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地调要闻

水文地质专家为抗旱支招

来源:国土资源报 作者:赵 凡 发布时间:2009-02-17
    持续时间长、波及范围广、危害程度重的干旱,给我国北方小麦主产区带来了极大的危害。2.99亿亩耕地受旱,400多万人和200多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


    2月12日,北京一场久违的春雨带给我们不少的期待。然而气象专家称,尽管2月初华北、黄淮等地的降水过程能使旱情加剧的情况有所缓解,但由于气象干旱的大气环流条件短期内不会有根本改变,旱情将一直持续至3月份。


    记者日前采访了水文地质专家:原国务院参事王秉忱、国土资源咨询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岑嘉法、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原总工程师段永侯、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研究员朱延华,他们急切地要用自己多年积累的知识为抗旱支招。


    应急动用地下水解燃眉之急


    按照专家的分析,中国是自然灾害相对严重的国家。地球上有两条巨大的灾害带。第一条是北半球中纬度的灾害带,在北纬20度和北纬40度之间;第二条是环太平洋灾害带。在这两条带上,既集中了地震、火山,也集中了干旱、洪涝等。中国恰恰位于它们的交会部位。

 
    旱灾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是严重的自然灾害。朱延华说,大自然的气候有随机性,但是地质条件相对固定。我国地质条件复杂,水资源分配不平衡,华北地区缺水情况比较严重。由于在华北地区做过调研工作,王秉忱形容自己的感受说,那地方,“有水一片绿,无水一片黄”,一遇旱情,庄稼损失十分严重。


   目前,尽管已经下了几场雨,但旱情基本面没有逆转。 


   专家称,小麦生长有几个用水的关键时节,比如返青、拔节和育穗。朱延华说,现在正值返青,水浇不上去,苗就完了。所以,现在我们讲的打井找水,是应急,应农时之急,解燃眉之急,打救命之水。
他们一致认为,抗旱属于是季节性用水,农业用水又分散在田间地头,和城市集中供水情况很不同。应急动用地下水,即使是临时超采,也是应该的,农时不可误。


    根据水文地质调查成果,目前全国受旱区的地下水资源可利用量每年约760亿立方米,现在的年开采量为444亿立方米。这就是说,我国还有每年300多亿立方米的开采潜力。


    利用地下水特点,巧打时间差


    应急使用地下水,并不是盲目的行为,而是有科学根据的。地下水和地表水不同,有自己的特点。


    段永侯分析说,地下水在平原地区广泛分布,虽然有的埋藏深,有的浅,有的水质好,有的水质差,但它的变化相对稳定。虽然说地下水超采会形成局部地面沉降,但这个沉降有滞后性。因为农业灌溉和城市集中供水不同,它是分散抽用,形成沉降的过程相对缓慢。等丰水季节,雨水会对地下水进行调蓄补充。所以要巧用这个自然规律的时间差。


     岑嘉法告诉记者,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有三种:一是降雨渗透,二是河流渗透,三是浇灌渗透。和地表水不同的是,它有自己的存在空间,或者存在于沙层的孔隙中,或者在基岩的裂隙中,或者在岩溶的溶洞中。有了这样的空间,就如同是天然的水库。这个水库里的水开采多了,当然水位会下降,但因为它是有存量的,可以调节使用。比如含水层如果有100米厚,旱季抽用下降20米,还有80米。等丰水季节,水位又会恢复,这叫以丰补歉。


    以丰补歉是否可行?朱延华说,去年夏天到国庆节期间,华北平原雨水丰沛,使地下水位下降的情况得到一定缓解,所以事实上现在抗旱应急采用地下水,是有潜力的。


    地下水技术和信息咨询要快上


    由于地下水在抗旱中有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水文地质工作为抗旱作出了贡献。这次抗旱,地下水的技术支撑和信息咨询必须快上。


    采访中,专家都谈到了曾经有过的抗旱工作经历。他们特别提到1966年全国19个省(市、区)遭受旱灾。当时,也是全党全国总动员抗旱。原地矿部的水文专家和队伍纷纷上了抗旱第一线。


    水文专家在此刻最大的优势,是为抗旱规划提供调查资料和技术支持。今天的抗旱,必须要在科学的指导下进行。段永侯说,一定要结合各地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分布情况合理制定抗旱行动方案。他认为,抗旱打井要精心施工,重点是搞好规划、落实规划。


    地下水赋存条件复杂,要正确有效使用,必须搞清它的分布状况、水质状况,只有情况清,才能制定正确的行动方案,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因此,中国地质调查局紧急调动水文地质专家,用很短的时间就拿出了旱区地下水开采条件分区图和应急供水地下水水源地分布图两张图。图件根据地下水分布规律,用不同颜色,标明了水量、水质、宜井方式、宜井深度和密度等,及时供抗旱使用。中国地质调查局同时还提出应急抗旱方案,圈定了141处城市应急集中供水地下水水源地。


    段永侯说,从1956年开始,中国水文地质队伍就开展了大范围的1∶20万水文地质普查,农业地区农田供水水文地质勘查也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之后,我国水文地质勘查与研究工作一直没有间断,水文地质工作者针对国家需求进行了多次全国范围的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地质调查局对我国八大片11个盆地进行了地下水资源的评价分析研究,获得了一批重要的调查成果。正是因为有这样丰厚的水文地质资料的积累,今天的地下水抗旱,才有足够的技术支撑。他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具体提出,在京、津、冀地区,用水主要以打井为主;黄河两侧,引黄灌渠,以引地表水为主;山西盆地,为了应急,可以采地下水;陕西的黄土塬地区主要靠打井,而沙漠滩地区则应以筑堤引水为主;甘肃河谷区,可以使用地下水;安徽、江苏,主要引地表水。


    应急抗旱和长远规划要结合


    王秉忱说,目前我们强调要应急,但是不能老喊应急,老是临时抱佛脚。抗旱用水问题,必须未雨绸缪,从体制、规划上,要有充分的准备。他特别提出,节约用水,从根本上杜绝水资源的浪费,应该特别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岑嘉法提出,现在我们讲的是应急抗旱,但从长远考虑,对地下水的使用,必须讲究科学合理开采利用,特别是深井开采一定要慎重,不能超过临界深度。


    段永侯提出,我国的城市应急地下水勘查和论证应及早部署。他还呼吁,要特别注意地下水的涵养问题,进行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蓄。在丰水季节,不要让天上的降水白白流走,而要充分利用,让它成为地下水的补充。欲要取之,必先育之。这是关系民生的大事,必须早安排,周密安排。


     专家们还认为,现在我们的城市化建设,一味地强调用水泥和管道,阻隔了地下水的自然涵养,应该对此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