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用执著捍卫梦想

——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海岸带与第四纪地质研究所王宏研究员

来源:国土资源网 作者:李晓健 发布时间:2011-03-28

    “梦想这东西和经典一样,永远不会因为时间而褪色,反而更显珍贵。”今天,当越来越多的人被对于财富的热望绑架时,那些始终执著追求梦想的身影显得格外令人尊敬。一位在地质行业执著奋战39年的地质工作者——全国先进工作者、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海岸带与第四纪地质研究所王宏研究员,就是这样令人尊敬的人。
  他用自己的执著与追求,诠释着一名地质人对于事业的热爱,他用自己的热血与青春,在地质事业逐渐繁荣的路上,谱写着精彩的华章。

  风雨求学路

  “地质”在40年前并没有被广泛认识,了解地质工作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当时的王宏正在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通辽县敖力不皋公社插队,对于地质也是一头雾水。
  “那时候上学的机会很难得。”王宏回忆说。1972年,当第一批工农兵学员开始招生时,王宏进入长春地质学院,“到长春地院后,我才慢慢地了解了地质,喜欢上了这个行业。”
  就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下,王宏萌发了他的“地质梦”——“地质工作太有趣了,面对自己不知道的事情时,就有探索的欲望,觉得特别有意思。”这就是他心中的地质工作,充满新鲜感,充满挑战,让他有无限探索的动力。
  从长春地院毕业后,王宏被分配到中国地质科学院华北地质科学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地质查局天津地质调查中心),带着初涉地质科学研究领域的幸运感,带着十足的干劲儿,王宏开始了他追逐地质梦想的征程。
  但是,征程开始不久,王宏就遭遇了迎面而来的挫折。
1980~1990年间,王宏曾两次被派往比利时留学。第一次是到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国际第四纪地质培训班攻读硕士学位,王宏以前学的俄语在这里根本没有用武之地,连课程表都看不懂,虽然课余时间上英语补习班,付出很多努力补习,但第一学期十几门课,平均分仅五十八九分,不及格。王宏有些无奈地回忆道:“后来补考后也才六十多分,所幸未被退回来。”
  但是他并没有退缩,而是坚持,再坚持。当语言终于过关的时候,王宏在长春地院锻炼出来的过硬地质业务优势就充分显现了。“毕业时,导师亲自给国家地质总局外事部门负责人打电话交涉,特批我多待了半年,从事黄土研究。”
  第二次再被派往比利时,是攻读博士学位。“第二次出国的前两年很痛苦,对于到底干什么有些迷茫。因为当时做的海面变化和海岸带研究,搜集到的前人成果中的有一些并不是很清楚,加之自己的研究积累又少,当时就有中国同学善意地说我是在沙滩上盖楼房。”
  但是面对困难,王宏还是选择了坚持,认真研究他人的成果,深入野外调查,终于找到了感觉。“从看似没有办法的情况下慢慢摸索,找到方向,这是独立做研究必然经历的过程。这也是我8年留学生活的重要收获。”
  1994年6月,王宏拿到博士学位。怀着“回国大干一场”的决心,1995年年初,带着自费购置的300美元的人工取样钻回国。300美元对于王宏是个不小的数目,但当问及为何作出这样的决定时,他摆摆手,淡淡地说:“买设备的事没必要多提。当时国内地质事业的大环境不好,经费很困难,这期间很多优秀的地质工作者改行了,损失了很多人才,但是我真是很喜欢地质行业,觉得要熬过这段困难时期,就坚持下来了,从来没有想过改行。”

  艰苦与乐趣相伴

  尽管地质工作常与艰苦、危险相伴,但在王宏眼中却充满了乐趣,他说“以我们现在研究的牡蛎礁为例,切开后能看出一层层的雪白的生长纹层,很漂亮,测定其中氧、碳含量的变化,从而恢复当时的古环境,这个研究过程有意思极了,这么微观的事情可以和宏观上地球的沧海桑田结合起来,非常有意义。”
  1997年末,王宏和他的研究团队第一次承担海岸带深覆盖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任务,当时在国内尚未形成重视全新世、特别是中晚全新世近现代地质环境变化的共识。经过不断探索,达到了大致在千年级别重建渤海湾西岸全新世海岸带演化的精度,在研究所兄弟部门的协助下,尝试性地将近5000年来的沉积物划分为10余层,并进行了假三维表达,运用国际上通行的“海岸带层序填图”方法,提交了中、英文对照的海岸带1∶5万第四纪地质图。
  王宏认为,真正干地质要靠自己去发现。不论遇到什么问题,他坚持在一线寻找答案。1987年初冬,川西降雪,王宏所在的项目组在四川凉山州盐源县3000米以上的山区开展野外工作,傍晚他乘坐的汽车在一个急转弯处翻下十七八米的深沟。当王宏清醒过来时感到腹部疼痛,已经站不直身子,但他还是不顾疼痛参与救援。最终确诊脾破裂、腰椎压缩性骨折,不得不进行了脾脏摘除手术。
  面对这次曾给他生命带来过重大威胁的经历,王宏却不在意。“这件事情对我之后的工作没有什么影响。”他说,“地质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必须常年工作在野外一线,当然,这也锻炼了我们野外生存的能力和战胜困难的意志和勇气。”

   情定海岸带

  在最近13年里,王宏所进行的海岸带地质工作,经历了一个从沿海低地到潮间带、再到浅海区的范围不断扩大、研究深度与精度不断提高的过程。尽管他们的工作范围只是“狭义”的海岸带(沿海低地-潮间带-浅海区),但在这片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的海岸带上,却留下了王宏和他的科研团队克服困难,始终勇往直前的坚实脚印。
  他们开展了以渤海湾为主要工作区(还包括辽东湾和莱州湾)的一批公益性地质调查任务:大比例尺海岸带区调、滨海新区海岸带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海洋“908”专项、牡蛎礁古环境重建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质调查等任务。
  以上述调查为基础,王宏的研究团队深入开展了基础地学研究。重建了贝壳堤、牡蛎礁的时空序列,发现了贝壳堤内古风暴潮遗迹、厘定了渤海湾沿海平原近8000年来的古岸线位置与岸线停顿、推进的周期性变化过程,发现了渤海湾海岸带近100余年来的现代沉积速率并划定了现代沉积中心。重建了渤海湾西侧近130年来岸线进退及近半个世纪以来潮间带表面冲淤变化规律。初步建立了有孔虫、硅藻重建古水深的转换函数,海面变化标志点的重新厘定和新一轮的全新世海面变化研究,也在进行之中。
  王宏说:“这些年,我们团队经历了大量的‘第一次’:第一次使用浅剖仪、旁侧声呐,第一次在海上钻探,第一次在海区取底质样品,第一次测量海区表层沉积物的年龄、微体生物组成,第一次开展浅海区水动力学调查等等。这是一个与危险相伴的过程,我们租用的10余吨的小木船经历过五六级大风、暴雨和雷电的考验。年轻人的乐观精神、很强的适应性与学习能力,是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的生动写照。”
  地质行业迎来了春天,一个个承担的项目开花结果,王宏的地质梦想也在不断地实现着。除了项目成果,他还会继续追逐新的梦想。
  这就是王宏——39年来始终追寻地质梦想的地质人。在采访过程中,他几次说到“我就是喜欢地质,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想过改行。”他用他的执著捍卫了他的地质梦想,他用他的努力实现着他的地质追求,在地质逐梦路上留下了他潇洒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