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地调局系统为长宁抗震救灾提供技术支撑

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徐维迎 钟昶 童立强 云锟 发布时间:2019-06-25

6月17日,四川省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局属单位发挥各自技术优势,为抗震救灾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环境监测院(技术指导中心)第一时间向自然资源部提供了震区地质灾害隐患分布及历史灾害情况。18日,根据部领导批示要求,环境监测院(技术指导中心)立即行动,一是做好灾情信息收集工作,全员待命,保持通信畅通;二是密切关注雨情,做好震区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预报;三是在川工作的专家技术人员就地投入救灾,会同地方自然资源部门为抢险救援提供技术支持,指导地方做好震后次生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四是派员携带专业调查监测设备前往一线,试用前期研发的普适性监测预警装备,利用实战检验并改进功能。经过两日的实地调查及研究,专家组选定长宁县双河镇两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作为样机试用部署点。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然资源航空物探遥感中心在震后第一时间启动遥感应急调查工作。确定震中位置后,在6月18日上午完成了宜宾地震灾前卫星遥感影像图的制作。同时,第一时间迅速部署灾后卫星数据获取工作,安排高分一号,高分二号,高分三号,高分一号B、C、D星,高分四号等国产卫星编程拍摄,开展了灾害初步遥感解译,并将解译结果第一时间报送至自然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目前,航遥中心仍在密切关注灾后卫星数据拍摄情况,开展卫星遥感数据处理、影像图制作和地质灾害解译。

地震发生后,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研究所李海兵研究员带领的“活动构造与断裂作用团队”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就发震机理等问题开展研讨,并组织精干成员第一时间赴现场开展实地调查。研究团队对受灾地面及其房屋破损分布状况进行了现场调查,通过震后两小时主震和余震数据分析,结合以往大地震活动断裂研究结果,推断此次地震不会产生地表破裂,地下深部破裂带(发震断层)走向可能呈北西—南东向,长度约在20千米左右。从震源机制解析来看,本次地震具走滑兼逆冲性质。根据余震的震源精定位数据分析,并结合区域地质调查资料,研究团队认为,发震断层位于长宁背斜轴部,背斜长轴为北西—南东向,推测受此次地震影响的主要破坏区可能分布在发震断裂的东南部附近,即长宁县双河镇和珙县珙泉镇。此推断与现场调查结果和灾情报道一致。下一步,研究团队将利用汶川地震长期观测站的多种监测数据对这次地震的发震机理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