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01月13日 星期三

首页 > 新闻类 > 成果快讯

扬子陆块及周缘地质矿产调查工程2016年成果显著

来源:地调局武汉地调中心 作者:彭三国 发布时间:2017-01-22

2016年度,由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组织实施的“扬子陆块及周缘地质矿产调查工程”(以下简称“扬子工程”)下设7个二级项目70个子项目。通过全体项目人员的共同努力,获得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并取得显著成果。

一、地质找矿成果突出

1.新发现各类矿(化)点159处,圈定各类综合异常503处、找矿靶区59处。其中:新发现锰矿(化)点18处,新增锰矿石资源量1.27万吨,其中湖南安化-桃江地区4360万吨,广西南丹-宜州地区8300万吨。广西里苗及外围实现石炭系找矿大突破,预期可提交大中型锰矿产地2处。在扬子台地区志留纪纱帽组、华夏地块奥陶纪东冲组发现含锰层。

2.新发现铅锌矿(化)点16处,湘西—鄂西成矿带新发现湖北房县吴家山铅锌矿,Pb+Zn含量为1.61- 16.5%,估算铅锌资源量13.3万吨。

3.新发现金矿(化)点31处。首次在黄陵地区沉积盖层中发现碳酸岩类微细浸染型金矿—六冲坪金矿,估算金资源量2.7吨。

4.新发现钨锡矿(化)点22处。南岭苗儿山岩体北西部新发现具有寻找大中型钨矿潜力的落家冲钨矿和沙坪钨矿,前者WO3平均品位为0.120-0.63%,Sn为0.32-0.33%,与赣南“五层楼式”钨矿可类比,已获湖南省两权价款项目跟进。沙坪钨矿为志留纪晚期细粒二长花岗岩发生全岩矿化,WO3品位一般在0.032-0.062%之间,与广东韶关红岭花岗岩型钨矿十分相似,品位低、规模大。

二、科技创新亮点纷呈

1.扬子古陆核区识别出完整的太古代绿岩建造和古元古代俯冲弧。

2.初步提出扬子陆块北缘新元古代多岛洋构造格局和俯冲增生-裂解的构造模式,扬子陆块东南缘新元古代早期双向俯冲模式。

3.提出云开地区中深变质岩系为奥陶纪-志留纪和三叠纪两期岩浆作用和构造作用叠加形成的构造混杂岩。

4.厘定了扬子地块周缘铅锌多金属矿三套成矿系统的时空格局和成矿谱系。

5.初步提出扬子地块东南缘南华纪锰矿形成于初始裂谷盆地成矿系统,优选出6个成矿有利区。

6.构建了粤东莲花山锡铜多金属矿“三位一体”找矿预测模型,并成功应用该模式新发现圆盘背、十字路等中型矿床。

7.系统总结了南岭成矿带成钨、成锡花岗岩判别标志,新发现185Ma的成矿年龄,打破了该区早侏罗世不成矿传统认识。

8.建立低含量样品(<1微克/克) Rb-Sr同位素组成测定方法和闪锌矿分相Rb-Sr同位素定年流程,获得一批可靠的闪锌矿Rb-Sr同位素成矿年龄,解决了长期困扰的测年准确性难题。

9.编制成矿带地质矿产图与重要矿产综合预测成果图,重新划分了成矿带的找矿远景区。

三、成果应用服务取得实效

据初步统计,依托该工程共完成成果转化67项,转化总经费近2.4亿元。特别是得益于公益性矿产地质调查和科技创新的持续引领与拉动,初步建成湖南省花垣-凤凰2000万吨铅锌矿、贵州道坨-湖南民乐2亿吨的锰矿资源基地,且仍有潜力可挖。

此外,在区调中开展页岩气基础地质背景调查,助力湖北西部页岩气勘查部署;完成重要经济区1∶5万区调4772平方千米,为环境治理、资源开发布局和城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基础信息资料。

四、业务建设和人才培养扎实推进

约1000余人次参与工程地质调查工作,其中正高56人,副高172人,以中青年科技人员为主体。1人获局首批优秀地质人才。华南花岗岩、大别造山带、云开造山带、扬子型中低温热液成矿等团队日臻成熟,有力支撑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古生物与生命-环境协同演化重点实验室、局花岗岩成岩成矿地质研究中心建设。

以“科技创新引领地质调查,地质调查的过程就是科技创新过程”理念,围绕科技创新目标主办2016年度学术研讨会,设1个主会场5个分会场87个学术报告,来自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南五省区国土资源厅、项目承担单位等共207人参加会议。同时各二级项目组织多种形式的野外现场研讨会,把专家请到野外去把脉。