外围油气勘探的方向。

  陈树旺 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能源地质研究室主任

  松辽盆地是我国重要油气产区,半个世纪以来的连续开采已使盆地内油气勘探进入高成本、高难度阶段。开展松辽盆地外围油气勘探,对于提升国内油气资源保障能力、降低对外依存度具有重要意义。

  以往松辽盆地外围油气勘探工作主要针对20余个已知盆地白垩系和古近系等目的层系部署勘探工作,由于调查研究程度低、缺乏必要油气基础地质资料,大兴安岭中南部一直是松辽外围油气矿业权登记的空白区——大面积中生代火山岩覆盖、对侏罗系和上古生界缺乏系统调查研究,是制约松辽盆地外围油气勘探的关键问题。

  2007年以来,作为项目负责人,陈树旺准确把握公益性油气基础地质工作定位,通过系统的油气基础地质调查工作,在大兴安岭中南部大面积火山岩覆盖区,首次圈定了突泉盆地等5个油气远景盆地,总面积约26684平方千米,确认了中、下侏罗统以及上古生界林西组等生烃新层系,为松辽盆地外围开辟新区、拓展新层系提供了重要地质依据。

  通过油气地质深入调查评价工作,首次提出突泉盆地有望成为松辽外围侏罗纪油气新区、新层系勘探突破的远景盆地,指出晚二叠世林西组暗色泥页岩分布范围广、沉积厚度大、有机质丰富、热演化程度高,具有较好的页岩气资源前景,为油气新区优选和进一步勘探奠定了坚实基础,指出了明确方向。

  优选突泉盆地作为侏罗纪新区、新层系勘探口,先后为“索伦-林西地区油气资源选区调查”项目和“松辽外围中新生代盆地群油气地质综合调查”项目提交了突参1井和突D1井地质设计。突参1井在1684米~1704米钻遇多层荧光显示、油迹、油斑和差油层,完井后试油压裂获得轻质原油;在突D1井760.6米~816.7米井段的砂岩、粉砂岩孔隙和脉岩裂隙中发现多层油浸、油迹、油斑级别的油气显示。

  今年,在突泉盆地南东约50千米的高力板坳陷部署的高ZK1井,在中侏罗上部火山碎屑岩层钻遇可燃甲烷气体,预示松辽西部斜坡区具有较好的油气资源前景。

  在与东北地区大型国有油田公司的业务交流与合作中,有关新区、新层系的成果认识得到广泛关注,中石油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中石化东北油气分公司和中石油辽河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先后资助了“松辽外围新区、新层系野外地质调查及勘探部署研究”、“松南新区地层特征及发育规律研究”、“外围新区油气基础地质背景分析及矿权登记目标研究”、“大兴安岭南部地区油气基础地质调查”4个项目,累计资金达到313.5万元。

  突泉盆地具有油气勘探潜力的重要认识及相关基础资料,为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东北油气分公司申报突泉盆地油气勘探矿业权提供了地质依据;扎鲁特盆地具有油气勘探潜力的认识及相关基础资料,为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辽河分公司申报林西-扎鲁特油气勘探矿权提供了地质依据。

  基于详实的野外调查,把零星分布于火山岩覆盖区的山间煤盆视为“窗口”,指出在火山岩之下发育的龙江盆地、突泉盆地、扎鲁特盆地、林西盆地和乌兰盖盆地等油气新区中,突泉盆地中、下侏罗统泥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高、热演化处于成熟-高成熟阶段,具有良好的生烃物质基础,有望成为松辽外围侏罗纪油气新区、新层系勘探突破的远景盆地,为东北地区及中国北方侏罗系油气油气资源前景研究提供了基础地质资料。

  针对火山岩覆盖区,探索出“野外露头摸边、重磁电非震探底、土壤油气化探圈定异常、井震结合验证”的综合调查方法。

  初步建成了一支27人、技术过硬的油气基础地质调查队伍,5名“八零后”年轻人晋升为高级工程师,并成为团队技术骨干和项目负责人;1人被评为中国地质调查局第一届地质英才和第二届杰出青年;3人分别在第19届国际沉积学大会、第八届华人地质大会上进行学术汇报交流,项目团队成员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

  在工作中,陈树旺组织学术研讨会5次,开展专业培训2期。



长江经济带健康发展的保障者


姜月华

  一直奋战在科研一线,姜月华将满腔热血和青春献给了长江经济带,解决环境问题,加快成果转化,积极服务地方,成了当地经济发展的“保护神”。

  姜月华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水环院院长

  主持完成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项目基本查明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污染状况,综合评价了区域地下水污染程度及变化趋势;编制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污染防治区划,提出了区域浅层和深层地下水水质与污染监测网方案;建立了长三角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信息系统,为该地区地下水污染防治和地下水资源保护、保障饮水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

  主持完成的“东南沿海及重要经济区环境地质调查”项目基本查明了东南沿海地区海岸带地质环境特点以及东南沿海地区地面沉降分布、发育程度和特点;首次对珠江三角洲软土沉降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了定量评估,并对长江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和地裂缝造成的经济损失进行了数据更新;首次提出苏锡常地区的常州和苏州无锡两地深层地下水(主采层)属于两个不同含水层系统的新理论,发现了地下水流场规律,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和地面沉降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据;基本查明了东南沿海地区崩滑流地质灾害类型、分布及特点,总结了崩滑流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提出了适宜于东南沿海地区崩滑流危害程度分级的方案;基本查明了东南沿海地区海水入侵类型、方式、分布范围、成因和动态变化,首次获得东南沿海地区海水入侵面积达168平方千米的数据;基本查明了东南沿海地区土壤重金属、有机农药污染、放射性异常现状、污染特点和成因。

  主持完成的“杭嘉湖平原1∶5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试点”项目应用“3S”、环境磁学技术和生态地质环境综合评价等新技术和新方法,查明了调查区(湖州市幅、南浔幅、菱湖幅和乌镇幅)四幅联测的生态环境地质特征,建立了调查区生态地质环境地理信息系统,总结了平原区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内容、技术与方法。

  主持完成的“长三角经济区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与区划”项目基本查明了长三角经济区地质环境条件,建立了长三角经济区第四纪地层结构、含水层结构和工程地质结构模型,为深入研究该区环境地质问题奠定了基础;基本查明了长三角经济区地面沉降和地裂缝、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等情况;基本查明了地下水、港口岸线、滩涂、地热等地质资源分布、资源量和利用现状,提出了相关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针对平原深覆盖区特点,开展了重点规划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试点,对多层、高层和超高层建筑和地下三层空间开发进行了工程建设地质环境适宜性评价,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服务于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提供了地质依据;在利用光纤技术监测地面沉降量和地裂缝位移、利用土体孔隙比率指标评价土层压缩潜力、利用地质雷达和高密度电阻率探测地下水有机污染程度、利用遥感定量反演悬浮泥沙等方面均取得了重大进展;建立了地质环境综合调查评价与功能区划信息系统。

  在成果转换方面成绩十分突出。组织编制的长江经济带国土资源与重大地质问题图集及时提交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有关省市国土资源部门;作为主要核心成员先后参与编写了《我国地下水污染白皮书报告》和《中国地下水质量调查报告》,后者获中央多位领导批示;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应急抗震救灾中提出工程爆破、避让、搬迁和重新选址意见,及时被当地政府采纳;北方四省应急抗旱找水打井一举解决当地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问题;在长三角发现的3个污染场地治理投资额均被国家环保部、江苏环保厅和发改委采纳;利用中央项目引领社会资金投入成效显著,并形成多个中央和地方创新合作机制模式。

  建成了一支由32人组成的团队,共有城市地质、环境地质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3个研究方向,常年在长三角经济区、淮河流域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开展工作,2人入选江苏省贡献专家,1人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1人入选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年地质英才培养计划。

  在工作中,姜月华培养硕士研究生3人,举办城市地质和地下水同位素应用技术等培训班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